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虚词“的”与“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语言成分,“的”和“地”是分用还是合用,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王力先生主张分开使用(见《汉语史稿》),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多是分写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还专门分析了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不主张分开使用的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吕先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很难区分,中小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虚词“的”与“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语言成分 ,“的”和“地”是分用还是合用 ,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王力先生主张分开使用 (见《汉语史稿》) ,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多是分写的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还专门分析了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不主张分开使用的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 ,吕先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很难区分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易讲清楚 ,即使讲清楚了 ,学生也难以理解 ,难以接受 ,因此 ,吕先生主张合用。 1 984年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 (提要 )》鉴于“的”、“地”区别起来难度大 ,对这两个语言成分…  相似文献   

3.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讲到“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时,有这样一段话:“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见该书77页)。这里所说的“同义词临时组合”或“两个同义词的并列”的现象,在古代文献中极为常见,我们管它叫做“同义连语”。了解和分析同义连  相似文献   

4.
杨莎 《海外英语》2022,(4):64-65
汉语中系词“是”的起源问题一直是汉语研究中的热点。自王力先生以来,对系词“是”起源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并未从语言使用者本身的角度去看待这一语言现象。该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体认语言学的视角来探索汉语中系词“是”的起源问题及其演变机制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何明延 《学语文》2008,(6):44-44
单单词朝着双音节词发展,这是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然而现在尚有少量从占汉语沿袭下来的单音同.其生命力仍然很强,它们与双音节的同义词并存着.如“已”和“已经”、“经”和“经过”.“现”和“现在”、“可”和“可以”、“将”和“将来”等。这种语言现象,为写作的人提供了选择词语的余地。当一组这样的同义词供你选择时。你是选用单音词还是挑用双音词呢?如果没有根据语言的环境,也就是文章语句前后的具体情况,只是追求语言精炼而选用单音词,比如用“已”而不用“已经”.用“经”而不用“经过”,将给语言造成障碍。让我们先看用“已经”的几个例句。  相似文献   

6.
汉语的“吃”和英语“eat”两个语言单位在意义、构词、同义词以及语法搭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除了社会、文化等外因以外,两种语言在基本语言单位上的不同一性是造成这些差异的重要内因,即汉语的字本位与英语的词本位是形成汉英语言各自特色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汉语古今词义演变中,“走”在“行走”义上对“行”的替换是学者们早就注意到的问题。如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把“走”、“行”、“跑”作为事物是怎样改变了名称的例子。然而,“走”如  相似文献   

8.
浅谈动宾式的离合动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语言运用中有这样一类现象:①调皮的袁小旦喊着说:“有翼革了命了!”(赵树理)②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鲁迅)张寿康先生《在关于汉语构词法》一文中指出,“革命”等一些动宾式的合成动词“也可以说是可离可合的离合动词”,这类动词“不带上插入的成分时是一个离合动词,带上插入的成分时是一个动宾构词的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见《语法和语法教学》P105—109)。那么,这类词由合到离,能插入哪些成分呢?为什么能插入成分?应该怎样看待词的这一离合现象?下面就上述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科学》2004,(11):41-41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这一观点早已成为汉语教学系统的共识,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但在实际教学中,大讲语言知识,语言理论,语言规律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一个比较典型的似是而非的认识是: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要把汉语的规律告诉学生,他们才可能组成正确的句子。学生之所以说出“我们把饭吃在食堂了”,是因为我们对“把”字句的规律还缺乏正确的概括。按照这种说法,学生的错误产生于对汉语规律总结的偏芹。因此,要避免学生的错误,我们首先要把汉语的规律研究透,我们认为这种见解虽然含有正确的成分,但却是片面的。因为这岂不是说,在汉语的规律研究清楚之前,我们就不可能  相似文献   

10.
成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比较定型、凝固的,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但是有时出于修辞的目的,也可以灵活运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成语活用”。关于这一问题,各种《现代汉语》教材都有论述。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把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1.
对古代汉语动词后面的“以”字介宾短语(下面简称“以”字式)作什么成分的问题,专家学者们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动词后面的“以”字式作补语。持这种观点的,我们可以举朱振家先生作代表。朱振家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以”字式经常用作状语,也用作补语。“用作补语的。如:⑤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动词后面的“以”字式为什么作补语呢?单从语法角度分析,道理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看法,现在似乎已成定论。第二种看法,认为动词后面的“以”字式作状语。王力先生就持这一观点。他在《汉语史稿》里讲了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12.
当两个否定成分限定同一个词时,或者是一个否定成分否定另一个否定成分时,二者互相抵冲取得肯定意义,称为双重否定(double negation)。这种语言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本文试将双重否定在英语、汉语两种语言中的表达形式进行简略的比较,以观察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等同与差异。  相似文献   

13.
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词汇异常丰富。在这丰富的词汇中,有很多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如“诞辰”和“生日”、“依靠”和“依赖”等,这种词一般称为同义词.掌握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弄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搞好语文教学(新编中学语文课本里就有辨析同义词一类的练习),都有一定的帮助。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些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早年外国人讲汉语语法的曾有一说:汉语被动式“但用于凶事”,但用于“一种不吉之事”。后来这种说法在我国语法学界也有人采用过,如王力先生就是代表。王力先生说:“现代中国语里,也有它的不容争论的地方”,例如“被动式专指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我加的着重点,下同);又说:“被动式所叙述者,对主位而言,必须是不  相似文献   

15.
关于“把”字句,黎锦熙先生最早提出了“提宾说”,认为“把”字将动词的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王力先生则从“把”字结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角度提出了“处置式”。“把”字在上古汉语里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动词,《说文解字》:“把,握也。”大约在唐代虚化为介词,但仍保留动词用法。《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中称为“次动词”,《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中称为“前及物动词”,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把”字在“把”字句中不是谓语的主要成分,而成为一种“提宾”成分,另外有动词作为谓语的主要成分。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  相似文献   

16.
王力先生曾提出,汉语“哥哥”一词可能是外来语。本文对这一假设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作者认为,鲜卑族西迁与汉族相互融合的漫长历史奠定了鲜卑语“阿干”(兄)一词被汉语借用后演变成汉语中外来词的基础,就语音和构词形态而言,“阿干”也完全存在着演变为“哥哥”的可能性;西北地区之外广大汉族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外来词,有其必然原因,也有其偶然原因  相似文献   

17.
同素逆序同义词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同素逆序是汉语的一种特殊构词现象,通过这一方式所构成的新词,有不少与原词存在同义关系。在现代汉语中,虽然同素逆序词为数不多,同素逆序同义词数量更是有限,但是作为同义词中的一种特殊类别,同素逆序同义词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本主要从词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语法特点等方面入手,讨论同素逆序同义词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18.
作为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的语素在汉语里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王力先生说:“汉语基本上是以字为单位的,不是以词为单位的。要了解一个合成词的意义,单就这个词的整体去理解它还不够,还必须把这个词的构成成分(一般是两个字)拆开来分别解释,然后合起来解释其整体,才算是真正彻底理解这个词的意义了”。由于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反义词间的意义对立常常通过反义词里的反义语素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这样,反义同和反义语素的联系就成为可能了。事实上绝大多数反义词都具有反义语素,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的趋向动词“来”和“去”形成于哪一个时期,这是汉语史研究中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册中论述了“使成式”(即以形容词、动词作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及其发展,他认为:“依我们现在考察到的史料看来,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但对于以趋向动词“来”、“去”为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和发展,王力先生未作专门的论述。史存直先生认为“来”、“去”在其他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时是一种助动词,他在《汉语语法史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汉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与英语等西方语言大不相同,不用字母拼组成词,完全没有词尾变化,也没有性、数、格、时态、语态、语气等各种变化,尤其是其语句的组合往往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而更多地受语义因素的制约。在语素组合成词、词组合成短语或句子、分句组合成复句时,联系的手段往往并不靠语法成分,而是依赖于语义条件。只要语义上搭配合乎事理,就可以相连合成在一起。这就表现出汉语一种很强的“意合特性”。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对此认为,汉语复合句的分句之间,有时候“有一二个虚词表示它们的连带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