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深化和完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争议范围不断扩大,实践中有不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及法院受理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公积金发生的争议。厘清此类争议是否属于劳动争议范畴,对指导司法实践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此类争议应不属劳动争议案件,不应该进行劳动仲裁及诉讼。  相似文献   

2.
有个新闻单位的领导在介绍如何处理有争议作品(报道、文章等)时说,遇到有争议的东西,我们采取先放一放的办法。这,一则,随着形势的发展,可能看得准一些;二则,过段时间,容易统一编辑部内部的思想。对这一“经验之谈”,笔者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报刊上很容易看到"备受争议的经济学家"这样的标题.争议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议,也就是学术上的争议;二是经济学家和公众之间的争议,多发生在大众媒体上.近年来的争议主要是后者,这使得一些被称为"精英"的经济学家非常沮丧,可以想象他们那种对牛弹琴的心情.的确,这些争议不过是经济学界的"社会新闻",甚至是被"黄色小报化"的争吵.  相似文献   

4.
聂恒玉 《新闻窗》2011,(2):17-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出了许多改革争议人物.如仇和、吕日周、陈光等,这些争议人物因改革激进、个性突出、引发矛盾多、社会影响大,不但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话题.也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对象。如何报道这些争议人物以及改革措施.对记者来说,需要一定的政治眼光、新闻水平和报道时机,否则很难把握。有人说,  相似文献   

5.
争议中关村     
中关村自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只不过凌志军的新书再次把这些争议推到了公众面前。其中两个焦点是:中关村的发展模式该不该以经济总量为目的;对“一条街”的房地产开发是不是破坏了中关村的原生活力  相似文献   

6.
对于城乡经济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党报工作者直当采取什么态发?这是在新形势下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我们关于“三阳公司”改革的报道,可以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姚岚秋 《中国广播》2013,(12):31-34
能否通过给予节目模式以版权保护用来解决节目模式“克隆”的争议,已成为广电行业关注的焦点。从法律属性来看,节目模式的本质是节目展开及制作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操作方法,属于“思想”的范畴,不能受到版权法的保护。要在实践中解决节目模式的争议,有三条途径可供选择:第一是注册商标,第二是保护好商业秘密,第三是在特定情况下,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或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来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8.
两个部级单位将“内部争议”公开化。让民众知情和判断,当是决策民主化、行政法制化背景下的磊落之举。各方都为推动建设透明、法治、现代的政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何瑶 《新闻传播》2010,(1):68-70
隐性采访是近年来新闻报道中争议点最多的一种采访方式,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有些持中立态度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什么褒贬不一,这是因为隐性采访中存在着几对矛盾,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矛盾解决不了,争议自然会存在。本文的重点,并不是探讨隐性采访这种形式本身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是直接关注隐性采访存在的争议焦点到底是什么。文章将对近年来隐性采访存在的争议焦点进行总结归纳,从法律角度、新闻角度和道德角度三个方面来分析,在争议和压力中,在利弊的权衡中,隐性采访应该何去何从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广告创意引发的争议问题日益增多,话语分析作为一种综合性研究方法,能更为深入地解析争议产生的原因。鉴于现有争议的现象性解读倾向,从话语分析角度集中整合,有着理论研究的深刻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邓恩 《新闻记者》2004,(5):30-30
全美国最有钱及最有影响力的500万人,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华尔街日报》。《华尔街日报》之所以成功,用其出版人KarenElliottHouse的话说:“在全球拥有700名记者和编辑队伍的《华尔街日报》每时每刻都在致力于一件事,那就是让我们的读者对这个日益复杂的商业金融世界保持清晰的认识,同时为他们提供取得生意、事业和个人生活的成功所必需的知识和经验。”最近,针对中国读者的口味,直接由华尔街日报的文章翻译过来的《人民币升值争议》一书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人民币升值争议》是《华尔街日报》“中国观察”、“环球视野”及“…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化,人物报道在报纸上逐渐“活”起来了。在人物通讯、人物新闻等报道形式中,已确立了争议式先进人物应有的位置。这些争议式人物富有立体感,人情味浓,这种报道形式的出现,可以说是新闻改革的必然成果。什么是争议式人物报道呢?从报纸上发表的诸多作品来看,我认为,记者在报道争议式人物时,必须客观地公正地原原本本地提供全面翔实的事实,让读者去判断,去思考。1989年2月21日《光明日报》一版发表了《狮子、绵羊和实事求是精神  相似文献   

13.
可以想见的是。如果中国社科院按照现有的改革模式,在今年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的话。所引发的争议将更大。而现在针对津贴改革的种种反对声音,似乎可以看作是对抗下一步改革的“路演”。但人们相信,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信息高速公路面临的问题及有关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高速公路面临的问题及有关争议李人厚,阎晓弟,苗凌,王理勤(西安交通大学)1信息高速公路面临的问题1.1现有网络如何并入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既有新建的部分,也有把原有的通信网加以改进并入信息高速公路的部分。美国原来有许多有线电视公司,它们各有...  相似文献   

15.
争议李光耀     
年届90的李光耀又出新书了。这位备受争议的新加坡“国父”在书中大谈美国、中国的未来,直指要点,毫无避讳。尽管他对新加坡的治理方式多受诟病,但他在书中对于地缘政治的战略观察却是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道德争议事件频发,引起媒体大量报道。如"彭宇案"、"许云鹤案"、"小悦悦事件"等,让人哀叹社会道德滑坡。道德争议事件的发生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但反观媒体在事件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出了许多改革争议人物,如仇和、吕日周、陈光等,这些争议人物因改革激进、个性突出、引发矛盾多、社会影响大,不但成为公众议论的焦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提高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博客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形式也从初期的日记博客独领风骚,发展到现在各种博客竞显风流,因博客内容而引发的争议也越来越多.为此,人们提出了诸如道德约束、博客实名制和法律规制等建议,以期减少因博客引发的争议.但道德的约束和博客实名制并不能掩盖主体间在观点上的分歧;法律规制能够划定争议的范围却不能消除争议.博客争议是由博客这种传播形式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在媒体屡见不鲜,屡试不爽,可又争议不小,隐患不少。通常,隐性采访的新闻题材是揭露黑幕或舆论监督的报道,往往被视为出奇制胜的“暗器”,确实有许多公开采访所不及的优势,确实富有追求真相的可信度和感染力,确实能够展现新闻记者伸张正义、激浊扬清的“卧底”精神。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联邦总统直属信息争议问题司法院俄罗斯联邦总统直属信息争议问题司法院是俄国元首职能行使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叶利钦总统现有的30多个直属机构之一。该院解决俄信息领域中发生的各种争议和不归联邦法院管辖的其他问题,属于国家机关而不是协商机构。其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