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代城市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到90年代成为叙事文学的主流.其叙事立场发生了从主体性到个人化的改变.城市文学叙事立场的发展变化除了受社会生活巨大变化的影响以外,城市文学创作实践中文化选择的改变也主导了不同时代"人与城市"不一样的想象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延安文学以及新中国文学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了关于"革命"的记忆。而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肯定了暴力叙事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直到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这种暴力叙事一度成为主流的写作伦理在伤痕、反思文学中。本文旨在肯定它们在发现大写"人"的同时,着重阐释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中的暴力叙事。这种暴力叙事不仅来自于肉体的暴力,更源自于精神上的暴力,而那种受害者不自觉加在受害者身上的精神施虐更加深了这种精神上的暴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去政治化,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标准也不断地趋于多元化。在这种审美标准多元化的语境下,文学创作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论文对20世纪90年代的几种主要的文学现象:"新写实"、"私人写作"、"反讽"以及底层—民间叙事进行分析,认为审美的多元化在带来90年代文学新变化的同时,也引发了诸种非文学的乱象。因此,对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认识,一方面应避免因秉持形而上学的价值论造成对作品的误读,另一方面对于非文学的乱象,应当呼吁作家和读者坚持批判的立场和个体价值的独立。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左翼小说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叙事形式之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双重叙事视角,混杂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意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体建构的方式,它创造了左翼文学阶级叙事全新的"意义架构"和"知觉样式"。  相似文献   

5.
如果我们把"五四"时代称为思想启蒙时代,把30年代到80年代末称为革命时代,而90年代以后称为后革命时代,那么在20世纪的文学版图上,"五四"文学是在西方启蒙文化的视阈中实践着教育国民与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目标,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各类政治文化对文学起着规范与制约的作用,这一时代尽管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社会治理意识而言却是在革命理念覆盖之下,文学也就顺应着这一政治文化形态发生着各种形态的叙事变化。而90年代以后,则是商业文化对于文学发挥着主导作用,文学叙事形态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异,随着商业文化的旋律扭动着自己的腰肢。总体而言,20世纪文学叙事形态与文化的关系密切而重要。从启蒙时代到革命时代的转变带有某种急迫或不得已的特征,文学叙事形态也在这种急迫与无奈中发生转型。而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则是主流政治顶层控制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与文学发展到一个特定的时刻所发生的政治文化对于商业文化的主动让渡,而此时的商业文化也正好适应了政治文化的变化需求,因而这种让渡又带有某种共谋色彩。  相似文献   

6.
社会文化的发展对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就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叙事立场的转型作一阐释,通过梳理发现这一转型大致是从传统乡土叙事转到了现代和后现代意识下的叙事,并出现了叙事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作家所属的意识形态、感受到的文化冲突、叙事的立场和情感取向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其叙事视野的变化。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白先勇自身的身份、经历、审美趣味和对性伦常的理解使得他的叙事呈现出与同时期大陆文学迥异的家国视野、文化视野、女性视野和伦理视野,这也使得白先勇的叙事从意识形态、中西文化冲突、悲悯意识和"人"的终极关怀层面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虽然身在城市,但很久都没怎么认真地读过"城市文学"作品了。我的阅读趣味更多地偏重于乡村叙事,包括那种乡下人进城式的民工题材,好像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但我知道,这种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学交叉地带,是算不得"城市文学"的。与这种趣味紧密关联的是,即使阅读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文学,我也偏爱那种讲述城市市民阶层生活和精神状态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在对农民和乡土的叙事中,显现出由“家族”叙事向“村史”叙事演变的趋势,产生了类似于村史或准村史类的丈本。村史文学的发生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从80年代初的个体历史的叙事,到寻根文学的虚化个体历史叙事,到80年代中期的后寻根小说热衷于乡村的“前”家族历史,再到90年代初《白鹿原》等的家族史叙事,最后演变到90年代未、21世纪初的村史叙事。村史叙事及其文本诞生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也意味着民间话语与民间文化的强烈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市书写成为一种文学时尚;在城市焦虑的笼罩之下,小说家对于城市文化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的漠视,导致了城市题材小说普遍性的模式化与符号化。根据90年代小说家对于都市的文化立场,其审美选择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主型,即以道德批判为核心的背对城市的写作、建立在双重人格或调和主义立场上的灰色的城市表达、丧失独立自我的卷入城市的写作,概念化特征和非常化倾向是90年代小说的都市想象的根本性缺陷。作为城市书写的灵魂的市民话语,有种种文化杂质寄生其中,尤其是暗藏于平民意识中的妥协精神与享乐主义,往往使城市书写的叙事与价值都陷入无所适从的混乱之中。  相似文献   

11.
权力书写是文学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关于权力的叙事,承载了丰富的内涵,既是作家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也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追问;作家们通过对权力的书写呈现了小说的独特意义,彰显了作家们的叙事立场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2.
在男性作家那里,儿童视角更多的是一种叙事策略,而对于女性作家而言,儿童视角的选择是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在小说中,男性叙述常与"民族"、"历史"等内容相关,而女性眼光却经常与"小孩"、"女性命运"相关。这两种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他(她)们的小说具有"粗犷"与"温馨"两副不同的面孔。  相似文献   

13.
列斯科夫的小说文体在19世纪作家当中独树一帜。总体上看,他的小说倾向于重人物讲述而轻作者叙述、重人物和环境而轻情节、重纪实而轻虚构、重文备众体而轻单一文体。这些文体特征与列斯科夫独特的写作语言共同构成了他在不断探索中逐渐稳定和明晰的文体形态和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14.
家族·女性·历史——女性家族叙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家族叙事是一种不同于男性作家讲述家族故事的文本实践。它由女性作家创作,以女性为叙述者,以家族故事中的女性为关注重点。本文从女性与家族史、家族叙事中的女性以及女性视域中的男性形象几个方面,分析女性作家对家族故事的讲述和对女性命运的言说,观照女性反观男权文化的独特体验和视角。  相似文献   

15.
以鲁迅小说中不同的死亡类型,探究色彩运用与死亡叙事的关联,探讨了鲁迅先生构建"死亡叙事"的独特风格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前维吾尔作家在小说创作中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时,并不太注重小说视角方面的功能。随着作家文学理论水平和鉴赏水平的发展,他们开始意识到第一人称与其他人称在叙述上的差别,于是在创作中开始重新考虑第一人称视角的功能,并使叙述视角呈现多样化。论文结合文本,从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等三个方面,阐述当代维吾尔语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五四”小说有三种聚焦方式:全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中国古代小说主要使用全聚焦。“五四”小说虽然也有大量的全聚焦叙述,但是不再象古代小说那样对文本进行随心所欲的干预。内聚焦是“五四”小说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叙述方式,它适宜于抒发觉醒的心灵。外聚焦叙述虽然比较少,却是“五四”作家的创造。  相似文献   

18.
政治阉割、角色转移和污名替代是十七年短篇小说(也是十七年文学)处理性欲的三个最主要的叙述策略,折射出作家们复杂而无奈的创作心态。对这些叙述策略和创作心态的剖析就是一种历史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1920年代革命小说形成反抗叙事、成长叙事、焦虑叙事与英雄传奇叙事等四种类型.这四种叙事结构分别属于价值、真假、认识与义务的逻辑形态,呈现出1920年代革命叙事的意识形态想象方式,实践着为革命宣传、推动革命情绪高涨的革命文学责任.  相似文献   

20.
在书写成为化的主要传播方式已使判断历吏叙述真实性的标准由世代相传的“口碑”转向书面“史料”之后,历史叙述的精确性与取悦读的生动形象性势必呈反比函数关系;而现代实证科学和现代学观念从学术建制上对“史易辙”的进一步强化,更使历吏与学在同一体中越来越难以相处;但张承志的《心灵史》以学术叙事与抒情倾诉熔铸而成历史小说的新体,使学与历史的关系在历史小说中获得了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