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修身科作为近代新学制科目,在国民教育中承担道德教化的功能。作为修身教育载体的修身教科书在传播知识、启蒙思想中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对修身教科书的历史考察和文本分析,梳理国民道德教育的演变轨迹,反思其中投射出的政治诉求,有益于理解现代国民意识之养成。  相似文献   

2.
中华书局在近代中国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深入分析其不同类型教科书,有利于探索其对近代中国教育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修身》系列教科书的研究就是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公民教育从西方引进到中国。当时的知识精英将公民教育思想编撰、渗透进教科书,叶圣陶就是其中的一位,《开明国语课本》是其亲自为小学生量身定做的母语教科书。叶圣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合格公民,《开明国语课本》通过公民形象的塑造,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公共生活教育,展示了亲子之间、师生之间、伙伴之间的平等公民关系,使公民教育既充分体现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农耕文明和传统伦理文化的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开明国语课本》成为母语教科书进行本土公民教育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受历史因素影响,澳门中小学公民教育整体水平比较落后。回归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澳门特区政府日益认识到提高公民素质、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缺乏本地合用的教科书,导致公民教育的成效并不理想。为此,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开发了《品德与公民》教科书。针对青少年国家观念与公民意识的缺失的现状,"公民与政府"分册的编写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以提升公民参与能力,促进澳门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相似文献   

5.
严复是清季教育近代化的倡导者和力行者。严复译介的西学名著,在清季学堂广泛应用。严复主持的京师大学堂译书局,译介了大量西式教科书。严复重视普通国民教育,编辑了《国民读本》。进行了扫盲教育的尝试。针对清季教科书发展混乱无序的状况,严复主张保护教科书的版权,加强对教科书的审定。在担任学部丞参时。严复直接参与了学堂教科书的审定工作。在主持学部编订名词馆的工作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内教科书名词术语的规范与统一。严复为教科书的发展所作出的种种努力.是其教育救国理念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6.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意识形态迅速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中的重要举措是强势推行党化教育、强势控制教科书。而极端的教科书控制突出表现在严格审定其他教科书,取消公民教科书,直接编撰强意识形态教科书,包括三民主义教科书以及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又昙花一现的党义教科书。自此,中国教科书的发展告别黄金时期,走入并构成了民国教科书意识形态最强控制的一个时期。这一教科书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再次提醒我们要深入研究并高度重视教科书的教诲功能,要充分认识党义教科书的教训,平衡教科书教诲性和启蒙性的关系,理性认识和对待民国教育与教科书。  相似文献   

7.
回归后的香港中国历史教育注重公民品德教育。历史教科书在编排形式、栏目设置和练习设计等方面突出品德教育目标,注重道德素质教育和培养健全的现代公民。内地教师可从中获得启示,加强中学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8.
清末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当时政府官方和知识精英塑造国民、传播国民教育思想的重要媒介,全面渗透了塑造国民民族国家认同感、尚武精神和世界意识等方面的国民教育思想。清末政府和知识精英,冀图通过历史教科书中渗透的这些国民教育思想,将传统臣民塑造成为能够御强保种、救亡图存的具有国家观念、尚武精神,明了世界意识的新型国民,从而达到"史教救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上半叶是我国政治、经济风云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中学地理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成熟化的关键阶段.将这段历史时期分为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中国地理》教科书的框架结构和内容表述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我国《中国地理》教科书从传统地方志大而全的思想中不断挣脱,逐步开始向现代教科书形式的转化.这种转化不仅表现在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表述中,也体现在图像和作业的类型、形式中.在这一过程中,地理教科书的“地理总论”部分分量减小,内容简化;“本国地理”初高中开始分化,区域思想加强;教科书的呈现日趋合理,图像增加显著.总体而言,本时期《中国地理》教科书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地理教科书向真正现代意义的教科书迈进的步伐,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末“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是中国近代最早编辑出版教科书的专门机构。本文对该委员会的产生、组织机构、人员构成、经费来源、编写原则、实施步骤、特点和历史意义作了初步的探讨。本文认为,从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该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科书的产生。它编写出版的中小学教科书,对中国教科书的近代化,对传播西方科学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政治前提,主要表现在民族国家为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前提、强大的发展动力和稳定的秩序保障。民族国家的建构则需要民族认同为其提供共同体意识支撑和政治合法性证明。而民族认同的形塑离不开公民教育,民族认同教育也因此构成公民教育的重要维度。民族认同的培育主要通过与公民教育相关的学校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以及校外的各种活动等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论公民教育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培养公民是一切教育目标表述的基础 ,也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公民教育已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教育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 ,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自由主义公民教育、社群主义公民教育和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设计和完善问题 ,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代认同、积极参与并具有实践能力的公民。因此公民教育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地包含在基础教育的目标中 ,公民教育的内容也一定要渗透在相关的课程之中 ,并通过公民教育目标整合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3.
民主国家是现代化的政治前提。民主国家的建构离不开民主参与,即民主观念指导下的公民参与。其中,民主观念是民主国家建构的动力源,公民参与是民主国家建构的政治保障。而公民的民主观念和政治参与不是凭空出现的,二者与公民及其教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并且需要公民教育的积极推动。可见,民主国家是考察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教育功能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公民意识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建立和实现。因此,要通过隐性教育方法、渗透教育方法和人性化教育的方法,把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家庭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从构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家庭关系,切实改进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与培养。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ype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at are included in a sample of Japanese junior high school civics textbooks. Seven civics textbooks that have been authoriz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use in junior high school from the 2012 academic year were analysed in the context of fundamental issues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guidelines in Japan. In contrast to some previously published research, it is argued that the textbooks encourage, to a limited extent, active,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by students with exercises and practical task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skills and gain the understanding required to liv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extbooks place some limitations on active learning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stude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at they reflect the struggle Japan is experiencing in the search for an inclusive national identity. Further work may serve to clarify the nature of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to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cluding that associated with students' involvement in whole school issues.  相似文献   

16.
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一方面需要社会用正确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教育其各个层次的成员,并使其明确道德上的善恶标准;另一方面,更需要社会在进行道德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注重个体践行道德能力的培养,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The global flow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China has spurred much discussion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China’s the existing political-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as a space is negotiated a space in the current “ideoscape.” A qualitative approach is adopted to synthesize the literature coming from China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from an interpretive and critical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 (a) The territory of orthodox political-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being narrowed down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citizenship education is configured; (b)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are represented using different images to delineate their distinctions; and (c) the introduction of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cludes many new topics and competencies that expands the current ideoscape.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ongoing debates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are deeply rooted in China’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which society tends to be separated from state. In negotiating its own territory, citizenship education reshapes China’s ideoscape in the education field. The paper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that citizenship education should make a unique contribution to facilitating young citizens i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values imbedded in political-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with a new social consensus being reached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相似文献   

18.
培育公民文化是中国现代化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培育公民文化,一方面要以理性主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形成人们的理想主义诉求,使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法治精神和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理想主义的契合是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将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统一在日常生活批判中,才能对公民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简析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育实行新的好公民、好学生、好子女的“新三好”考核标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精神和物质生活共同的思想基础,是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依据。本文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淡薄的成因,探讨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从政治的角度而言,现代化进程就是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亦即民族国家建构和民主国家建构的过程。民族国家建构需要公民教育,通过培养公民的民族认同来对分散的社会加以整合。公民教育则通过与公民教育直接相关的公民科等学科的教学以及民族语言和民族历史的教学实现这种整合功能。民主国家建构,不仅意味着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而且还包含着民主观念的传播与民主意识的塑造。公民教育则通过公民科等学科的直接教学和课外实践、社区参与等途径,实现其民主化功能。各国公民教育的功能取向取决于各自现代化过程中民族国家建构与民主国家建构之间的关系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