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中,要使公民道德教育更具实效性,其切入点的选择,不应再停留在提高道德认识上,而应定位在道德信念的确立上。为此,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界定道德信念要领的分析其含义的基础上,对之所以要把道德信念作为公民道德教育切入点的意义,以及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如何抓好这一切入点的教育,作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道德有其自身的规律。就道德结构而言,道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个部分;就道德起源与目的而言,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需要;道德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在于保障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发展,在于增进每个人利益。由于缺乏对道德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三种病态:教育方式呈现体验的缺位状态、教育过程处于无菌的理想状态,教育内容陷入无根的尴尬状态。要解决道德教育的病态,应当遵循道德的内在规律性,在教育方式上重视体验,在教育过程中回归生活、实践,在教育内容上重视道德价值和价值判断的传递与培养。  相似文献   

3.
李炳杰 《中国德育》2006,1(3):76-76
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又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地把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因而也是道德接受的心理过程。道德接受的原动力是人类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道德需要,而道德需要产生于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接受必须在道德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对主体道德选择影响最明显、最经常的因素是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  相似文献   

4.
道德有其自身的规律。就道德结构而言,道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个部分;就道德起源与目的而言,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需要;道德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在于保障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发展,在于增进每个人利益。由于缺乏对道德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三种病态:教育方式呈现"体验"的缺位状态、教育过程处于"无菌"的理想状态,教育内容陷入"无根"的尴尬状态。要解决道德教育的病态,应当遵循道德的内在规律性,在教育方式上重视体验,在教育过程中回归生活、实践,在教育内容上重视道德价值和价值判断的传递与培养。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低效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是人类德性的一种主动的培育活动,是促进教育对象对社会认可和倡导的道德价值原则的选择、认同和践行的实践过程。其成效关系着人性美善的发扬和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提高道德教育的成效,无不突显了对当前道德教育低效化反思与把脉的迫切性。基于道德自身视阈的审视,道德教育的抽象化、道德教育的理想化、道德的理论教育与经验教育和联想教育的断裂、道德价值意义教育的偏失以及道德示范教育的缺失,则是诱致道德教育低效化的主因。  相似文献   

6.
道德进步是一个从一种外在要求变成人的内在需要的过程。源于自然威慑的道德、源于社会契约的道德和源于人的内在需要的道德标志着人类道德从外在要求变成人的内在需要这一过程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行为是否遵从既定的道德规范,取决于在他们的价值观天平上,作为道德观念根据的价值与行为本身所带来的价值的比值。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个在道德行为方面谋求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通过教化引导人的需要和人性的发展以及通过操作完善规章制度两个基本层面。  相似文献   

7.
所谓道德惩罚,就是社会对那些践踏道德规范、不顾道义谴责、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极坏影响、而其行为又未能触犯法律的行为主体给予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制裁即经济利益上的处罚和道德意识上的批评,以此引导和教育行为主体及社会广大成员实现由恶向善、由罪恶向德性的转化。道德惩罚既是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规则经济的需要,也是这种经济体制下个体道德生长的外部动力。在现实中道德惩罚有其特殊的适用范围;同时也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和制度行政机制,以便真正发挥其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德育新观念: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以柯尔伯格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各派德育理论,其主旋律是反对道德灌输,尊重道德的主体性和道德主体的自由意志,主张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对道德需要作溯源性研究,认为实践过程本身就是创造需要的过程,道德需要源于道德实践,并建构出新的参与式道德实践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道德自主的研究一直颇受国内的重视,人们意识到道德的形成并非是道德灌输的力量所能够塑造的,而是靠个体的道德自主建构。从理论和实践看,道德选择能力培养、道德体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教育等成为重要的研究潮流和实践内容。如何加强这些内容教育,也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形式。但这些研究和实践仍然存在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教育必然具有道德要求的缘由 教育必然具有道德性,是社会道德规范和人的本性在教育活动中的集中反映。从教育的本体功能上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道德指向性。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挖掘人的内在潜能,解放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提升人的地位,这是其最终目的。这就体现了教育的人道精神,体现了教育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教育就应具有人道、理性和公正等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教育平等问题及政府的教育政策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家作为教育决策的主体,应该以公平性原则作为教育政策选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合理安排教育资源分配优先权,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作为资源优先投入的重点之一;以"差别但平等"原则进一步拓宽少数民族在义务教育后的入学机会;以建立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作为实现民族教育平等的最终目标,并依靠完善的政策机制逐步实现教育公平目标。  相似文献   

12.
教育质量:政府与学校的责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对此 ,应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多元化的主体角度来确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在质量建设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政府和高校的作用 ,政府的职责是制定标准与降低度量成本 ,高校的职责则是重视质量建设。在质量建设中 ,要处理好质量与发展、办学特色和管理之间的关系 ,把质量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全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3.
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问题展开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提出各级政府和学校要尽好各自职责,落实地方政府的教育责任,完善财政经费的教育投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为后来学者的研究留下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国外公民教育领域出现了实施途径多元化取向,主要包括学科教学,多学科渗透与整合,课外活动,学校与社区联合,利用互联网进行公民教育等途径。考察和反思国外公民教育实施途径多元化取向,对我国公民教育实施的途径启示为:公民教育实施途径应多元化,公民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多元化,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为公民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教育"定义逻辑的再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教育的定义,可以通过"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是什么?""教育可能是什么?"这样三个相互联系但考虑行文的原由不得不分开阐述的问题来进行分析阐释."教育可能是什么?"的命题为认识"教育是什么?"和"教育应该是什么?"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生态教育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生态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突出成效的并不多,要走出困境,实现超越,就应该打破“随意性“,加强生态教育的教学规范;打破“闭关“局面,加强相关课程的生态渗透力;突破资源“瓶颈“,加强生态教学的保障;营造生态氛围,提升校园文化的生态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入手,分析高校网络原住民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原因,提出要抓好两方面工作。对传播主体而言,应树立网络思政教育理念,设计高校网络原住民个性化教育,加强多媒体技术培训和指导,合理规划思政教育传播课程。对传播对象而言,应加强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冷”思考,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基于教育研究,而远程教育是教师基于教育研究开展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实施教师远程继续教育,需创建适于教育研究的多媒体网络环境,正确处理与其它教育形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农村青年接受职业教育的障碍分析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当前,农村青年接受职业教育存在体制、运行机制、现实条件等多方面的障碍。促进农村青年接受职业教育,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应寻求一种合适的中央政府补贴制度;规范办学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的层次特殊性及区域特殊性;成立专门负责职业教育的机构;打破职业教育的城乡分割局面。在微观层面上,应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突出各职业院校特色,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于瑮 《高教论坛》2010,(1):3-6,43
本文对区域人才战略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改革取向的影响做了具体的分析,提出区域人才战略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改革取向,认为教师教育改革取向必须以区域人才战略为参照系,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和专业化应当加强,教师教育招生应当少而精,专业发展应当专而强,应当整合资源,实现协同作战,打造教师教育研究和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