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都先后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应从战略层面而不仅仅从技术层面使遗产永远成为被人们不断重构、解释、创造和传承的“历史事实”。“出人头地”不失为“永州战略”。当务之急,永州人需要在文化承担:形成三股合力打造三个层次;兼顾精神与经济,创造高品味文化符号和标志性文化产业三个方面作出努力,才能使历史文化名人的文化价值突显出来,并在提升永州之“地”的文化资源价值上高出一头。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指导和规范功能。因而,“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科学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红色文化”的传播机制,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范式,从而有效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3.
再论"循环型经济"与"节约型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型经济”作为一种理想的经济模式是可以理解的,但它毕竞是一个错误概念。在自然资源中,从原材料来看,有相当程度的难以循环性;从能源来看,在地球生态系统内根本就没有循环性可言;仅以环境要素出现的资源,就更加不可轻言循环。建议以“节约型经济”取代“循环型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节约型经济含有生产的集约化即资源的充分利用、再生利用的意义,同时还有适度、明智地消费的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循环,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循环。  相似文献   

4.
贵州西北边陲小城———赤水市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丹霞地貌诱人 ;历史悠久 ,人文旅游资源特别吸引人。于 1999年“五一”、“国庆”长假诱发的赤水“假日经济” ,其发生、发展及意义 ,给赤水乃至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以莫大的启示 ,生态旅游是赤水和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如何应对社会风险并提高韧性,成为社会各界共同话题。从韧性思维出发,将生活韧性解构为生活系统和支持系统两大部分,支持系统作为差异性的最大来源,又具体包括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四个维度。后疫情时代,老年人的生活韧性备受挑战,具体表现为经济有保障,但消费与就业无底气;社交有对象,但情绪与烦恼无消减;技能有续存,但文化与技术难发声;生活有空间,但触达与互动难实现。提高生活韧性成为老年教育的改革目标之一,需在理念根植韧性思维,实现从“客体规训”到“主体生发”、从“优势福利”到“弱势关注”、从“已知生活”到“未知事件”的转向,通过增值经济资源、助力社会资源、赋能文化资源以及连接组织资源来提升老年人生活安定感,助推老龄化社会高效能治理。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传统产业虽然在发展中遭遇瓶颈,但是其对福建省经济的贡献重大,应从多方面思考其转型升级的途径.该文从文化经济的视角,分析了文化资源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将传统产业对文化资源的运用定义为“传统产业文化化”;思考文化资源与传统产业生产活动相结合的各种可能性,展开传统产业的“产品文化化”与“服务文化化”的战略解析.前者包含三种路径,实现传统产业的高端价值链延伸;后者包含两种路径,实现传统产业的水平高附加值扩展,最终依靠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来帮助传统产业获得更高的附加值,促使其获得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大凡成功学校的教育都有鲜明独特的校园文化。科学教室作为《科学》新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应独具科学教育之专业文化。科学教室文化营造应体现“多功能、大教材”的课程资源观。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现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的目标教学观;体现“以人为本”的知识营销理念;体现变化与创新的生命价值。本文旨在通过探寻科学教室文化的创设途径与经营理念,提升科学课学习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对绵阳境内的七类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并针对绵阳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以科技文化、三国文化、李白文化、禹羌文化为例,提出“夏令营模式”的开发途径和“三方联营”的运营方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可行性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为何没有产生科学,这个“李约瑟难题”是历史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心理以及科技本身的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封闭状态下的自我满足和憎恶新生事物的出现;文化、技术的垄断制度和风尚阻碍了科技的普及;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这一切终于造成了“李约瑟难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度里,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经济发展怎样接轨或融合?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在努力缩小地区经济差别的同时,如何在“多元”与“一体”的动态发展中既保持民族特色又融入全球化发展?我认为,认识多元一体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要特别注意不同历史阶段中多元一体文化的特质与发展,以及与之是否相适应的民族体制、社会组织、生产方式、经济形态、习俗观念等等及其发展演化;在经济发展的催动下,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应在保持其民族特性的前提下整合创新。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支撑不够有力、环境不够优化等。提高认识,加强引领,促进新农村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壮大集体经济、开辟多元投资渠道;探索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有多种方式,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直接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可通过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间接影响经济绩效。本文从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文化与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多样性与经济发展三个层面对现有国外研究进行评述。基本结论有以下几点:文化产业研究趋于成熟,但是内涵挖掘、研究深度与领域拓展仍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获得普遍认可,但这种影响的逻辑体系和传导机制至今未明确化,文化因子进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仍然面临巨大困难;文化多样性与经济增长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文化多样性的变迁与经济发展目前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必然催生现代化的文化,现代化的文化必然促进现代化的发展。发展文化经济,对于创新文化发展观念,推动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现在是大力发展文化经济的时候了。文化经济的繁荣,文化是源泉,创意是根本,开放是助力,规划是先导,政策是保障,市场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消费是支撑,创新是动力,科技是引擎。  相似文献   

14.
化经济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经济门类。它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经济、化、社会发展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化经济的发展对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就业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满足和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国际间的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与文化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福建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内部差异较大,地方文化具有多元性。以东南——西北走向将福建省分为沿海、内陆两个文化区,对区域文化资源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文化差异的地理背景因素分析以及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探讨,提出一些促进地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形成了市场文化。市场经济的存在,必然丰富大众文化和促进大众文化的改变。市场经济不但产生了新型的文化活动、文化组织、文化形式和文化运作方式,而且在其独有的开放性、包容性、竞争性、效益性等特性的影响下,人们会产生新的文化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形成人与人之间新型的文化联系,参与文化的多元发展、选择和变迁,包括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市场文化已经成为文化建设中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成为全面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文化主权现在受到两方面的挑战: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二是周边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注”与争夺。要维护文化主权、提升青少年的国家民族意识,需要在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保护民间文化、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建立文化安全预警机制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制约唐山建设文化大市的主要因素,提出应该从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唐山文化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唐山文化;加强唐山文化研究,强化文化队伍和文化设施建设;建设高校,发挥高校在唐山科技、文化、经济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  相似文献   

19.
论台州合作经济的文化动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台州学者大多把台州文化精神归结为“硬气”和“灵气”,并把二者看成是打造台州股份合作经济的文化动因。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从台州文化的结构看,“和气”即“和合之气”更能反映台州文化的基本精神。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台州儒学以及台州人的民间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无不表征着和合精神,而股份合作经济的制度创新,正是和合精神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和气”才是台州股份合作经济产生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文脉延续、传统弘扬的迫切需要,是文化与经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组合,是培养精神财富传人的时代要求。高职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与职责、具有文化传承的适用模式、具有服务区域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因而,高职院校应大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理念,精心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努力构建特色、创新文化,善于推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