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西方决定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并允许其加入北约后,苏联便决定主张承认"两个德国",希望能够维护加强民主德国的国际地位。而中国在德国问题上也与苏联保持一致,支持承认"两个德国"现状,宣布结束对德战争状态,并与民主德国签订了《中德友好合作条约》。但中国在德国问题上的态度又是有限度的,中国坚决表明台湾问题与德国问题有着根本的不同,同时又不忘对德国的统一前景作更加积极的表达。这样的表态其实与中国自身的两岸统一政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苏联在1945年8月9日百万大军进入中国东北的情况下,迫使蒋介石政府的代表于14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中有关旅顺口作为苏联海军基地的条款,为期30年。苏军占领旅大地区后,斯大林曾感慨地说:“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40年。”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规定,1952年底,苏军撤出旅顺。在朝鲜战争背景下,1952年3月28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提出:苏军继续留在旅顺。斯大林复电欣然同意。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党内围绕继承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赫鲁晓夫特别需要得到中共的支持,积极推动向中国提供…  相似文献   

3.
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后,苏军很快占领中国东北。9月,驻中国东北苏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派代表与八路军驻沈阳卫戍司令曾克林一道乘飞机到延安。苏军代表向中国共产党和朱德总司令表示敬意,问共产党能否撤离东北。本来,八路军来到东北,苏军非常高兴,但是,美国人将曾克林部进驻沈阳的事宣传了出来。根据雅尔塔协定和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条约,东北是要交给国民党的。这就使苏联处于被动地位。朱总司令告诉苏军代表:我们在冀热辽土地上坚持抗战,不能撤出。最后苏军代表与朱德达成协议:苏军同意将原属冀热辽抗日根据地范围内的锦州、  相似文献   

4.
勃兰特提出的“新东方政策”,其核心是在苏美放弃德国的统一主张后,联邦德国怎样去寻求德国重新统一的现实道路。50年代中期后,苏美从其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分别调整对德政策,1955年苏联先后和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率先承认两个德国并存的事实,美国也开始奉行维持现状的政策,为此勃兰特“以接近求统一”的新东方政策出台。“新东方政策”的确立与推行对的重新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实现了与苏东国家关系的正常化,密切了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使民族不可分割的情感日益融合,并形成德意志民族必将统一的信念;第二、对美苏关系的“缓和”与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形成间接或直接地产生了推动作用,从东西方两方面为德国的重新统一创造了外部条件,第三,对1989年东欧剧变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使民主德国有剧变中风云突起,最终导致柏林培坍塌,两个德国的统一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75页《1949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图画出了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中国、蒙古、朝鲜、越南等13个社会主义国家。可是,“1949年”除苏联外,当时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并非一律。1955年9月,苏联同民主德国签订条约,宣布取消管制委员会,民主德国成为一个主权国家,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道路,1960年宣布全国实现农业合作化。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底才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57年底全国有99%以上的…  相似文献   

6.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政府与苏联经过谈判,最后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双方关于外蒙的两个照会、关于东北权益和苏军进入东北有关事宜的四个协定,对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战后中国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1939年8月23日,在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苏联和希特勒德国签订了为期十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28日,两国又签订了《苏德边界友好条约》(本文把这两个条约合称为《苏德条约》).苏德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绥靖政策的破产,粉碎了英、法挑动德国进攻苏联的阴谋,并为俄国赢得了二十二个月的时间.但是,苏德条约的签订,也使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给国际共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及恶果.  相似文献   

8.
在法西斯势力疯狂发展,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尚未建立时,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公开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军不宣而战。开战仅半个月,德国就纠集调动几路军队集团向苏联腹地纵深推进了300-600公里,苏军在西部边境的170个师中又有28个被歼灭,70万人员武器损失过半,30多万人被俘,2000多架飞机被炸毁或击落。连连战退,损失惨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就出现如此惨败的结局呢?本文试从苏军内部和苏联政府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1939年9月1日,德国由西向东进攻波兰,17日,苏联由东向西出兵波兰。苏军俘虏了波兰东部的军人、警察及其他人员共约25万之众。他们有的被编入苏军、有的被释放、有的被送到劳动营,还有约1.5万军官、军士等被关押进苏联西部战俘营里,以后下落不明。1943年4月13日,德国宣布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发现了波兰军官的集体坟墓,并组织国际专家进行现场调查,确定苏联是杀害波兰军官的凶手。苏联的反应怒不可遏,当即声明是德国法西斯嫁祸于人。当时的波兰流亡政府要求弄清真相,请求国际红十字会派人实地调查。苏联进而迁怒波兰,愤然于4月25日断绝…  相似文献   

10.
蒙疆政权是日本在中国树立的一个亲日政权,其首要目的是准备对苏作战.蒙疆政权虽然肇始于内蒙古自治运动,属于中国内政,但是,由于日军的介入而演化成国际问题.日本远交近攻,与德国签订同盟条约是对苏联远东战线的牵制.日军以蒙疆为基地向西继续扩展,谋求打开进入中亚的天门,与德国会合.由此,蒙疆地区便成为日军建立从远东连接中亚,甚至到达欧洲的“防共回廊”的基地.日军将其势力扩展到内蒙西部地区,这就必然引起苏联的关注,苏军进入外蒙以示对抗并要求中共开展在内蒙的活动,这都是对于日军的一种牵制,特别是苏联还由此改善与中国国民政府的关系,签订不侵犯条约,支持中国对日抗战.  相似文献   

11.
事情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天,苏联军队的一艘潜艇,侦察到德军在新罗西斯克港有个秘密的防御阵地,德军在坚固的防波堤后面设置了迫击炮和大口径机枪阵地。苏军正准备在这个港口登陆,因此,这个阵地对苏军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但是,苏军舰上的炮火打不到敌人的迫击炮阵地;用飞机轰炸也有困难,德  相似文献   

12.
兵林史话     
《中学科技》2009,(8):43-43
在伊拉克战场上最火的反装甲武器是什么?毫无疑问是RPG-7火箭筒。RPG-7火箭筒由苏联研制,于1961年左右大批量生产,成为苏军步兵班的制式反坦克武器。除装备苏军外。还大量装备华约国军队以及非洲、亚洲不少国家的军队。何以一个有40多年历史的“老古董”在今天还能“兴风作浪”?原因是其简单、实用、价廉且扩散范围广。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法西斯决策层曾经有过关于“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和“北进”攻打西伯利亚迫使苏联屈服这两种争霸扩张的国策之争。1937年德意日法西斯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更使人相信日本会配合德国进攻苏联。但最后日本为何却选择了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师《语文基础知识》第六册认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为”是“副词,‘将’的意思”。《文选和写作》第五册也注为“将要”。但这句译为:“明天一早犒劳军队,将要击败刘邦的军队”根本体现不出素来粗鲁(?)直又逢大怒时项羽的性格情态。  相似文献   

15.
关于前苏联的国家结构形式,有这样一个变化过程: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规定,苏联是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1991年8月公布的《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并把该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并很快扩大到苏联的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11个),从而宣告了苏联的最终解体。那么,联邦、邦联与“独联体”三者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16.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美苏争锋》中有一幅《第二次世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插图,并附注:“阿尔巴尼亚1968年退出华约。”常有学生问及阿尔巴尼亚为何退出“华约”这一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笔者了解到有两个因素:其一,是苏联大国霸权主义行径的必然结果。华沙条约组织是与北约组织相抗衡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一。华约组织成...  相似文献   

17.
1938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解除了“西进”的侧翼威胁。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纳粹德国千方百计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暂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当时的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正在同英法两国进行谈判。但由于德国暗中与英国进行谈判,最终导致英、法、苏三国谈判不欢而散。在东方,日本帝国主义在苏联的国土上又不断地制造事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苏联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虽然为苏联赢得了一定的建设和备战的时间,但对苏联也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胜利之时,苏联根据《雅尔塔条约》的协议,出兵中国东北地区,协助中国收复东北沦陷区并在当地驻扎近一年方完全撤军。在这期间,一方面苏军在东北地区大肆劫掠日伪政权遗留下来的工矿产业,并作为“战利品”运回苏联,同时滥发红军票,在当地套购民用物资,对当地的经济稳定及恢复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苏联政府试图通过“中苏经济合作”问题的谈判以达到控制东北经济命脉的企图,并以此作为苏联撤军的筹码。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强硬回击和美国的压力下,苏联最终妥协并从东北撤军。面对日伪投降和苏军撤退所遗留下来的东北经济状况,国民政府没有做好充分的接收计划,杂乱无序的接收使东北丰富的经济资源丝毫无益于国计民生,国民政府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接收同其它地区的接收一样最终陷入失败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华北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华 ,企图独霸中国的重要一步。华北事变后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历史概念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何梅协定》撤走了中央军队 ,宋哲元的部队怎么留在河北 ?课本第 3 3页“……《何梅协定》……其主要内容是 :中央军队撤出河北 ,取缔一切抗日活动。”有的同学问 :“七·七”事变中 ,宋哲元的部队怎么在河北抗击日军呢 ?实际上 ,《何梅协定》中关于撤军方面的规定主要有 :(中央 )宪兵第三团之撤去 ;日本方面所谓蓝衣社、复兴社等有害于中…  相似文献   

20.
再论1939年苏联外交抉择的正确性杭福珍1939年8月23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大和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使全世界都吃了一惊。”①半个多世纪以来,史学界对这一条约的评价依然众说纷坛,褒贬不一。笔者发现,许多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