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这半年来同事们和同学们常常谈到“清华精神”。自己虽然不是清华人,但是在校服务多年,对这个问题也感到很大的兴趣。有一回和一位同学谈话,曾经假定清华精神是“服务”。后来和钱伟长先生谈起,他似乎觉得清华精神是“独立的、批评的”,例如清华人到一个机关服务, 往往喜欢表示自己的意见,不甘心苟同。我承认钱先生的看法,连带着他的例子,是有理由的。但是关于“服务”,我还请申说一下。提到“服务”,很容易想到青年会。青年会的服务精神有它的好处和缺点,这里不想讨论。我所假定的  相似文献   

2.
自我概念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相对地应能引起自身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态度、行为。有良好自我概念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十全十美的,而会认为自己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和别人一样,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喜欢“我”自己。一般说来,一个人自己认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他就能表现成怎样的一个人;自己认为  相似文献   

3.
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华的,有北大的,应该也有南开的。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开的,我记不起来了,清华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么不同,我实在看不出来。联大的系主任是轮流坐庄。朱自清先生当过一段系主任。担任系主任时间较长的,是罗常培先生,学生背后都叫他“罗长官”。  相似文献   

4.
涂皓 《教育》2013,(7):26-26
来自北京的杨天去年参加高考,他对自己的高考经历有着“切肤之痛”。他就读于北京市一所知名的示范中学,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第一、第二次模拟考试成绩在学校乃至全区都名列前茅。如果发挥正常,根据往年分数线,其父杨楚认为,儿子有实力冲刺北大、清华这两所高等学府。“我不敢报北大、清华,因为我是‘裸考’。”  相似文献   

5.
提示:刘长铭,湖南湘潭人,在素有"小清华"之称的北京四中担任校长。作为"一位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一位富有良知的教育学者",他在北京四中不断抵近自己的教育理想。他所倡导的"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承担的勇气",以及"首先是要培养合格的人"等理念,让每个学生受益匪浅,也成为中学教育的典范。此稿为他在2016届迎新会上的讲话。我听不少家长讲,成为四中人,是孩子甚至整个家庭长久的愿望和理想。但是,我要对同学  相似文献   

6.
拥有自我     
一个人怎样才算拥有“自我”呢?我认为有两个可靠的标志。一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兴趣,亦即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如果有,便表明他正在实现“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个性,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二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信念,亦即自己处世做人的原则,那是也精神上的坐标轴,使他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如果有,便表明他正在实现“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灵魂,一个坚定的精神核心。这两种意义上的“自我”都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拥有的,而是在人生过程中不断选择和创造的结果。正因为如此,…  相似文献   

7.
虽然我们只见过一面,但是我永远忘不了他,忘不了他那自信的眼神和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事情还要追溯到两年前。有一天,我去江阴玩,在离亲戚家不远的地方,我看到一群小孩正静静地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小男孩,看他在地上转圈,便好奇地走了过去。只见那个小男孩牙咬不熟悉的人也会令“我”难忘,“我”忘不了的是他的眼神和精神。得紧紧的,头上的汗珠不断地滚下来。开始,我以为他们是在闹着玩,心里还奇怪:怎么会有这种玩法呢?突然,我心里“咯噔”一下,目光停留在他身体的两侧,因为那里吊着两只空空的袖子!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  相似文献   

8.
“大学精神”究竟是什么,是大家都关心的议题,根据北京清华大学徐葆耕教授的说法,大学精神至少有三个特点:一、耻不如人。二、讲究科学。三、重视实干。后二者大家一定很能了解,我不想在这里解释,关于耻不如人,是指中国在过去曾经受过世界强权所欺侮,现在情况当然改善了,但是很多方面,清华人认为中国人比不上西方国家,因此清华大学在“知耻近乎勇”的鼓励之下,会更特别努力地工作。  相似文献   

9.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成立于1909年。它本着基督教精神,一直从事“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进步活动。1938年广州沦陷,1939年广州基督教青年会迁往韶关,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迁回广州。在韶七年,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积极开展战时服务和救济工作,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那年那月     
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华的.也有北大的.应该还有南开的。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开的.我记不起来了.清华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么不同.我实在看不出来.联大的中文系主任是轮流坐庄。朱自清先生当过一段系主任。担任系主任时间较长的.是罗常培先生。学生背后都叫他“罗长官”。罗先生赴美讲学.闻一多先生代理过一个时期。在他们“当政”期间,中文系还是那个老样子.他们都没有一套“施政纲领”。事实上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官清简”.近于无为而治。中文系的学风和别的系也差不多:民主、自由、开放。  相似文献   

11.
儿子以571的分数被清华录取后,不断有人向我们提问“他怎么考得这样好?”我们总说,有运气也有努力。有人不满意这个答案,再问,我就会说,他非常爱读书。真的,我相信,是读书给了他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奋斗的高度,是读书牵引他走向清华。  相似文献   

12.
2001年4月 29日,是所有清华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清华大学度过了她90岁的生日。今天,时间已带走了校庆的喜庆氛围,校友的音容笑貌却长留在春天的清华园,与母校一起历经新世纪春夏秋冬的更替,沧海桑田的变化。 无论时序怎样变换,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能也不会改变:清华的“根”在中国,清华人的“根”在中国。摊开清华90年的历史长卷,历历在目的是清华人与祖国一起“自强不息”的身影,传播世间影响世人的是清华人“厚德载物”的风范,演绎着中国不同时代背景下清华的校风、学风及其精神内涵。清华成立以来,清华学子的心…  相似文献   

13.
学做一个人     
中国虽然有四万万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的人?诸君试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抱朴子》上有几句话“: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又次之,不生为下。”但是,何种人算不是整个的人呢?依我看来,约有五种:(一)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二)依靠他人的——他的生活不是独立的;他的生活只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三)为他人当做工具用的——这种人的性命,为他人所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四)被他人买卖的——被贩卖人口贩卖的人,就是猪仔;或是受金钱的贿赂,卖身的议员就是代表。(五)一个兼管数事的——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事,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我希望诸君至少要作一个人,至多只作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  相似文献   

14.
1997年,读《我与地坛》。2002年来清华附小工作,知道史铁生是清华附属学校毕业的学生——亲近之感,油然而生。《病隙碎笔》,新集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我都收藏并且一一拜读。人教版和苏教版选编了史铁生的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学校使用北京版教材,没有这篇文章。但是,我喜欢他的文字,我敬重他的高贵,当苏州市盲聋学校校长邀请我去给盲人讲课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这篇让我流泪的文章。我决定讲给这些盲人,当然更讲给那些健全的人。发现的震动———“母爱”的特殊意义关于《秋天的怀念》,以往的授课大多围绕“母爱”做文章。…  相似文献   

15.
“告别革命”论作为一种思潮,理应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在此我谈谈自己因此引起的几点思考:其一,“假定”原则善同于“以史鉴今”原则吗?“告别革命”论的前提是“如果”这样一个假定,那么历史研究能不能使用“假定”原则呢?历史规律是客观的,还是以人的主观臆想为转移的呢?这个问题的争论,在平时的课堂讨论中不只出现一次了。有人认为“假定”原则是符合“以史鉴会”精神的,理由是,现实之所以不美满,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就是因为历史出了问题,如果先前的历史不是这样,而是那样的话,现实也就是另一番情景;而且,“假定”即使…  相似文献   

16.
很多人生平的第一次骄傲感,是从戴上北大或清华的校徽开始的。这种骄傲感使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往往在几十年的沧桑之后,依然自称“北大人”或“清华人”,以缅怀那个留住他们黄金岁月的地方。但是北大人和清华人之间,却从来多少有些互相看不起。清华人挺起坚实的胸脯说:在两校无数次的对抗赛中,你们赢过几回?北大人则斜倚着门框以唇相讥:你们连跑步都喊着号子,没有比你们更乏味的了。这是北大人文主义和清华科学精神的对话,也是追求自由和遵守纪律的对话,更是传统之花和今日之果的对话。我们从中清晰地看到中国人的两副面孔,两种精神。诚然,…  相似文献   

17.
(出场先后按剧本顺序)北大:很多年以前,我就有个绰号叫做北狂,任何高校都可以变得狂妄,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自我膨胀,我不会介意他人怎样看我,我只不过不想别人比我更有名。中科大:我以为这世界上有一所学校不会有忌妒心,因为他太骄傲啦,在我出道的时候,我认识这样一所,因为他喜欢以“水木清华”自居,所以从一开始,他便叫做清华。清华:今年五黄临太岁,到处都有排行榜,有排行榜的地方一定有争吵,可这些跟我都没关系。我叫清华,我什么也不需要做,只是坐等别人把我排为第一。西安交大:离开上海之后,我去了这个沙漠,开始了另一种生活。上海交大:…  相似文献   

18.
源于民主的人格魅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虽然是校长,但我是为大家服务的,我希望自己能置身于全校老师和职工的监督之中。一年后,欢迎全校教职工对我进行评议,如果对我不满意的人达到了30%,我立马‘下课’!”可以断定,并不是所有的校长都敢面对全校教职工进行这样的“就职演说”的。但2001年8月下旬,48岁的王明宪在他上任成都石室中学校长后的第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就是这样说的。“现在竟然会有这样的校长?他对自己未免太苛刻了:不满意率至少要超过50%,也就是说多数人不满意才应该‘下课’呀!”有人心里这样嘀咕着。但是,王校长自有一番说法:“如…  相似文献   

19.
清华九十年校庆,有幸我见其一斑;不幸我见到已变得“似是而非”的同学。他很憔悴又极为平静地告诉我:“清华前不久又有一个学生自杀了。”对于每学期1.75的自杀比率,他已司空见惯,可我不能!  相似文献   

20.
仲文 《良师》2004,(21)
同学们猜猜看,这位“清华第一高才生”是谁呢?对了,是周培源爷爷。周爷爷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1924年秋毕业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的高等科,并通过严格考试取得了赴美留学的资格。在1924年下半年至1928年三年半的时间里,他在美国连续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完成了一般优秀学生6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创造了清华留学生乃至全国留学生史上的奇迹。因而有人称他是“清华第一高才生”。周爷爷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呢?周爷爷自己说:“勤奋。别人都休息时,我到处去选课,所以很快就修满了学校规定的学分。”天才出自勤奋。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