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长伟 《中国德育》2012,(13):41-43
我们国家历来都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把见义而为视为一种涵养人性、维护良序的美德。但颇为尴尬的是,让我们常常看到的是道德冷漠、见义不为的现象,如小悦悦事件。面对需要帮助的小悦悦,路过的十多人竞无一人伸出援手。如此道德冷漠,让我们不得不进行思考:见义因何不为?这里提供两种解释。  相似文献   

2.
基础性、技术性和社会环境性支持力度缺位与畸形,权威弱化、道德约束力降低和评价乏力是教研共同体外源性动力不足的体现;发展主体的"内需"不足,是教研共同体发展动力困境的根本原因,而行政主导的教研共同体运行机制导致的非自愿性和低效性则影响了教师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社会,见义不为的行为屡见不鲜。见义勇为还是见义不为,拷问着每一位公民内心的良知,也关系到是否应该将违反道德义务的行为纳入犯罪的体系之内。本文将结合热点案例,重点论述一般性的道德义务属于公民自由的范畴,不宜上升为法律义务,而在一定的封闭空间内的重大道德义务则有可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源相对急剧变动,道德资源的剧烈变动表现为道德生态不容乐观。因此,涵养道德资源是当前至为重要的任务。加强道德建设的传统思路存在着单一的个体主体性倾向与道德教化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弊端。当前我国在涵养道德资源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发挥宏观社会力量即社会关系资源尤其是社会制度体系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潜涵于社会生活层面与社会制度层面的善的可能性,积极创新道德教化的方式,以提高道德教化功效,以尽快优化社会道德生态,消解社会道德危机,涵养社会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5.
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和见义不为是对见义勇为的否定,不仅表征社会公德的沦丧,也昭示法律正义的迷失。见义勇为成为难题,既有传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消极影响,也有人们道德敏感性、道德感悟力的下降和缺乏法律保障等现实原因。健全对见义勇为和见义不为的道德赏罚机制,增强法律支持力度,是当前破解见义勇为难题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6.
构建德育共同体对促进高校德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从社会资本理论视域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共同体构建存在着构建意识缺失、规范缺失、社会信任缺失、忽略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如下策略:高校德育机构在共同体构建中担负起主要的责任,特别是主动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加强对德育共同体构建的规范性建设;让全社会充分认识构建德育共同体的价值;通过社会信任建设促进德育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好心不得好报"的道德悖论,也产生了见义勇为的困境:社会需要见义勇为,但见义勇为往往会"好心不得好报",见义不为不对,见义勇为也不对。如何消解这种见义勇为的困境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社会剧烈变迁必然造成文化冲突和文化失调,导致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紊乱,加剧社会矛盾和频繁犯罪率的发生。乡村青少年犯罪现象,呈现出犯罪成员村落化、犯罪技能培训化、智能化、犯罪手段残忍化等特征,揭示了贫富分化的巨大落差催生了农村青少年偏激心理,集体仇视城市已见端倪,农村伦理教化主体缺位造成的乡村伦理困惑,正在成为新的犯罪成因。  相似文献   

9.
从食品安全问题看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现代社会伦理缺失现象,这种缺失反映在功利主义价值观极大地激发了利己主义价值观的膨胀,架空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流价值观;人的道德属性泯灭在滔滔物质利益中;伦理道德的教化和约束功能不断被消解等方面.中国传统道德可从重新树立理论基点,发展新的人性论;重树传统道德的利义现,扬弃功利主义思潮;宣扬诚信和责任,光大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念;推动传统的美德伦理向制度伦理转变,加强传统道德的约束力等四个方面契合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0.
我国研究生考试诚信的缺失与我国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信任水平下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公众期望的反差、有效监督与制约机制的缺失、制度倾斜与不公正现象相关。  相似文献   

11.
我国研究生考试诚信的缺失与我国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信任水平下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公众期望的反差、有效监督与制约机制的缺失、制度倾斜与不公正现象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耿村民间故事讨论民众社会伦理意识中"义"的表现形态及其内在矛盾,认为"义"所具有的面对面的互惠本质使之难以成就真正的"共同体德行".它不能为民众提供评价社会现象的稳定道德立场和统一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3.
道德有其自身的规律。就道德结构而言,道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个部分;就道德起源与目的而言,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需要;道德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在于保障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发展,在于增进每个人利益。由于缺乏对道德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三种病态:教育方式呈现体验的缺位状态、教育过程处于无菌的理想状态,教育内容陷入无根的尴尬状态。要解决道德教育的病态,应当遵循道德的内在规律性,在教育方式上重视体验,在教育过程中回归生活、实践,在教育内容上重视道德价值和价值判断的传递与培养。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传媒的影响力日益扩张,但其发展却有着尽不如人意之处,例如真实性的缺失、公正性的缺位、媚俗化的倾向等.在面对传媒伦理失范的现状时,我们应通过对思考能力、良心道德、责任意识及社会价值观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反思,借鉴博克模式以期达到对传媒伦理失范现象的重构.  相似文献   

15.
道德有其自身的规律。就道德结构而言,道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个部分;就道德起源与目的而言,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需要;道德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在于保障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发展,在于增进每个人利益。由于缺乏对道德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三种病态:教育方式呈现"体验"的缺位状态、教育过程处于"无菌"的理想状态,教育内容陷入"无根"的尴尬状态。要解决道德教育的病态,应当遵循道德的内在规律性,在教育方式上重视体验,在教育过程中回归生活、实践,在教育内容上重视道德价值和价值判断的传递与培养。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为统治"合法性"辩护的同时也面临着树立自身理性权威考验。而理性权威的树立除了意识形态本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之外,传播手段的有效性也至关重要。传统中国社会,儒家在于民教化中有效树立了自身的理性权威,是意识形态教化成功的典范。相比儒家的教化理念,马克思主义传播中传道者理论研究不足、实际践行的缺失、受道者主动性的缺位成为制约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发生剧变的社会。如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正在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化、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等等。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必将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不过,变化从来不是一个方向,还存在另一个方面。在我们的身边经常能看到道德滑坡的现象.诸如见义不为、见利忘义、损人利已、损公肥私、为它不仁、虐待父母等等,让人反感、使人担忧。人们在思考: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社会道格却下降了!我们认为,当前社会道德状况的变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由经济转轨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通常存在盲目崇拜、用语低俗、沉溺游戏、诚信缺失、侵犯版权等道德失范现象,这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特性、网络社会特性、虚拟与现实的道德背离、网络法律缺乏、网络伦理教育缺位等原因造成的。为避免此类网络失范现象的出现,就必须开展校内外文化活动,建立网络技术监督机制,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善良的品性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的主导道德价值,又是个体的基本品质,决定着个体道德品质的基本倾向。当前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善良缺失的现象并不鲜见,究其原因,既有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的偏差及家庭教育的缺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善良教育,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入手,引导大学生善良品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我国研究生考试诚信缺失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每个事件从发生到结束都包括当事人行为被质疑不当、信息传播、资源动员等环节。这与我国社会道德水平和信任水平整体下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公众期望存在反差、有效监督与制约机制缺失、制度倾斜与不公正的现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