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春生命源源不断的能量来源是什么?我说是热的涌动。这种热,就像是促使生灵万物勃发的永动机,触于目,动于心,激奋在永远向上的灵魂。这种热,把生力的跃动注入钟灵。这种热,是生命的永题!  相似文献   

2.
1.在"汶川大地震"中,救援人员用雷达式、热红外等多种生命探测仪搜救被困的同胞.其中雷达式生命探测仪是利用电磁波工作的,它发射的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sub><sub><sub>m/s;热红外生命探测仪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在黑暗中<sub><sub><sub>选填"能"或"不能"发现目标.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这种特有性源于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无论是未特定化的自然生命,还是超自然的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其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就决定了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美注生命是教育的根本使命.然而,现代学校教育由于追求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这一根本使命.因此,素质教育呼唤教育回归生命.  相似文献   

4.
任学礼的"汉字生命符号"学说,认为汉字是生命的象意文字,源于生命,源于生殖崇拜.本文反对这种观点.本文主要从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角度对任学礼的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5.
审美体验不仅仅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反映,也是一种审美主体内固有的生命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源于人类生物学的审美天性,也是人类对自身的物质、精神与原欲的自然需求,肯定这种意识的存在,更是对人自我的认同、对人性的尊重.这种生命意识被审美客体激活、唤醒,具有鲜明的刺激→反应性质,它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既获得身心的愉悦,又体验着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是一个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自然的种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类生命.同时人还具有可教育性,而教育则源于人生命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人们却遮蔽了这种本原性的需求,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和技能,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人的存在感的丧失.当今要实现教育对人之生命意义的建构,我们就要用认识人的方式来认识学生,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关注学生内隐的生命情感.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学校管理基本上是一种经验管理模式和规范管理模式,两者的根本缺陷在于对个体生命的忽略.要弥补两者的缺陷,就要提倡学校管理的生命模式.以学生管理为例,这种模式强调把学校教育看作是一种生活,依据学生生命的特点.追求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8.
发展与协调:平等视域中的生境伦理构建(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够促进人、自然、生命共存共生的发展观,必是能引导"人与天调"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得以生成的价值基石,只能是生境伦理.生境伦理揭示伦理本身的生态性与整体性,源于生命世界与生存于其中的全部个体生命之间的共生互生.这种共生与互生必须以完全平等为平台,以生命的被创造性与待创造性之双重现实为推动力.因为人类不过是生命世界之一生命形态,生命的权利界限构成了人类的权利限度;生命的利益得失构成了人类利益的动态运动.在这个动态生成的生命世界里,没有单独的人的法则、人的规律、人的权利,只有个体与整体、生命与生境互为体用、共生互生的生存法则、生命规律、利益原则,才有资格构成人人必须遵守的最高原理.人,唯有遵循和呵护这些原理,他才可能真正获得人的地位与尊严.  相似文献   

9.
这是两个生命的强者轮椅间心灵的对话,平实的文字里跃动的是两个身残志坚的文学爱好者咚咚跳动的生命脉搏.读完此文,我们会感到一股强大的震撼力,这种震撼不表现为壮怀激烈和慷慨陈词,而恰恰来自这种繁华落尽之后的平静与真淳.  相似文献   

10.
“拿生命开玩笑”,可以说是部分以生命死亡为主要冲突要素的电脑游戏对青少年生命观影响的概括.电脑游戏对青少年有着极强的粘合力,因此某些游戏漠视生命、戏谑生命及生命可无限次重生的消极特性对青少年的生命观有着深层的负面影响.消除或减弱这种负面影响的策略构想可以从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包含多个层次,而直面生命之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在直面生命之真的基础上,对已然的现实理性地坦然接受,进而通过理性自觉来发展自己改变现状的能力,从而创建更好的未来.教育培养不出“完人”,却可以塑造“真人”:敬畏生命,担当生命,热爱生命.这种教育观念培养的不是单一的人伦道德思想,而是一种更为真实坚韧的生命价值观和普世精神.  相似文献   

12.
生命化教育的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源于美国.我国台湾地区最早引进生命化教育理念,并且产生了一些结合自身实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90年代末,生命化教育引入大陆.生命化教育,简而言之,就是转换视角,立足于生命,重新审视教育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教育精神提倡受教育者亦是受"训"者,而生命化教育,从本质上改变了这种观念,提倡关爱,信任受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生命化教育,是由内而外的,要符合学生的生命特性.  相似文献   

13.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建立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教学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教学应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即教学过程观、教学内容观、师生观以及教学评价观都必须适应新课标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恒星的一生     
恒星是由星际弥漫物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集聚形成的,由氢氦元素的聚变反应热维持其生命过程。在历经主序星、红巨星和白矮星或中子星后演化为致密星体而结束一生。这种演化过程对应着它在赫罗图上位置的规律性变动。  相似文献   

15.
生命不仅是一个会跳动的躯体,生命乃是一股强劲的、永不停息的潜能.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把这种潜能般的生命称为“生命意志”.马克思也说过“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思维模式对生命有不同的体验.宗教想尽力阐释生命的灵魂,文学精心描绘灵与肉的搏斗,医学热心于免疫力与健康,人类学关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哲学强调“哲学上最高的东西是人的本质”,美学极力捕捉的是对美的感悟.但现代人却迷醉于现有的享受上,对于生命是什么似乎无须再发问.其实,生命是多方位的实体.柏格森曾说过:“生命是一种驱策力”.这就说明生命为自己的目的总是活动着.  相似文献   

16.
《教育》2011,(4):16-17
耀琪3月11日在《羊城晚报》上撰文指出:国学热不是新话题,但国学热与产业运作结合,演变成儿童私塾热、读经热,这倒一直是个有争议的社会现象。可以说,这种来自理想主义 的运动,既是一种对东方道德的怀旧,也是一种对现代性的反叛。它既是一种民族精神生命的回归,最后又不免要在全球化和商业化中寻找定位。  相似文献   

17.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建立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教学价值现,这种价值观认为教学应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即教学过程观、教学内容观、师生观以及教学评价观都必须适应新课标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儒家生命哲学虽然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体系,但它具有内在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生命的清晰认识,对道德生命的不懈追求.从孔子的仁学境界,到周敦颐的“孔颜乐处”;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到王阳明的“致良知”.这种前赴后继的追求,蔚为壮观,形成了儒家特有的境界哲学,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重要的影响,激励着许多仁人志士以救国家于危难、拯生民于涂炭为终生志向.儒家这种现象和境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有关教育的各种哲学思考中,对教育与时间的本源关系还鲜有人深入论述过.这是教育理论的一个重大的缺失.在我国各种教育理论之中,对生命化教育的思考一直是各种理论思考的基本点和中心点.在这种生命化教育思想的背景下,以个体生命为基准,展开对教育的时间本性的思考、论述,以期在生命的时间性视域下深化对生命化教育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0.
当代教育过分关注学生的物质生命,忽视了学生的精神生命,忽视了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心灵获得自由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心灵自由教育是教育者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精神独立、思想自由、追寻生命意义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具有怀疑、反思、民主和开放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