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代关内移民与松花江流域工商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伴随着清朝东北封禁政策的破产,关内移民大批涌向松花江流域.本文对关内移民与松花江流域工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关内移民纷纷涌入松花江流域,促进了此流域的开发与发展。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了森林面积的日益减少,雨季水分无法吸收,时常发生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洪水当属1932年夏的大水灾。目前,学界关于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关内向东北的移民在中国移民史上所占的分量极重。而近代东北铁路网的形成,不仅为移民提供了新的出行方式和路径,使其能够深入东北腹地并就近分散于铁路沿线,而且相关铁路优惠政策的推行,减轻了移民的经济负担,助推了移民运动的高涨。近代东北铁路对关内民众向东北移民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朝对松花江流域200余年的封禁,使该地区分布着面积巨大、保存完好的森林。开禁之后,大量移民涌入松花江流域,森林采伐逐渐展开,在加速森林开发的同时,松花江流域森林资源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黑龙江省地方当局继续实行支持和鼓励关内人民迁往东北就业的政策,积极推进移民事业的开展。在清末移民的基础上,黑龙江省的移民和土地开垦进入了高潮时期,耕地和人口有了较大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黑龙江省地方当局继续实行支持和鼓励关内人民迁往东北就业的政策,积极推进移民事业的开展。在清末移民的基础上,黑龙江省的移民和土地开垦进入了高潮时期,耕地和人口有了较大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正>在清末移民的基础上,民国时期,东北地方当局继续实行鼓励关内人民迁往东北的政策。辽宁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移民和开发计划》,制定了《辽宁移民垦荒大纲》,并实施了一系列安置和救济移民的措施。然而,由于清末以来,东北移民绝大多数进入了东北南部地区,因而,民国时期辽宁省可容纳  相似文献   

8.
清兵入关后,在对东北的开发上,对他们的"龙兴之地",始终存在着开发与封禁的双重矛盾.他们想开发东北,使之成为经济富庶地区,又怕关内汉人的移入破坏满人的风俗,影响旗人生计.这样,在东北移民问题上,左右摇摆,走了一条招垦--封禁--开放的"之"字形道路[1] 86.  相似文献   

9.
清末是松花江流域社会经济大步前进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对其进行全面开发的重要阶段。虽然其开发时间不如大凌河和辽河流域早,并且还过多地受到清政府封禁政策的影响,清末松花江流域已经呈现出农业发展、城镇兴起、商业繁荣的局面。但清代松花江流域的开发过程,也伴随着对各种自然资源的破坏。那么,清末松花江流域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又是如何呢?  相似文献   

10.
清末是松花江流域社会经济大步前进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对其进行全面开发的重要阶段.虽然其开发时间不如大凌河和辽河流域早,并且还过多地受到清政府封禁政策的影响,清末松花江流域已经呈现出农业发展、城镇兴起、商业繁荣的局面.但清代松花江流域的开发过程,也伴随着对各种自然资源的破坏.那么,清末松花江流域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又是如何呢?  相似文献   

11.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关内开始大规模地向东北迁居,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运动,仅1927年-1929年三年时间,每年迁移到东北的关内居民就达到了数百万之多。  相似文献   

12.
"闯关东",关内人口进入东北。就东三省而言,以吉林省为最多;就地区而言,以长春为最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吉长不仅具有吸引关内人口进入的普遍性优势,在天时地利等方面,还具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相似文献   

13.
李想 《兰台世界》2022,(7):144-148
本文以敦煌博物馆藏58号文书所载州为主,并对比传世文献对唐代关内道所置部分新州进行考察探析。通过分析,认为关内道所置新州之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作为对抗外敌的必要手段,也是无奈之举;二是作为对“靡依”唐朝胡人的羁縻之所,以体现“绥以之德”的怀柔政策。  相似文献   

14.
锡伯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明末清初,锡伯族居住在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后来被清政府编入满洲八旗,并分迁各地,驻防屯田。目前,锡伯族历史的研究者普遍认为,有清一代锡伯族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迁移:第一次是康熙年间由嫩江和松花江流域迁到盛京和北京。第二次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从盛京所属各地锡伯官兵内抽调一部分,迁到新疆伊犁驻  相似文献   

15.
林文 《兰台世界》1998,(11):34-35
营口是国民党军队在锦州失守之后,向关内逃跑的唯一通道,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市报人》2007,(11):F0002
60年前的1947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11月12日,人民解放军攻克了关内第一座重要城市石家庄.石家庄解放当天,由《晋察冀日报》和《冀晋日报》抽调的办报人员就紧随攻城部队进入市区.仅仅六天之后,1947年11月18目,关内第一张城市党报——《石家庄日报》的前身《新石门日报》创刊了!《石家庄日报》从诞生之日,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战争的疑云已笼罩在中国大地,继“九一八”事变日军进占东北以后,本军国主义的魔爪开始伸向关内:冀东地区作为连接关内外的咽喉地带,是日军谋求吞并华北的必取之地。为达到这一目的,日本军国主义先后制造了一起起事端,又扶植起冀东伪自治政权,为武装进占华北进而夺取整个中国作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8.
今年入夏以来,长江、松花江流域连续多雨,洪涝成灾,这次特大洪水,持续时间长实属历史罕见,给两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9.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是除军警系统以外的一切入侵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包括政治移民、农业移民、产业移民、教育移民、商业移民、技术移民、林业移民和铁路自警村等诸多类型。  相似文献   

20.
1930年浙江省移民东北是对孙中山移民殖边思想的秉承,历时5个月,最终移民309人至辽宁省怀德县八屋村。此次移民是近代移民史上的一个特例,更是南方各省移民东北的少有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