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小燕老师的课,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知道了什么叫生态课堂,什么叫"言语实践",什么叫"实事求是"。一、聚焦学习内容认认真真解读教材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令语文教师感觉很困惑的问题。其实,每篇课文都是独具特色的"这一个"。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这一个"的独特之处,要做到"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选取最鲜明、最典型、最有价值的内容去教。从《画杨桃》一课来看,我认为陈老师较好地解读了教材,为创建活力高效生态课堂奠定了基础。1.选择了最有价值的语文  相似文献   

2.
陌生化阅读体验,原指阅读主体有意识地与作品"离间",不断用新鲜的阅读思维方式和阅读视角对作品进行全新解读,通过开放的动态活动对作品进行意义重构.长期以来,我们都从主观层面以此要求语文教师:面对一篇传统教学文本,教师即使教到"烂熟"程度,仍应自觉地常教常新,不能将文本的解读成为一种定势的思维;或是教师应该坚持自我研读文本,不能只"参考"各种资料,然后将这些东西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失去教师的自我感受.  相似文献   

3.
教学难点的突破,需要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从"教内容"到"教阅读"的转变,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会了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从古至今,"教学"的意义在不断演变。从最初以学代教的"教学即学习"到以教代学的"教学即教授",直至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提出的"教学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我国陶行知主张的"教学即教学生学",才较好地诠释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如今,在人本思想的理念下,教学不能仅满足于"教学生学",还应是"教学生自己去学"。  相似文献   

5.
正在语文课堂中,我努力践行着从"阅读本位"走向"表达本位",从"教课文"走向"教语言",从品味"语言"走向习得"言语"的尝试。一、进行比较,发现独特魅力比较,是一种站在语言之外看语言的方式。教师可以针对文本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甚至是不同文本的语言,采用增、删、移、换等方式揣摩语言含义,体验蕴含其中的情感,在  相似文献   

6.
从学语文到教语文再到研究语文,我走过近半个世纪的"语文"之路。在这条坎坷崎岖的道路上跋涉,我历经曲折。然而,作为一个挚爱母语又愿终身为母语课程献身的虔诚的教育者,我矢志不渝地求语文教学之真,解语文教学之谜,进而铸造语文教学之"链",终于到达我心向神往的彼岸。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阅读教学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因此,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教育世界中,对于语文究竟该"教什么"和"怎么教",我们有这样的思考。我们认为,阅读教学应更坚定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言语为主要任务,聚焦学生、聚焦语用,引领学生在获得文本所传播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提升阅读能力,熏陶情感,学习方法,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的音乐课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歌唱教学的"九字箴言"从"唱会歌"到"唱好歌",再到"会唱歌",告诉大家教唱歌曲时的一个目标和方向。那么器乐进课堂该做些什么呢?教师也可以"照样画葫芦":从"奏会歌"到"奏好歌"再到"会奏歌"。根据多年来对六孔竖笛的教学,对"竖笛的第一课"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和一些初中、小学教师交流时,我常常感到愉快,从这些交流中受到的启发,远远超过我的冥思苦想及终年摸索。我对基础教育各阶段衔接过渡问题感兴趣,除了现时的教育困境,也与我的教育经历有关。当年插队时,我在农村教过"戴帽子小学",从一年级教到七年级(还教过"复式班");大学毕业到中学工作,有过一个大循环,从初一教到高三,同时担任班主任。后来我的工作定在高中,但我一直关注初中教学,也鼓励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先从初中教起——没有这样的经历,是专业缺憾。同样,初  相似文献   

10.
依学而教     
正我主张"依学而教",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规律和状况而教,点拨引导而非单向讲授。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有针对性和个性的,才有可能是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的。最近参加一个语文教学研讨会,我欣喜地看到,许多老师在探讨如何"教"的同时,非常关注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实在是一大进步。以往的教学研究,多强调如何"教",研究的是如何将教材内容讲得正确、清晰、生动,所谓有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也在机遇与挑战中不断成长。一直以来我不断地探索着适合自己、适合本校学生学情的新的教学模式,但却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案。2007年,我市全面学习"洋思",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让我感觉一缕清新之风扑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阅读教学,注重"教课文",导致教学效率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为此,统编教材设置阅读策略单元,引导阅读教学从"教课文"向"教阅读"转变。预测阅读策略单元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阅读策略的学习,同时也是"教阅读"的一个尝试。教学预测阅读策略单元时,教师应读懂编者意图,理解这一单元的作用及特点,在课堂上采取元认知、技术性、整体性、沉浸式教学策略,并引导学生实践运用预测的阅读策略,使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运用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有趣的七巧板"为例,谈谈如何从"问答"到"对话",从"活动"到"体验",从"温度"到"深度",实践教师科学地教,学生真正地学,做到"形"存"神"聚.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9,(78):100-101
"少教多学",提倡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强行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推进,"少教多学"也更多地被运用于初中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相对于教师的"教",它更强调学生对文本的自主分析和学习能力。在开展当前初中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网络检索,以及问题、合作活动等策略,逐步凸显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从"常识课"到"科学课",不仅是称谓的改变,而且是一次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技术的革新。对于目前尚在教常识课的教师来说,只有真正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尽快走进"科学"新课程。为此,自2003年开始,我和教常识的  相似文献   

16.
吴云燕 《文教资料》2008,(12):126-127
著名评议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加快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因此,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我觉得在小学低段的课外阅读指导关键不在于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教孩子"渴望阅读",做一个课外阅读的导航者.因为我们教孩子去热爱与渴望远比我们教孩子做重要得多.  相似文献   

17.
正和一些初中、小学教师交流时,我常常感到愉快,从这些交流中受到的启发,远远超过我的冥思苦想及终年摸索。我对基础教育各阶段衔接过渡问题感兴趣,除了现时的教育困境,也与我的教育经历有关。当年插队时,我在农村教过"戴帽子小学",从一年级教到七年级(还教过"复式班");大学毕业到中学  相似文献   

18.
阅读养气     
从青年到中年的几十年间,除亲朋好友之外,接触和交往过的人也不算少了,但能让人长久记住的,大都是那些知书达礼的气质优雅者。这让我坚信读书界常说的一句话:阅读养气。"养气"之"气",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作风习气。养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立德修身的过程。"养气"当然贵在于"养",而"养"的根本途径就是"学习"。唯有学习,才会让我们不断地"懂得"。每一部经典著作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写作者。他们在著书为文时,无不释放出自己的学养之气。曹丕就曾  相似文献   

19.
以课文为"引子",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教学,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活"教一个节选,"引"一本书。"活"教一篇文本,"引"一个单元。"活"教一种文章,"引"一类文体。  相似文献   

20.
说起"80后"、"90后",我的眼前就会出现我的学生,是我而立之年后所教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可爱又可信。这也许要从我1994年到上海教的第一批学生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