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货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币制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二: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材料二:“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而银遂踞其极重之势,一切中外公私咸收给焉。”——《春明梦余录》集市“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小至斗粟尺布”。——《五杂俎》卷三材料三:清代采取银钱并用的货币制度。百姓出卖劳动产品得到的是铜钱,按市场比价折合成白银向国家纳税。清中期以前,银钱比价基本稳定(1两白银=1000文铜钱)。鸦片战争前夕以及战后,银钱比价从1000文升到1600文,甚至更高,出现空前严重的银荒(银贵钱贱)。材料四:图一回答:(1)扼要说明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出现的历史意义。(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社会经济的什么特点?(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银贵钱贱”现象出现的社会原因及产生的社会影响。(4)材料四中图二货币铸造于何年?从国体角度看,中华民国在当时的亚洲有何历史地位?(5)结合材料四中的图三“人民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银元之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其结果如何?[参考答案](1)秦统一货币。意义: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前夕,银贵钱贱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往以清政府定例银一两兑制钱一千为参照系数来说明鸦片战争前银钱比价的上涨幅度的提法是不妥当的,它忽略了银钱比价中市阶与例价的区别;银贵钱贱现象产生的时间也被人忽略。比较嘉、迈以来市场上银钱比例的变化,可以认为银贵钱贱开始于乾隆中期,而不是与鸦片走私贸易泛滥同时出现;这一货币经济现象产生于中国社会经济内部的发展变化,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鸦片走私贸易导致白银外流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清代实行的是银钱并举的双本位货币制度,银钱比价作为货币问题的核心,是所有经济社会矛盾的焦点。银钱比价的演变也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其影响更是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1901-1911年作为清末较为特殊的政治时期,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银钱比价的波动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间的重要文献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是一篇很有写作特色的文章。它将钱票影响银钱比价之论作为论改进行驳斥,在驳论中引出影响银钱比价失衡的真正原因是白银外流的论点,顺势提出了为解决该问题而生治吸食的主张。但文章没有像一般驳论文那样至此结束,而是又层层设敌,逐一驳斥,从不同方面论证了该主张的正确与有效,使这一主张在批驳中逐步而又水到渠成般地完全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5.
清初以来,白银在货币流通中的作用已压倒铜钱,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银为标准计算单位.并规定了银钱之间的法定比价:库平纹银一两易制钱一千文.这些都表明清朝的银两制度就是正在发展中的货币本位制度.但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被乾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打断了.这是从外国银元(俗称洋钱)大量流入中国后开始的.最初,外国银元的成色较纹银纸,故其价值也较纹银贱,然而当时国内商品经济已相当发展,  相似文献   

6.
铜钱趣题     
在“花之国”里,大宗买卖用的是金锭,上面印有日期和钱庄主人的名字。但是平时通用的货币是银钱和铜钱。普通银钱和铜钱的厚度是变化无常的,有时2000枚银钱叠在一起的厚度还不超过3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以中国为主要贸易对象的东西方白银贸易迅速发展;中国币制发生重大变革;中国铜钱广泛流通于日本等东亚地区;清朝取代明朝成为朝贡体制的核心。该时期政治、经济、币制的变动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日本近世以金、银、钱为主要币种的货币制度的建立,从而奠定了日本近代货币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时期 ,社会的变动引起了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婚姻主权的变动、婚姻礼仪的删繁趋简、封建家庭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的淡化 ,则是这一时期婚姻家庭观念变迁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中,明代是十分特殊的时代,流通过大明宝钞、铜钱、白银三种货币,这三种货币都不同程度陷入被伪造的危机当中。明代规定了较为完善的治理伪造货币犯罪的立法,但是最终由于货币政策的重大失误而使伪造货币犯罪的治理走向失败,进而导致国家丧失了货币铸造发行权,成为明代败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人们用的都是那种外圆内方的铜钱,和我们现在的硬币差不多大小。因为它小,携带起来不方便,人们便用线将其串起来,成为一贯一贯的。  相似文献   

11.
林则徐在广州严禁鸦片,反对英国侵略战争,中途被诬,流放伊犁,后调陕甘,终派为云贵总督。1850年,林则徐告老返乡,住在福州城内文藻山大院。平时,他关注福州人民生活和英殖民者暴行。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五口通商之一港口。从此,鸦片从闽江“免税”进口,加上清廷分摊的战争赔款,使福州大量白银外流,因而引起白银贵铜钱贱,1842年白银一两值铜钱一五九0文,1850年白银一两值铜钱二000文。银荒大患,使清政府地丁税、盐税等征收不足,而使百姓负担加重。还有,英船直接输入洋布,福州省城内外销的土布因而壅滞不畅…  相似文献   

12.
湘赣边区地理环境错综复杂。明清时期,该区域社会动乱持续不断、纷繁复杂、异常剧烈,给地方社会的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社会各阶层为维持地方正常的社会秩序,都积极采取了诸多措施对社会的变动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3.
受美国白银政策的影响,1935年中国爆发了白银风潮,在此次风潮前后,上海银钱界受到严重的影响,大量的钱庄,银行破产,为渡过危机,银钱界不得不求助于国民政府,逐渐被国民政府所控制。  相似文献   

14.
在明清时期,受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江南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反映在民间信仰上,各种违反国家礼制的现象不断出现,成为考察江南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问题的重要视角.考察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民间信仰现象,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1.从城隍信仰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江南社会经济结构的变更导致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动,才造成了江南地区民间信仰的相应变更;2.从解钱粮习俗与一镇多城隍现象,则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社会交往整合发生变化的两个层面,即城乡之间和市镇内部.总体而言,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江南社会在互动中发生着变迁.这种变迁的推动力是江南社会经济的变迁,其方向则是以一种曲折、变异的形式改变着传统社会的二元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5.
河东盐池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食盐产区,所产食盐销往山西、河南和陕西的一百多个州县。通过河东盐的销售,山西地区相对于河南、陕西形成了地区间的"贸易顺差",由此导致白银长期流入山西,山西地区的白银存量持续增加。白银流入促进了明清山西的经济发展,也是明清晋商辉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是中国帝制社会变动最为剧烈的历史时期,以清代明的时代背景孕育了一批思想和学术的精英,顾炎武就是其中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时代催生了顾炎武思想,同时其思想形成也与家学传统、个人经历和晚明学术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兹以此为视角探究影响其思想形成的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7.
明朝货币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纸币“大明宝钞”和铸币铜钱的发行上,但政府对通货不能有效管理,最终以纸币的贬值与铸币的混乱而告终。这一结果有利于白银在中国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中主币地位的确立;但同时也给明朝的政府财政、金融体系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宋代铜钱铸造业由宋初开始逐步发展,到熙丰年间达到最盛,此后便呈现出衰落趋势;而铸钱成本不顾官府种种降低它的努力,却随着物价变动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也就是说,铸钱业兴盛时期,铸钱成本低;而铸钱业衰落时期,铸钱成本高。很明显,铸钱成本变动与铸钱业盛衰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这主要是由于官府铸钱的赢利目的引起的,但由于赢利不是官府铸钱的惟一目的,导致二者之间的这种联系不是完全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清代实行白银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制度,灾疫的发生扰乱了灾疫地正常货币流通秩序,使银钱兑价短时发生巨大波动。兑价所呈"银贱钱贵"程度往往与灾疫烈度、范围成正相关。随灾疫烈度加深、范围扩大,灾疫地与提供救援省份的银钱兑价亦产生联动。在灾疫地,"银贱钱贵"与物价快速上涨相结合,对当地人民经济生活形成双重压力。救灾时以银为主的货币投放进一步加剧"银贱钱贵",不仅于灾民无所实惠,同时也削弱经济救助效果。由是,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强有力的政府调度,科学合理的货币供给减灾措施当是灾疫救助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美洲白银与早期中国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殖民地时期西属美洲生产了大约 1 0万至 1 3万吨的白银 ;其中向美洲以外地区输出了大约 80 %以上 ,这些白银的近一半流入了中国 ;白银之所以流入中国因为当时中国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 ,白银作为货币可以平衡贸易 ,同时 ,从白银与黄金的世界比价看 ,白银的价格在中国大大高于欧洲 ,作为特殊商品的白银可以被从欧洲贱买而到中国贵卖 ,从中套利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早期近代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但明朝的灭亡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衰落也同当时中国白银输入的减少甚至外流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 ,美洲的白银生产与中国早期近代的经济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