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秀莲 《科教文汇》2009,(12):244-244
本文以王佐良先生翻译of studies的译本作为切入点.从翻译的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以及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志成 《科教文汇》2008,(4):163-163
翻译的主体间性是目前翻译界研究的重点。译者的伦理意识也是翻译界新兴热点。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审视译者的伦理意识可以给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意识与公示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晓嘉  裘春燕 《科教文汇》2008,(19):250-250
跨文化意识与公示语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译者若缺乏足够的跨文化意识,就无法使公示语的译文受到目的语受众的认可。本文从跨文化意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若干公示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崔璨 《科教文汇》2010,(2):39-39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中第三回的翻译,包括译者译风、语篇意识、文化负载词等,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中第三回的翻译,包括译者译风、语篇意识、文化负载词等,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围城>中英文本作为对比语料,证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两个主要方面即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综合性与分析性造成了英汉语篇差异.结合对比分析,提出译者在翻译中要树立语篇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转换,最大限度地保证译文的地道,连贯与流畅.  相似文献   

7.
步婧 《科教文汇》2008,(29):256-256
本文选取《围城》中英文本作为对比语料,证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两个主要方面即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综合性与分析性造成了英汉语篇差异。结合对比分析,提出译者在翻译中要树立语篇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转换,最大限度地保证译文的地道,连贯与流畅。  相似文献   

8.
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历史效果意识理论,效果历史原则肯定了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文本重译的必要性,鼓励译者不懈地追求翻译的最高境界。探讨翻译中的历史效果意识即探计该理论对现阶段翻译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忠实”和“等值”被认为是翻译的最高标准,作为翻译实战活动主体的译者被“隐身”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本文拟从能动性和受动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并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的体现及价值。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译者受到其翻译目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等能动性影响;另一方面译者必须忠实于源文本,受到诗学;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主体性正是其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在翻译实践中,不论是文本的选择还是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取舍,均充分的体现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外语学习中,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同等重要。正如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所指出的:"对于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成功的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因此培养译者的文化差异意识,提高译者的在翻译中的的文化差异处理能力是实现文化对等翻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卓玲 《科教文汇》2009,(1):214-214,219
几十年来,翻译研究经历了“语言-文化-人”的转变,由原文到译文的线性研究逐渐跨越到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研究。对翻译主体性和译者主体意识的探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但是,强调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各主体之间的间关乐。本文拟从阐释学,尤其是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几大核心概念出发,论证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的同时,分析翻译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商务英语翻译在商务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跨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性。本文论述了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如何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融入跨文化意识,提高译者跨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3.
文化差异、思维理念、社会风俗、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阅读与理解不同国别、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困难性与复杂度.翻译作为解决阅读障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承载着语言转换与思想文化碰撞的重任,是译者主观态度的外在显现及文化意识的侧面映射,对于跨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传承意义重大.翻译过程涉及著作者、译者、读者三方主体,牵扯语言特色、文化背景等诸多内容,凸显着翻译规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译者行为的准确、规范与否及翻译策略的合理、恰当与否直接关乎原著内容诠释及内涵表达的完整度.因此,笔者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拔尖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项目(2-9-2019-314)阶段性成果,将以翻译为探讨核心,从译者行为视域着手探讨翻译策略的多维性,助力文学翻译更加规范合理,以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传承. 《规范、惯习与译者抉择》以晚清时期译者的文学翻译行为及不同的翻译方式及翻译策略为探讨核心,以描写性方法为主体构建译者行为抉择模型,强调翻译的社会属性,从翻译过程、翻译抉择模式、翻译场域多元规范、译者惯习差异、规范嬗变与译者惯习互动等方面进行理论陈述,期间,以严复、林纾二者的共时翻译对比及鲁迅早期、后期的历时翻译对比为实际分析案例,以此揭示译者行为的共通性、差异性及变化性,彰显出自身的理论功用与实际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14.
张娟 《科教文汇》2010,(34):154-154,173
伪译者借助翻译的名义,进行非原文本和译文的转化。文学翻译体现译者的创造性。本文以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为基础,研究伪翻译的创造性,找到文学翻译和伪翻译的共同之处,以阐明伪翻译亦是伪译者一种文学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中病名英译的不同方法,呼唤合理的解读与评判."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在生态意识越来越浓厚的学术界出现的新译论.本文以<内经>中含"痹"的十个病名术语为例,比较不同的英译本,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来解读不同译法出现的原因,提出如欲更有效地阅读和利用不同译文,需了解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的多维转换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贯穿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对译者把握翻译特性、理解翻译内容、完成翻译作品等具有重要影响。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促进译者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能更好的完成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17.
殷学侃  邓李肇 《内江科技》2007,28(4):78-78,82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理论中的权力话语对翻译活动具有普遍的制约性.翻译活动过程中译者对原语文本的选择、译者对原语作者和原语文本的"忠实"的程度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都处于权力话语制约之下.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病名英译的不同方法,呼唤合理的解读与评判。“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在生态意识越来越浓厚的学术界出现的新译论。本文以《内经》中含“痹”的十个病名术语为便,比较不同的英译本,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来解读不同译法出现的原因,提出如欲更有效地阅读和利用不同译文,需了解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的多维转换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19.
魏清巍 《科教文汇》2009,(13):232-233
翻译史上,关于译者身份的表述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翻译理论的发展而变化。翻译是一项特殊的人类活动,译者的翻译实践总是在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方面之间进行:一方面,是作者与出发语文化;另一方面,是读者与目的语文化。对译者身份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对翻译问题的不同认识。本文主要论证翻译史上译者的传统身份和翻译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20.
译者之两难     
范敏 《科教文汇》2009,(22):246-246
翻译的目的有两种,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译者为了实现翻译的文本目的,常常困于“忠于原文还是忠于译文”的两难之中,而在实现翻译的非文本目的时,又因其常与译者的文本目的相背而左右为难。译者应该有清楚的认识:翻译的文本目的才是译者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