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史是一门考察和研究新闻事业发展覆衍变规律的科学。以史为鉴,可以得到智慧和启迪.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和专业知识。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类型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的丰富经验,对我们新闻业的采编业务、经营管理都会大有裨益。新闻史,可以成为当今新闻事业的坐标.让我们明白自己的定位,令人纵横捭阖、视野开阔。新闻事业的发展需要反思历史、总结经验。历史上不乏著名报刊利用社会力量协办专刊专版的例子。邵飘萍办的《京报》有24个专刊和副刊.都是由社会力量协办的。这样的经验,值得借鉴。为此,从本期起中国新闻史学会与《新闻与写作》合作,创办“新闻春秋”专栏,到新闻事业史这个坐标中寻找焦点。本专栏将力求知识性、服务性、可读性并举,内容涉及新闻理念与业务、经营管理、著名案例和人物事件、新闻与法等等。愿大家在新闻事业的坐标体系里.找寻到一个个有价值的点。  相似文献   

2.
总结10年来的中国新闻史研究方法,不难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贴合中国实际的新闻史研究方法仍未确立。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的缺失、中国新闻史过分依赖革命史和政治史、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仍未解决。中国新闻史研究应该借鉴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以宏观视野审视100多年来丰富的新闻史料,培养研究的自信力,着力研究民族新闻史的特殊性,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成果为依托,挖掘和归纳中国新闻发展和演变规律,创建符合民族实际的中国新闻史。  相似文献   

3.
"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彬 《新闻大学》2007,(1):39-43
为了摆脱新闻史研究的尴尬处境,可以借鉴“新史学”的路径,探求一种“新新闻史”。所谓新新闻史,就是立足当下,面向历史,以社会史的范式和叙事学的方法,综合考察并书写新闻传播的历史衍变与现实关联,使新闻史研究的轴心从思古幽情的畴昔转向生机盎然的当下,从而使新闻史成为当代新闻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和专业认同的命脉,成为影响现实、左右实践、推动学术的一大动力。  相似文献   

4.
一般所说的新闻学,通常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研究自然很重要,新闻史的研究也同样重要。这是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讨和解决新闻理论上的一些问题,继承和发扬前辈新闻工作者的好的传统,总结和借鉴他们的丰富经验。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报刊上就已经出现了对本国报纸历史进行初步研究的文章。发表在1873年7月18日上海《申报》  相似文献   

5.
胡正强 《新闻知识》2006,(11):23-26
新闻史研究作为一种学术实践,必须在一定的新闻史观指导下才能有效而现实地展开。遗憾的是,大部分新闻史著作要么体例雷同,分期雷同,史料雷同,褒贬雷同,甚至连叙述语言也大同小异。细究其故,新闻史研究者缺乏独特个性的新闻史观,则是不可小视的原因之一。新闻史观相同或相近,导致新闻史叙述实践中有关新闻史的分期、体例、褒贬本本沿袭,部部套用,生动、丰富、复杂的新闻现象就被简单化地定型于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之中。传统的新闻史观在建构了我们关于中国新闻事业史学科知识的同时,又制约了我们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整体认识或者是另一种…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史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丰富的中国新闻历史知识和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评价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及其涌现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各类人、事、物,并能"以史为鉴"。在新闻史的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发现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职业精神,为日后成为优秀的新闻传播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本刊共同组织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体例、视野和方法——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笔谈",在本刊今年第一期刊出后,引起同行专家的极大关注和反响,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们,不顾炎热,撰文送稿,畅表己见,内中所反映出那种学术热情、执着,以及对于新闻史研究未来发展的殷殷期待,令我们很是感动。在第二期,我们已经发表了张昆教授的文章,这一期,将有方汉奇、吴廷俊、程曼丽诸先生的大作。下一期,仍然还有类似的讨论文章,比如复旦大学宁树藩先生将会发表他的高见。就目前所讨论的内容看,有两点主要共识:第一,现在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讨论,并不是因为中国新闻史研究不行,而是希望在现有很好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飞跃,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有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也是我们组织这个讨论的初衷。因此,我们不赞成"重写新闻史"的口号,"重写"二字容易误导,似乎原有的一切都需推翻,另起炉灶,更贴切的表述毋宁说是有不一样的新闻史,或者有更多不同类型的新闻史。维度多了,层次丰富了,新闻史就有立体感,可能也就更符合其原貌。第二,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出发点,几乎大家都认为,现有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在视野、立足点、治学风气和态度等诸方面确实存在很多不足。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希望讨论内容能有进一步的推开和深入,比如:如何扭转目前研究的单一化,报刊史研究空间的拓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如何勾连;与史学的其他领域相比,新闻史研究最需要改进的是什么;放眼世界新闻传播的整个历史,中国新闻史又该如何看待,等等。至于方法论问题,涉及就更少了。当然,如果在讨论中,能看到年青学者的身影,我们会更为高兴。这一期,我们还特地刊登一篇述评性的文章:德国海德堡大学学者研究《申报》的基本情况,以便为讨论提供一些新的信息和线索。  相似文献   

8.
地方新闻传播史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新闻史的研究领域里,重庆、上海、武汉、香港和西安的抗战新闻活动的历史地位总能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相比之下,作为抗战新闻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广西桂林抗战新闻史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1997年5月,在"中国新闻史学会换届暨98全国新闻史学术研讨会"上,宁树藩先生在题为《新闻史研究的前瞻》的发言中首次明确地提出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曾引发学界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与特性的讨论与反思;2007年3月,《新闻大学》(春季号)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笔谈"专栏,五篇讨论稿中有三篇又不约而同地论述到了中国新闻史特性和本体论的问题。宁先生看到《新闻大学》的讨论,感到非常高兴并且很乐意把他新近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些思考,借此讨论而公之于众,以便和全国同行共享。宁老师的观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他亲笔所撰的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回顾,这既是他本人研究心路的记录,也可以作为中国新闻史教学和研究的简短历史过程看;另一部分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大学》编辑部委托博士研究生郭丽华对宁先生所作的访谈。现将这两部分内容刊载如下,以供同仁了解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口述史:新闻史研究的一种新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把口述史置于新闻史研究的背景下,阐释了口述历史的相关理论,对其应用于新闻史研究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新闻史研究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意义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倾向。唯物史观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提供了宏观的指导思想,但要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还需要从中观层次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这对于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理论体系,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史研究是新闻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本质上属于历史研究。如何把握新闻史研究的学科属性,评估新闻史研究的发展状态,值得新闻学界尤其新闻史学界深入思考。近日,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赵玉明教授就以下问题与访者进行了对话:新闻史研究与历史学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新闻史研究在新闻学学科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广播电视史与新闻史是什么关系、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如何、当前新闻史研究的不足或难点空白点在哪些方面、新闻史研究如何才能创新、新闻史学会在新闻史研究中起到哪些作用、新闻史研究的前景如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陆定—《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为中心,通过考察1978年以来公开出版的新闻史著作对其的描述、评价话语的变迁,展现这篇文献是如何进入历史并在其中不断发生的意义转换,以此揭示出“逆溯寻根”这样的服从宣传需要的历史写作思维是如何影响一篇文献的命运、价值和重要性的,同时也发现,包括一些新闻史著试图通过突出该文献的新闻学理意义、一些新闻史著通过将该文献作为党的新闻改革在历史中的理论基础来回应当代的新闻改革的要求,这些多元化的写作同样存在.不同的叙述,也由此折射出改革开放中国新闻史研究恢复和发展以来,研究者们的不同的时代环境、不同的研究心态和不同的自我期许,而这同样是一段值得关注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研究,是抗日战争史、中国新闻史、抗战大后方区域史的重要组成。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新闻史,学界对当时国民政府管辖下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瞩目不足。经过对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的仔细研究,文章认为抗战大后方的新闻史研究从历史、时代、学理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丁淦林 《新闻大学》2007,25(1):28-32
1956年所确立的中国新闻史研究范式,盛行于20世纪50至70年代,影响至今。我们需要在这个范式的基础上,调整治史思想、转换研究视角、改进研究方法,同时重新划分历史时期,充实研究内容,从而创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对于任何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都是这门学科最基本的学理课程之一,在整个学科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文学门类下面一级学科的新闻传播学也不例外,通过学习新闻史可以使学生了解新闻媒体的“源”和“流”,可以认识中外杰出的新闻记者、新闻事业家,可以从历史的脉络中把握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规律,更重要的是新闻记者本身就是书写历史的人,他们需要古代史家秉笔直书、耿介率真的品格,通过学习新闻史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分支的新闻史,既是新闻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养深厚的一门学科。“以史为纲”的教学策略,既能厘清历史事实、认知新闻史的时空背景,又能领悟历史生活、彰显人性的真善美,更能关注历史动态、形成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认同,从而宏观地从历史的角度把握问题,以提升新闻史教学的生命力,坚实新闻教育的根基。  相似文献   

18.
张默 《今传媒》2012,(9):136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重点记录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于人们学习新闻学具有指导作用。我们从新闻史中可以发现和掌握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规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指导新闻工作与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蔡寄鸥编撰的《武汉新闻史》,在政局动荡与剧烈社会转型、思想论争中描绘了清末至民国近七十年间武汉地区新闻业的发展史。作为当时著名的报刊活动家,蔡寄鸥在本书中,以回忆式体裁聚焦真实,用多角度的研究视野进行章节编排,并关注了新闻从业者"人"的主体性。以丰富的史料事实,再现历史,助推了湖北地区新闻史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诚如方汉奇先生所言:“在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历史上,开其端绪的,还是新闻史的研究。”①新闻史历来是新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三大领域之一。新闻史的研究历来重视史料分析,民间老报纸收藏对新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