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仫佬语的人称代词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探讨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并把它们与英语的人称代词进行了比较,指出它们的相同和差异之处,以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作为参考借鉴,希望能减低一些学习难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约束理论对汉语中的约束以及约束受阻现象进行了探讨。根据名词性词组的指称特点,可将其分为照应语、代名词和指称语。该三类词在句中的受约束情况各异。约束理论三原则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约束受阻是一种独特的约束现象,可分为强和弱两种。尽管汉语有其独特之处。有些句法形式和英语的不一致,但仍然可用普遍语法的相关理论对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旁指代词体现的是一种语篇关系,无论表现出哪种语义关系,旁指代词的所指对象都只能在语篇的范围之内得以确认。本文从所指是否相同以及照应的方向两个角度详细分析了旁指代词的照应情况。最后,简要地探讨了旁指代词的照应功能在英语中的表现形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汉语中的旁指参照点是可前可后的,旁指参照点在后的情况受一定条件的限制,且出现频率较低。这一点与英语中的情况相类似,同时也说明了旁指范畴在语言类型学上具有某些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从“代词回指语先行项的可及性”、“代词回指语的功能”、“代词回指语的数量分布”等三个方面论述汉语和阿拉伯语篇章中代词回指语表现出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两种语言本质上存在的不同所决定的。在进行两种语言的篇章理解和互译时,只有充分考虑到二者在代词回指语使用上所呈现出的特性,才能对篇章语义正确地理解,进而得到理想的译文。  相似文献   

5.
土家语与汉语同属汉藏语系,两个民族在地域上互为近邻,间或杂居,因此在语言上交互影响。这篇文章主要探讨土家语的代词系统与汉语的关系。文章的主要观点认为:土家语的部分代词与汉语是同源词或借词。借词时间在中古以前,因此保留了中古汉语代词系统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6.
代词是汉维语中一种独特的实词。和其他实词不同,它不命名事物、特征、行为、性质等,而只指代它们。因此,代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只有在上下文和言语环境中,其意义才能具体化、确切化。代词丰富多彩的修辞作用正是由于这一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本文将从汉维语对比的角度,初步探讨汉维语代词修辞性的共性与特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通过对汉语与日语在叙述体篇章中起衔接作用的指称代词使用原则的分析与比较,得出结论:第三人称代词在汉语中多被使用,而在日语中则使用频率低。这一结论,对于我们在日汉互译时,可以给予正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汉语限定成分的语用属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有些学者相信汉语里明确存在限定词,本文通过对所谓限定词共现现象的考察,论述了句法解释的困难,进一步指出有两个明显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人称代词总是居于另外的限定成分之前;二是人称代词总是负载着某种语用意义。从这个发现可以得出一个一致的解释,就是该人称代词表示了说话人移情的方向——说话人把自己认同于该人称代词所代表的那个人的说话/认识立场。与此同时,人称代词后面的指示性成分、无定性成分也常常以体现主观性意义为主要功能。本文的结论是,汉语里类似于限定词的语法成分,往往是为语用目的而使用的。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英语写作中常见的代词用法错误,全面分析了成因,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固始方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和"俺","我"只能用于个体自称,可作主语、宾语和领属语;"俺"可兼指单复数,没有排除式和包括式之别,主要用作领属语,其次用作主语,较少用作宾语,与"我"相比,用"俺"自称常有客套、礼貌、谦虚等语用意义,无论是叙称还是对称,"俺"均可用在亲属称谓词前。固始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具有北系官话和南系官话的交融过渡特征,本研究对于了解汉语方言人称代词系统的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从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考察了语言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范 畴──人称代词的复数概念,发现汉语在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它。汉语人称 代词的复数形式大致经历了语音内部屈折──词汇手段──语法手段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的《歧路灯》处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演进的过渡阶段,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方面对《歧路灯》中"啥"类疑问代词的具体用法做了详尽地静态描写;另一方面,对于《歧路灯》中"啥"类疑问代词所反映出的时代和地域色彩也作了进一步探讨,认为"啥"是一个地域性较强的方言词,在所考察的文献中,只在河南以及山东方言的局部使用。今天河南方言中"啥"仍十分活跃,大部分河南话基本只用"啥",不用"什么"。  相似文献   

13.
论《金瓶梅词话》的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词话》的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三大类十二小类60个单词,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近代汉语在明代中叶这个历史阶段代词的全貌。历史地看,其中有传承、有发展、有存古,为近代汉语和汉语语法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语用学角度讨论了英语指示代词this和that的功能 ,分析了作为指示语之一的this和that的指示型和非指示型、手势型和象征型用法及this和that的不同指示功能。从而阐明了包括this和that在内的指示语同语境的密切关系。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下 ,才能正确理解指示语所指代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虚指的“他”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虚指用法,它出现在动词后,但既无指代作用,又不是动词的宾语,同常见的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旁指代词“他”的用法很不相同。通过对“他”的主要用法的历时考察,我们看到,虚指的“他”在唐代产生,它与第三人称代词“他”都是由旁指代词“他”演变而来。“他”的虚化来自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他”原本是旁指代词,就词汇意义而言,旁指代词本身有淡化作用;二是由于唐代“他+N”结构的影响,因为后面N的存在,使“他”在表意上成为一个可以忽略的成分,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悬空成分。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他”开始虚化。  相似文献   

16.
黎锦熙语法体系中所用的一些曾经沉寂的术语,近年来又重现于学术著作,并具有其他术语难以替代的作用。"补足语"在当代语言学中作为一个重要术语指包括宾语在内的一类重要句法成分,与黎氏语法中的补足语有相通之处。而汉语语法现有的"补语"虽然英译相同,却不是一个通用的语法概念,无法代替补足语的作用。名词的"位"是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的中间层次,近于"论元"这类当代语言学的中间层次术语,对刻画语法规则富有作用,不是所谓的多余层次。"代名词"、"指示形容词"等术语带有明确词类属性,比含义笼统的代词更便于用来阐述语法规则。这些黎氏术语比一些汉语特色的后起术语更适合进行跨语言对比和语言共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提到动词之前,这是一条比较严格的规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疑问代词作宾语,都一定要提到谓语动词之前,也有一些不前置的"特例"。试图通过对这些"特例"进行分析,把握其中某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人称泛化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称代对象并不稳定,容易引起人称的泛化,主要有单称泛化、对称泛化、任指泛化、虚指泛化四种类型。第二人称代词在句法上与祈使句关系密切,不同人称在构成祈使句的可能性上存在一个明显的层级系统;另外,人称与祈使对象的关系,也是祈使句构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 E-prime 编程,研究两组中国学习者英语代词的习得。结果发现学习者都在单子句中存在代词解读问题,误以为代词可以与约束域内做主语或宾语的名词短语共指, 但高中组在拒绝代词受宾语约束表现更好。在双子句中, 两组都能遵守约束理论原则 B, 正确地确定代词与约束域外的远程主语共指,专业组在拒绝代词受局部约束时显著地好于高中组。本文从母语迁移、 句子处理和结构平行性等角度对上述差异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20.
汉语表达对称的方式丰富多样,显示出汉语强大的表达力。第二人称代词是其中的一种。用第二人称代词表达对称符合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以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三个时期的著作《世说新语》、《水浒传》、《荼馆》等为语言材料,对汉语用第二人称代词表达对称的方式进行历时研究,可以发现:第二人称代词在对称表达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文化传承“优胜劣汰”及语言内部发展等原因,从古到今,用来表达对称的第二人称代词数目呈递减趋势,最后定位于第二人称代词“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