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从受众视角出发,聚焦媒介平台对受众的剥削.研究发现:媒介平台受众剥削的基础是资本扩张形成的结构性霸权加剧了受众异化;媒介平台对受众剥削呈现出三重异化下三重剥削的新特点;媒介平台对受众剥削的布展逻辑是基于算法推荐机制下对受众进行的数据控制和驯化.当前,为使受众免受剥削,就必须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厘清数据权力边界,培养受...  相似文献   

2.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被广泛使用后,"积极受众"、受众能动性等概念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本文认为,与电视传播不同,新媒体孕育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在传播方式上,体现为受众参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开放性文本的出现、媒介对受众个体的社会化建构;在传播文本方面,体现为意义的"内爆"和本文的失真。同时,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受众的参与空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之相应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信息内爆"弱化受众能动性、碎片化阅读削减传播效力、媒介成瘾导致受众行为失范、复制技术降低受众创新力。新媒体对"积极受众"的建构与解构并存。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18)
"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互联网的关联更加密切,其新闻信息接收行为与习惯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此次研究从"受众新闻信息需求与接收习惯调查"的项目数据出发,以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手机五种媒介的使用情况为重点,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力图还原"互联网+"背景下五种媒介的用户群体情况,以及受众在新闻信息接收过程中的行为与习惯,为新时期的新闻传播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无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是在受众生活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现象越来越明显。本文中将透过媒介的"高频化"使用、"器官化"发展、"奴隶性"依赖这三个方面的表征,深入探析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探讨媒介依赖之于受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鑫 《东南传播》2013,(4):103-105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逐步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成为了许多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从传播学的历史来看,技术的革新往往会带来新媒介的受众,而新的受众形态又会受到广泛的关注,互联网环境下的受众也不例外得到了"照顾"。正是由于媒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参与程度逐步提高,以前的受众研究范式或多或少不能解释、解决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受众现象或问题,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和布莱恩.郎赫斯特(NicholasAbercrombie&Brian Longhurst)提出了一个新的范式——观展/表演范式(Spectacle/Performance Paradigm,又译为景观/表演范式或奇观/表演范式),文章以此范式为理论依据来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受众新的变化,且对于这种变化影响下的未来的受众研究做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6.
信息焦虑:信息爆炸与信息污染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媒介接触方式和接触内容是单一而有限的.进入网络媒介时代,随着Web2.0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受众对媒介的依赖进一步加强.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信息需求方面.技术的发展让受众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海量的信息,而且信息本身来源丰富,信息量大.在这种情况下,受众会有一种信息接受强迫心理.信息强迫是指个人面对大量信息时产生的一种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为了不错过认为有价值或很重要的信息,逼迫自己不断关注搜集到的所有信息.①受众在互联网中存在很多这样的行为,比如网络购物中反复的商品信息搜索和比较、在社交媒体使用中不由自主的反复刷屏行为等.其次是信息传递方面.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受众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媒介内容制作者,通过自媒体、APP、门户网站等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传播个人的信息.面对众多媒体的信息,受众会担心自我信息被群体忽视或者担心自我信息被淹没,也会导致焦虑心理.比如自拍时使用美颜相机,不在微博、微信中晒出自己的自拍照会浑身不自在等等.  相似文献   

7.
受众研究从"魔弹论"到后来多种多样的受众观并行,除了不停地在受众更有力还是媒介更有力的观点之间摇摆外,在技术层面上,也经历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几大媒介的产生与发展.互联网作为新媒介,参与性、开放性更强,而"新媒介的受众和使用者也越来越具有主动选择性、自我导向性,既是文本的生产者也是接收者".①在以往探究受众效果的时候,其所研究的信息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信息都由媒介自身生产.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也可以由受众参与生产,造成媒介生产的信息与受众生产的信息一同传播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熊力颖 《新闻世界》2012,(4):126-127
随着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媒介形态和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广告受众呈现出以下三个变化:受众划分按内容而非媒体来定;受众媒介接触习惯改变,受众更加分散而细分;受众的媒介自主性和选择性增强。以上三点变化为广告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也不无机遇,尤其是为广告主开展整合营销带来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受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已经转变为主动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平等、扁平和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特质,也使"大众传播"市场开始向"小众传播"转变,"用户思维"正是互联网传播生态的核心。文章围绕如何以"用户"为中心打造媒介产品,以及媒介产品营销中把谁定义为用户、如何寻找用户和如何留住用户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理解好"用户思维"是实现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广播突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模式与传受关系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对受众来说,新媒体环境正在催生"参与式文化",受众从以往"传统媒介的靶子"转型为媒介的"管理者",因此促成了受众媒介素养的转型,从以往强调受众对待媒介时的批判能力到强调受众的自我选择和管理.根据这一变化,有学者构建了"媒介素养之塔"理论框架,据此框架,受众的媒介素养可以从媒介安全素养、媒介交互素养、媒介学习素养、媒介文化素养四个层次分析.  相似文献   

11.
康彬 《新闻知识》2013,(1):9-11
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功能发生转变以及媒介环境的变化,而媒介环境的变化又会引起受众观念与行为的变化,这最终导致了受众身份与角色的变化。本文就将对新媒体时代的积极受众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新媒体时代积极受众的划分及其表现来展现新媒体受众的新特点以及其与传统受众的区别,同时还对积极受众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新兴媒介转变了广告传播生态环境中的信息流通模式,与此同时,"瞬连"的网络环境使得主动消费群体日益崛起,网络广告与受众之间的关系顺势而变,重新洗牌。本文通过对新广告形态与新受众形态进行研究,分析互联网大背景下广告与受众的"新关系"及其影响,主要表现为"品牌效应"已转变为"用户品牌",品牌的价值更多的体现为"互动"的价值等,只有洞悉广告与受众这种"新关系"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相似文献   

13.
刘艳 《当代传播》2005,(1):58-59
自"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以来,关于受众需要的动机分析就成为其主要关注的课题,然而传统的研究没有深入挖掘其中媒介动机的来源、媒介动机与媒介行为的关联。本文将阐释通过受众媒介接受的使用与满足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模仿、虚拟化认同和信息的再处理是实现其完成从媒介行为转化为媒介动机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4.
赵曙薇 《今传媒》2011,(12):81-82
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化发展,以强调和维护受众的表达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权和使用权为主旨的受众参与理论,不仅在传播研究中日益深入,而且在传播实务中也逐渐得到体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纷纷崛起,电子媒介作为大众传播媒体,要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必须制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受众参与策略,不断探索创新更符合时代特征和受众需求的传播内容,对受众参与媒介传播的方式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也是大众媒介与电子信息技术同步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媒体越来越普及,媒介传受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众和媒介逐渐形成了平视的局面,但面对新媒介的信息洪流,个人无法进行清晰地分辨,这时候就会自然形成一个以“信息领袖”为主导的媒介受众群体,并且在这个受众群体中,很容易发生群体极化和失智的现象,为了能够更好地加以引导,必须对这一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发掘,以发现其本质并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群体加以适当的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16.
吴美娜  项国雄 《新闻界》2005,(5):48-49,47
媒介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人的行为方式还表现在对人的思想、文化的影响,新传播技术的威力不但会重塑媒介产业,同时也会影响到依赖媒介生存的世界.本文中大众媒介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大众媒介;新媒介则是指手机、摄录机、电脑等新兴媒介以及以互联网、万维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媒介.新媒介的出现使得传播形式得以改变,人们运用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化,媒介不再威力无比,受众不再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受众媒介使用的地区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的问卷调查数据,对不同地域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特征及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文章首先简要描述新媒介环境下中国受众对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和互联网等不同媒介的使用行为;继而,重点比较了31个省份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差异,以及不同地区受众(东部、西部和中部)、省市县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差异.由此,试图从纵向(行政级别差异)、横向(不同省份、地区)两个维度勾勒中国受众的媒介使用特征.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而影响差异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媒介竞争状况、区域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的媒介与受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受众对传统媒介的疏离 众所周知,很长时间(至少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传统大众媒介、尤其是电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方向,始终是扩张——即获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堪称欣欣向荣。但最近,事态开始朝相反方向演变。有数据显示,从1955年到1985年的30年间,美国受众对电视的接触时间量一直呈现增长趋势(从每天每户平均不到5小时发展为超过7小时)。但是,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传播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受众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本文试图从网络媒体及互联网传播的特性入手,进而探讨网络受众不同于传统媒体受众的一些新特点,从而对网络受众的媒介素养培育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叶伏华 《声屏世界》2001,(11):40-42
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和报纸发行方式的日益丰富,媒介进军农村市场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农村受众与媒介的接触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农村的不同受众群体,对于媒介的态度是否一致?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开展了一次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