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曹雯 《新课程研究》2007,(12):19-20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先生曾多次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的、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  相似文献   

2.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生活即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有三层含义:其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二,教育必须作用于生活,教育就是对生活的改造;其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通过生活成为真正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即对教育场所的看法——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到处是生活,也就到  相似文献   

4.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一日生活皆教育,生活无时无刻不含教育.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正>传统教育者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改良一下,我们就遇着"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号。生活教育者承认"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我们主张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教育回归生活或生活世界,是教育理论界的一个热点议题.站在教育的视野来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必须按照教育学的方法,探讨生活与活动、教育活动与教育生活、教育生活与非教育生活的关系,让教育回归生活,追求教育的幸福和生活的完整.  相似文献   

7.
一、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刘宝红 《考试周刊》2014,(30):180-180
<正>1.努力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髓"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  相似文献   

9.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一日生活皆教育。生活无时无刻不含教育。从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中。我们深深领悟到生活与教育的结合,生活的内容就是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生活教育"?陶先生回答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强调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意义在于改造生活,主张冲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大社会乃至大自然中去,使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可见,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  相似文献   

11.
阿尔贝特·施韦泽是当代人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是施韦泽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思想。敬畏生命不仅敬畏人的自身生命,还要敬畏生物界的一切生命,包括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施韦泽认为,生命意志的自我分裂是敬畏生命伦理的原点,生命的休戚与共是敬畏生命伦理的内在依据,敬畏一切生命是敬畏生命伦理的终极价值目标。今天,技术理性依然甚器尘上,敬畏生命伦理从生命价值维度出发,构建生命伦理共同体,对于技术理性的反思和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呼唤人性复归,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分隔已使学校道德教育走入了误区。生命是道德教育的根本,“超越性”将道德教育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因道德教育而成为价值的存在。生命是过程,是生活的主体,生命惟有在生活中才可找到生命精神的源泉。以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旨归的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走向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最终改变生活,提升生命。  相似文献   

13.
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与生命共存并互相印证。人的生命特性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教育是人生命存在的形式和需要,教育在展示生命存在的同时也完善了生命的发展。生命本体的教育坚持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反思“非生命化”教育对人生命的漠视,关注生命整体和人的生命全程是生命本体教育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4.
祖先崇拜的宗教行为本质上是基于对生命始源“生生之德”的感恩和报答,它肯定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尊生重生是祖先崇拜生命价值观的基本向度,具体体现在宗庙祭祀中的生命保护、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珍视和丧葬仪式中的生命关怀,其蕴含的“伦理化”生命意识与“人性化”生命关怀可为当代社会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及建构合理的临终关怀体系所资取。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大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更加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应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此时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显得格外重要。需从儿童生命教育的概念和特征方面理解儿童生命教育的内涵:儿童生命教育既是种生命的教育,又是类生命的教育;儿童生命教育具有超越性、可持续性与主体间性的特征。儿童生命教育的价值从人的生命的三种属性体现出来:在自然生命属性方面,要顺应规律、呵护生命、永葆活性;在社会生命属性方面,要融合交互、担当使命、和谐共生;在精神生命属性方面,要涵养心灵、敬畏生命、构筑全人。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路径:将儿童生命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建设儿童生命教育教师队伍;开发儿童生命教育园本课程;创设儿童生命教育实践环境;构建三位一体的儿童生命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6.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得以成长。学校要实现公民培养的目的,不只依靠公民教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更需要依靠公民生活的滋养。只有过一种公共生活,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公民。以公共生活的特性衡量和审视学校生活,学校不仅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而且因学校公共性的阙如,更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学校公共生活不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照搬,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其特殊性表现在:学校公共生活是一种"准公共生活",是一种以培育学生公共性为目标的"教育公共生活",是师生自觉建构的"好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命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随着生命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中国的生命教育也已扬起风帆.目前,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学生轻视和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和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大学阶段是确立人生目标和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时期,生命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走向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来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教学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生活是教师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为了生命发展和完善,以及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所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具有为我性与我为性、理性与非理性、日常性与非日常性等特点。教学生活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也不同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其他社会生活,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生命是教育的根基,在当前高校中学生的生命意识却比较淡薄,导致在对生命的理解与实践上出现偏差:珍爱生命,却无保护生命的技能;重视自我生命,却对他者的生命漠视;求索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精神性却在消失。文章在阐释生命意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培育和美生命意识的途径,关注生命气息,蕴育美的韵律,彰显生命真义,进而滋养生命情感,舒展生命情怀,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动。  相似文献   

20.
生与死的问题是史铁生小说的总主题。这一主题性思考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死何以消解生之沉重,其逻辑进路是从生的价值虚无到命运的无可奈何再到历史的无可选择,结论自然是灰色的,即生的艰难与无望只有靠死来消解。二是生何以承担死之虚无,其思考的核心是既然死是命定的,在此之前就必有一个生之过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在过程中,生是实有,死倒是虚无的。要之,先以死消解生的虚无,再以生消解死的虚无,由此开出一条富有坚韧与乐观精神的“过程人生哲学”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