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标题好比是文章的眼睛,要努力让新闻的“眼睛”亮起来,让读者从这双“眼睛”看到新闻中最新鲜、最主要、最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好的电视新闻,如果标题不够吸引人,往往会与观众失之交臂。正如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标题比作一篇文章的眼睛,而这双眼睛正是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的直接途径,所以拟定电视新闻标题一定要如画龙点睛一样,引起  相似文献   

3.
准确、生动的新闻报道从哪里来?当然要从现实生活中来,要从新闻现场挖掘出来。记怎样发现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呢?答案并不神秘,优秀的记有一双像侦察员一样敏锐的眼睛,这双眼睛比一般人更勤于观察,更善于观察。正是有了这样一双眼睛,记才能不断发  相似文献   

4.
文章难写,标题难作。有人把经济新闻标题形容为“铁一般硬邦邦,水一般平淡淡,雪一般冷冰冰。”话有点“过火”,但从侧面客观地反映了经济新闻这双“眼睛”不够鲜亮,不够灵活,难以让读者“一见钟情”。在“读题时代”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在做经济新闻标题时,就像大厨烹调美味佳肴一样,  相似文献   

5.
从事新闻写作,必须遵循新闻五要素(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情,why-为什么)的原则。就如同人的头脸必须有耳、目、口、鼻一样,缺少了一件。就会不成样子。 这个道理凡是写新闻的人都应该懂得,然而,一到实际报道,特别是遇到有份量、有重大活动的报道,却往往难以尽如人意。原因就在于满足于写作了,而没有抓住问题的  相似文献   

6.
钱亦蕉 《出版参考》2006,(35):18-19
在旧金山南部的松园墓地,邓月薇的灵室就在大堂后面的一个显眼的地方.灵室不大,里面摆放着一个青底、绿叶、紫花的景泰蓝骨灰坛.最动人心魄的还是那张遗照和那一双叫人过目不忘、美丽的眼睛.在邓月薇45载短短的人生中,这双眼睛目睹过人世间的美好和丑恶,如今却留给人们无限的哀思.  相似文献   

7.
由“眼睛风波”想起春晓据悉,前段时间,一些观众对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的片头产生误会,于是来信认定片头那双眼睛是演艺界某大腕的。由于那位大腕艺德欠缺,名声不好,引起观众强烈不满,要求撤换那双眼睛。其实这双美丽明亮的眼睛并非那位大腕儿的,而是青年演...  相似文献   

8.
同人们传说中的山东大汉形象差不多,钱捍天生的魁梧憨实,但唯有他那双眼睛不同常人,是职业造就,抑或修炼而成,从这双眼睛里你总能读出异乎寻常的内涵,可这双眼睛更能发现、捕捉到不为人知、鲜为人悟的珍贵瞬间。 1988年5月20日,中国、前苏联、美国和古巴四国女排邀请赛在济南举行。当时,中国女排已经夺得“五连冠”,老队员们或伤、或病、或退役,新手尚未完全适应紧张的国际大赛,而国人的期望却与  相似文献   

9.
一名优秀的记者,一定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记者的眼睛不同于普通人的眼睛,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新闻,但是这种新闻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的。只有主动用新闻视角去观察、评判,才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可见人们所说的“新闻眼”是一双不同寻常的眼睛。而这双不同寻常的眼睛应具备两种功力,一种是透视力,一种是前瞻力。这就是前者用独特的眼光剥去事物的外表,发现真正的新闻内涵;后者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过程和结果有较为准确的预测和估计。  相似文献   

10.
新闻敏感也是新闻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或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笔者有幸连续两年参加了2002、2003年度的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颁奖会,学习观摩了众多获奖佳作,并聆听了众多领导和专家对获奖作品的分析评价,对照自己的工作体会,笔者认为,有许多新闻事件是由于我们在工作中缺乏"新闻敏感"这双"慧眼"而错失了良机.  相似文献   

11.
眼神     
柴选 《新闻与写作》2020,(2):F0002-F0002
运用大光圈虚化背景,运用明暗反差,这张照片的主体--一位奋战在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最前线的医务工作者在工作间隙的面部细节--得到突出:"全副武装"的防护设备,被汗水和呵气浸湿的护目镜,略带疲倦却仍炯炯有神的双眸……这张照片最吸引人的就是这双眼睛。从这双眼睛中,你可能看得出疲劳,看得出一丝忧虑,但那双笃定望向前方的眼神给人的感觉更是坚毅和无畏。  相似文献   

12.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作好了,便一下子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那么,怎样拟制标题,达到新鲜、抢眼,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形成新闻信息与读者的对接。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就如何使标题这双“眼睛”勾住读者,如何使得标题语言既颇具艺术性又简略概括,如何巧妙地运用和掌握标题的类型与形式,  相似文献   

13.
用眼睛看东西,要讲常识,讲规则。无条件地“看”,明明看不到的却硬说看到,那则是眼睛的滥用。在日常生活中,眼睛滥用的例证比比皆是。在新闻的报道中,我们同样能发现不少眼睛滥用的例证。仅举两例:一、乡间采风,“笔者抬首四望,看到3万多亩花生绿波荡漾”;二、采访一家企业,“笔者刚到工厂大门前,但见一辆载有3000件摩托车架的货车从厂内开出,驶往东南亚销售。”这都是让人“看”得惊诧的文字表述。在这里,眼睛功能被人为提升、夸大;在这里,看的规律被扭曲,眼的功能被神化。从常理判断,上述对“看”的运用是显而易见的错误,属于语文改错的对…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把标题称为报纸的眼睛.一张报纸,能否吸引读者,就像一个人一样,眼睛有无灵性十分重要.眼睛有神,可使人神采飞扬;眼睛无神,则逊色几分.报纸的标题如果做得好,就可使这张报纸鲜活、生动,吸引读者;如果标题死死板板,整个报纸也不会活起来.  相似文献   

15.
文章难写,标题难作。有人把经济新闻标题形容为"铁一般硬邦邦,水一般平淡淡,雪一般冷冰冰。"此话有点"过火",但从侧面客观地反映了经济新闻这双"眼睛"不够鲜亮,不够灵活,难以让读者"一见钟情"。在"读题时代"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在做经济新闻标题时,就像大厨烹调美味佳肴一样,讲究"三味"俱全,让读者过目难忘?鲜味:给标题添一份时尚元素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李一篓。”一报在手,能不能一下子抓住人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标题是否令人耳目一新。而新闻标题的“鲜味”,  相似文献   

16.
2023年是布拉格犹太德语作家弗朗茨·卡夫卡诞辰140周年,2024年则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全球卡夫卡学界和读者都在关注、思考、言说、书写卡夫卡,正在掀起一股重读卡夫卡作品的热浪。卡夫卡是20世纪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卡夫卡属于全世界,全世界需要卡夫卡。当今这个面临诸多焦虑、困惑、恐惧、撕裂乃至战争的世界就更需要卡夫卡。卡夫卡似乎无处不在,乃至于不是我在说卡夫卡,而是卡夫卡在说我。卡夫卡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卡夫卡式处境摆在我们面前,并且总是不期而遇。面对现实的诸多问题、困境、悖谬,我们除了以“卡夫卡式”来描述和表达,几乎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方式了。  相似文献   

17.
宋红艳 《新闻窗》2008,(2):63-63
细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新闻的广度和深度。细节是新闻的“眼睛”,我们记者只有通过这双“眼睛”才能使我们采访到的新闻有内容,有看头,其新闻价值才能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8.
钱亦蕉  白丁 《出版参考》2006,(12):18-19
在旧金山南部的松园墓地。邓月薇的灵室就在大堂后面的一个显眼的地方。灵室不大,里面摆放着一个青底、绿叶、紫花的景泰蓝骨灰坛。最动人心魄的还是那张遗照和那一双叫人过目不忘、美丽的眼睛。在邓月薇45载短短的人生中.这双眼睛目睹过人世间的美好和丑恶。如今却留给人们无限的哀思。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词义训诂和眼睛观察事物的原理两方面说明“有眼无珠”的“眼”指眼珠子, “珠”指瞳人,“有眼无珠”表示有眼珠子却没有瞳人,比喻没有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肖霞 《新闻传播》2007,(12):56-57
在广播中,很多主持人节目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其实主持人都是在照稿念,但不论主持人达到怎样熟练的程度、做得多么天衣无缝,毕竟那是一种在“假“状态下产生出的“真“,与虽有缺陷虽不完美但却绝对真实绝对自然(没稿就是没稿,念稿也让人知道是在念稿)的播音主持不是一回事。电视节目也是一样,主持人经常坐在提示器前,看着字幕说话,尽管时常用头部和身体的移动掩盖眼睛的“专注“,却很难不给观众留下僵化、言不由衷的印象。无论广播还是电视,很多节目主持人说了半天受众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不管他怎么说,声音就是进不到心里,即使听明白了意思,也总感觉不是主持人在说话,而是他背后有个人在通过他(她1向你说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