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德威先生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总能在看似已是常识的地方,在一些易被忽略的边边角角处,发掘出新意来,让人颇受启发.他的近著《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即是一本读来很爽的书,其中的第一篇文章《重写“重写文学史”——十个“关键”时刻》,就正在编写之中的《现代中国文学史》,谈论了贯穿其中的一个脉络、一种文学史编写方式,也即十个“关键”时刻,乍看之下,令人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块丰碑.他以求实的精神为中国的文学增添了不朽的色彩,以至于他的名字曾一度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伟大"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3.
进入20世纪80年代,"重写"一词,在国内学术界不绝于耳,"重写"哲学史、"重写"学术史、"重写"文学史……在诸多学科热闹莫名.而在编辑出版学领域,似乎未见有动议者.然而,说和做,有时其实是可以分开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以及“重写文学史”的提议,引起了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关注。之后,各种重写的现代文学史不断出炉,重写现代文学史的种种尝试探索似乎从未停止过。然而,纵观80年代至今现代文学史重写的种种努力,虽然已经摆脱了庸俗政治学或庸俗社会学的传统范式,确立起启蒙话语和审美话语的叙事方式,但现代文学重写的任务依然没有真正的完成,种种重写的作业依然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问题似乎很简单,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5.
读罢高翔先生的新著《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欣喜赞叹之余又感慨联想颇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对话》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重写现代文学史应重视“强烈的地方味”的全新命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可以说更是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6.
自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教授林传甲编写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以来,中国文学史的著作已经卷帙浩繁。"重写中国文学史"的呼吁一直未停,然而让读者和研究者满意的中国文学史依旧乏善可陈。在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上,也存在与教材相对应的问题,需要对此进行反思和改革:要摆脱绝对主义和中心主义,建立一个经典动态化的接受文学史观;要淡化集体话语和权威色彩,为学生搭建一个对启疑开窦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是近年来由著名学者、文学史专家杨义先生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是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写文学史”讨论之后,又一次意义重大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史书写的反思和探索,也是中国文学研究界对“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过程的重新梳理和认知,以及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文学研究者面对世纪之初“全球化”潮流的沉着、睿  相似文献   

8.
建国57年来,“当代文学史”的教材建设走过了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这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之初至“文革”。17年的实践逐渐梳理出了“中国新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奠定了“当代文学史”知识体系安身立命的历史坐标;第二阶段,“文革”十年。“当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一样,在浩劫中走过了一段极其相似的心路历程;第三阶段,1966-1985年。“当代文学史”在恢复中发展;第四阶段,1985年至今。1985年“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和1988-1989年“重写文学史”的讨论,较大地影响了“当代文学史”的学科理念,教…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的深与浅--兼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学史家把自己的名字印在他所撰写的文学史著作的封面上,仿佛仅仅为了标识该书的著作权,而一进入正文部分,他自己就彻底消失了,让位于历史。不过, 他并不在正文外面,他永远在里面,像一个拥有极大权威可却从不抛头露面的“影子内阁”,事无巨细地参与到每一个字眼儿、句子和段落的“决策”中,哪怕他讲述的是几个世纪甚至十几个世纪以前的事。谈到文学史,我们通常想到的是构成文学史基本要素的两个问题,一是何谓文学,一是哪些作家或作品有资格进入文学史。在这里,被忽略的恰恰是撰写者本人,而正是他在决定何谓文学,谁是重要作家和作品。此外,他还不是著作权中所标明的单个人,作为一个历史家,他从属于某个社会群体,而这个群体的价值尺度、情感特征和政治需要暗中左右着他的选择和写作。把文学史著作说成是偏见和成见的辑录,肯定失之偏激,但撰写者以及——通过他——他所属的那个群体的审美意趣、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策略的确渗透于历史叙事中。正因为如此,作为文化领导权之争在文学史撰写中的表现,才会不断出现“重写文学史”的呼吁和尝试。文学史著作,一言以蔽之,是关于文学的历史的种种叙事或构成。当某部文学史著作“广被认可”时,那不是因为它恰巧接近了历史“真实”,而是在一定范围里获得了“共识”; 当这部著作被用作教科书时,它就在行使文化霸权。程巍  相似文献   

10.
以邵洵美、叶灵凤、章克标等作家为代表,以狮吼社、幻社、绿社等社团为主要阵地的所谓“海派唯美主义”不仅是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一般认为,正是其鲜明的欲望化叙事和浓郁的颓废风格将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推向了高潮,并强化了后者的文学史存在。“海派唯美主义”由此被称为中国的“恶之花”。然而,通过检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文学研究不难发现,在相当长时期内,包括“海派唯美主义”在内的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在各种现代文学史著述以及相关专题研究中都是缺席的,这里固然有意识形态的制约因素(特别是新中国前30年),但也存在学术认知上的缺陷,甚至在新时期的前20年,诸如以下论断仍是学界的普遍看法:“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并未出现过一个唯美主义流派和纯一的唯美派作家。”[1]这种理论空场终于由1997年出版的《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思潮研究》一书得以填补。该著凭借翔实的材料,令人信服地叙述了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发生、蜕变直至消亡的过程,并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文学流派的审美图景和思想风貌,由此从根本上扭转了学界有关中国唯美主义文学的传统认知。虽然《美的偏至》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但如同我们所见,该著的主要贡献是从由宏大主题叙事(如启蒙、革命、救亡、阶级斗争等)和占主导地位的风格叙事(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所建构的现代文学史的雄伟建筑群中清理出了唯美主义这一被遮蔽的文学院落,从而帮助我们逐渐接近完整、立体的文学史景象。但在此不得不问的是:为何唯美主义不管作为文学流派还是文学史的叙述对象,最终都走向湮没或尘封的宿命?而当它们被重新发现和解读,对于重新认识、评价整个现代文学史、美学史的建筑格局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这一重审过程中,我们又应立足何种立场和视角?显然,对唯美主义文学的研究若只限于满足填补文学史空白的意图是不够的,一种回到初始旨趣的自我检视尤其重要--是怎样一种问题意识激活了我们去重新鉴赏、思考这片被遗忘的唯美主义风景的动力和欲望?这已不单单属于文学史的职能,而更与当下的思想实践乃至社会生活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重写文学史的呼吁已越来越为学术界所重视,人们不满足已有的传统模式,努力探索新的道路。林继中的《文化建构文学史纲》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文学为大文化格局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自具有近代意义的人文科学建立以  相似文献   

12.
马素青 《大观周刊》2011,(29):118-118,110
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的文坛领袖。他采取的“以诗为词”的手法将文人以诗的形式来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写入词中。于是“东坡词颇似老杜诗,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卷四),反映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的广阔的内容,表现出浓厚深沉的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已使他与前代词人从本质上区别开来,使词进入了雅文学的领域并使之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青春梦与文学记忆,金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金理不仅是"80后"文学批评家的翘楚,也是"80后"写作研究领域的翘楚。这本《青春梦与文学记忆》是他继《历史中诞生: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年构形》之后涉足"80后"写作研究的另一力作,其史家视野令人难忘。在这之前,金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现代文学社团史和"名教批判"的研究上,这给了他极好的学术训练。因此,在研究"80后"写作时,他很自觉地将其置于文学史的传统中予以考察,梳理出一条条线索和脉络,使我们可清晰窥见其来龙去脉及  相似文献   

14.
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文学主张,他是我国文学评论史上首位把"气"的概念引入文学领域的,对后世人评价各种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首次提出作家的个性、气质和其本人的文学作品风格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5.
写现代文学史乃至现代中国史,如果遗漏了胡风,就不仅是残缺的,而且也无以阐明历史现象和总结出历史规律。以文学史来说.胡风代表着自“五四”以来的文学人民中心对抗以政治役使文学为特征的文学权力中心的最后一搏。胡风的悲剧不但使他自己和一群卫护文学人民中心的人沉沦了二十多年。而且使文学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文学权力中心的特征是愈来愈专注于权力而宁肯丢掉文学的,于是终于在胡风案十年以后,走到了八亿人民只有八盘样板菜和一个小说厨子的文学荒  相似文献   

16.
石强 《兰台世界》2016,(16):102-106
欧化文学观念的广泛传播及文学史体例的引入,使得中国学者开始写作符合西方文学概念之下的文学史。以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为研究案例,分析《诗经》在"文学史"视野下的全新定位。《诗经》的文学再评价,代表了晚清民国以来,经学在面对西化文学的转变与消解,同时其中亦蕴含了文学评价机制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存民国安徽文献数量极丰,其中既有未经整理出版的名家抄本、稿本,被历史尘封的重要作家作品,也有极具史料价值的民间文学著述、地方文学总集.它们不仅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更保留了众多被现代文化史忽略的信息.对这些文献予以发掘、整理,既是安徽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的需要,也是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必须.  相似文献   

18.
与时下流行的普遍具有宏大体系建构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相比,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的文学史书写确实显得有些"另类",或者借用他新近出版的《边缘识小》一书的主题词"边缘"二字来概括,可能更为精当。他说:"我所讨论的,并非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作家.其影响不仅表现在他创作的一系列优秀作品上(他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而且表现在他创办的一系列文学杂志上(他因此而团结了一批作家,并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有鲜明特色的文学流派--论语派).在创办杂志的实践中,林语堂提出了不少极有见地的观点.整理这些观点,不仅有利于全面了解林语堂身兼文学家、编辑家双重身份的完整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办好杂志亦不乏启示作用.林语堂的杂志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叶紫(1912年—1939年)是三十年代在“左联”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有成就的青年作家。 叶紫从事文学活动时间不长。从一九三三年处女作《丰收》问世,到一九三九年病逝,在短短六年时间里,他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我国现代文学宝库留下了一批以土地革命时期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他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火一样炽热的感情、朴实犀利的笔锋,真实地描绘了一九二七年前后中国农村阶级压迫的血腥事实,热情歌颂了农民的愤怒和反抗,精心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各具特点、富有时代性的农民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深刻而真实地揭示了广大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今天,我们重新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评价叶紫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在现代史学史上的意义,对于真实地反映这一阶段文学史的面貌,正确地评价叶紫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