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明清园林美学发展史上,《长物志》并不能算一部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强的著作,但是蕴含在该著中的丰富的园林美学思想、环境设计思想和工艺美学思想,集中体现了晚明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形象展现了当时文人清居生活的物态环境,是研究晚明园林审美文化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2.
晚明文化传播网的形成与文人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社会形成了一个波及全国的传播网络 ,图书出版、书院讲学、城乡演剧、文人社团、国家邸报等都前所未有地繁荣。朝廷与地方、文人与市民、文人与文人 ,各阶层之间初步建立起可以互相沟通的信息网络。可以说 ,处在晚明社会的人们都不同程度地置身于各种文化信息的包围之中 ,他们都在接受来自不同方向、不同领域晚明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3.
晚明江南,园林作为一种承载人生追求的综合体,存在于文人生活之中。嘉兴词人作品对园林的抒写,反映了晚明文人特定的人生追求,即返归自然的居所追求,陶然隐趣的精神追求以及诗酒书琴的行乐追求。  相似文献   

4.
晚明小品文是中国散文发展长河中的一条支流,由于它承载着晚明性灵文人的文学革新思想和多姿多态的文人情怀,所以有了超越文体的特征和内涵。复杂多样的文人情怀寓于小品文中,真实而形象,独特而有趣,不仅增添了小品文的文化内涵,也极大地丰富了晚明士子文人的人格形象。探究晚明士子文人情怀产生的原因,追寻晚明士子文人情怀对推动文学发展、带动社会进步和拉动经济增长诸方面影响,对于鉴赏晚明小品文思想艺术成就,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反对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为重要特征的晚明市民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对当时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就晚明旅游风尚兴盛而言,市民文化对传统理学的揭露与批判以及对现实的崇尚、对人性的肯定和对幸福、自由的追求,为晚明旅游观的出现提供了思想资源;其所表现的士人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为当时旅游风尚添加了新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趣味,使得旅游活动更具活力,充满生机;晚明市民文化造就了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惟我独尊、狂傲无比的文化人格,其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光芒,沐浴着晚明文人士子的旅游心理和言行。  相似文献   

6.
正明代书法史有两个闪光点让后世瞩目,第一是文人书法流派崛起,第二是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异军突起。明代文人书法流派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明中期兴起于苏州地区的吴门书派,一个是晚明兴起于松江地区的华亭书派,亦称云间书派。如果从艺术流派标准中的"有主盟的艺术家"来考察,则吴门书派的核心领袖当为祝允明与文征明。  相似文献   

7.
晚明小品文是中国散文发展长河中的一条支流,它承载了晚明性灵文人的文学思想和独特的文人情怀,所以有了超越文体的特征和内涵。独特的文人情怀寓于小品文中,真实而形象,独特而有趣,不仅增添了小品文的文化内涵,也丰富了晚明士子文人的人格形象。其所反映出来的文人情怀也绰约多姿,包括对自我性情的表达与张扬,对文艺创作的实践与探讨,对佳山秀水的留念与向往等。这种高扬的文人情怀因此也具有了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晚明文人的文化传播研究》是聂付生从传播学视角研究晚明文化特征的一部力作,它的完成具有学术拓荒的性质,也充分展现了作者研究视野的前瞻性。其立意之新,足以启迪后来者的智慧,导引学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其把握精准,能在十分有限的篇幅中,把晚明时代作为一个特定的个案,自由地纵笔游刃其中,实事求是地解剖那个时代文化传播的历史风貌和特征;其视野之广,轻易地将晚明时期的文化传播置于一个动态的、多层面的、相为影响的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9.
晚明时期的文化变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源。这一变动的核心是晚明士人自我意识的转变和文化人格的转型。晚明士人自我意识转变和文化人格转型的社会基础是明中叶之后日益高涨的市民文化运动,其思想基础是阳明心学的崛起。晚明士人的文化人格突出表现为“狂”、“隐”两种类型。它为当时的文化变革所注入的资源是个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在揭示晚明社会诸多社会现象的同时,深入地、细致地、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晚明女性文化和心理不可多得的材料。其文化价值不仅开中国市井小说之先河。而且影响了中国人对文学作品审美对象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吴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吴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促使多种民间宗教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2.
“江南”在先秦及秦汉典籍中,泛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包括今湖南、江西及湖北的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魏晋南朝时则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尤其是以建康为中心的吴越地区。唐代“江南”已非单纯的地域概念,又是一文化概念。江南文化发源于先秦时期吴越文化,又是晋唐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3.
江南文学与文化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起被学术界密切关注,近年来更是成为学术热点。研究者对江南文学与文化的诸多层面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探讨,成果丰硕,不仅涌现出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及论文①,更是在江浙沪等地建立了多所研究机构和高校研究专业。2010年12月25~26日"从江南看中国——文学与历史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召开、2011年7月22~25日"首届江南文化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江南文学与文化研究、当前的"江南学"研究日益呈现出深刻性、专门化及学科交叉性等特征。经过十年来的积淀和发展,江南学研究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实现了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多侧面、多维度的深入观照,在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独具东方文化神韵的中国古典园林堪与古希腊、西亚园林相媲美的原因除了中国传统之儒、道、释时空意识、审美情趣、伦理意志以及人格理想等理念巧妙融合以外,对独具神韵的水文化近乎完美的诠释,更是其享誉盛赞的又一制胜之因。中国古典园林对水元素的应用以及对水文化的诠释颇值一议。  相似文献   

15.
姑苏文化是华夏文明在江南水乡孕育的一枝奇葩,她筛滤了华夏文化阳刚、粗犷的因子,充分地继承弘扬了江南阴柔细腻的品格。生于斯长于斯的小说家苏童,以姑苏文化谋篇和创作,以姑苏人特有的婉约和细致及江南才子的敏锐和聪颖,在江南文化的雅致情趣下,书写着民间日常的生活情态。其创作无论是主题、风格还是语言,都带有浓郁的江南味道与南方风情,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深厚的江南文化意识与心智思维。这就是苏童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姑苏故事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6.
在中古化中,游仙和游园是密切相关的。游仙思想对园林的造景布局和建筑设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园林化又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仙境想象和游仙热忱。在学领域,游园学和游仙学,无论在表层还是深层,都存在着同构或共生的现象。对园林与游仙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古化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7.
洛阳曾是中国中古时期数个朝代的首都。那时的洛阳园林名闻天下,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就描写了19处名园胜景。洛阳园林不仅异常庞大,而且布局独特、精巧,池塘、楼阁、花木交相辉映,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韵。古都洛阳的园林,是中国城市文化的精华,不仅为当时居民带来了舒适和快乐,而且对后世许多城市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瘦鹃建国以后创作的花木题材散文,虽然是特定文化和意识形态范畴的产物,但仍然延续了其一贯的江南文人文化传统.在整体上表现出婉约情致、闲适旨趣和收放自如的文人笔法等特点.对这些散文作品的研读,可以从中考察建国后江南文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系统属性及景观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中国传统园林景观是指人工营造的"第二自然",依照权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其它园林等。园林景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相应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系统,主要表现为:独立发展的完整系统、多重因素带动的创新系统、早熟的景观观念系统。中国园林景观文化极早便开始了向外传播的进程,范围涉及亚洲和欧洲,甚至美洲。传统园林景观映射出中华民族巨大的创造能力,是我们从事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20.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乡江南,其文化富灵性与诗意,在独抒胸臆中,也往往洋溢着理性品格、批判意识和启蒙精神。对社会俗见、对经籍、对圣贤成说,江南智者常持反思的态度,独立的见解,显示出可贵的自由思想的风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