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保NGO是为社会提供环境公益服务的非政府组织,也是中国环境保护中极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环保NGO的发展与传播媒介息息相关。媒体在环保NGO自身绿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环保NGO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更好地利用媒体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建构社会认同、资源共享、实现信息交流、合作互动,从而赢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环境安全问题的风险性弥漫全球,信息传播是转化的关键机制之一,而环境信息公开是当代社会文明的必然要求.中国环境安全传播的模式大体可分为政府主导的环境教育传播、环保NGO驱动的具有共同身份认同的公民传播、利益驱动型的环境群体事件传播等三种类型.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下,中国环境安全传播必须建立自己的范式,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政府主导与民众主体的力量,坚持信息公开、坚持公平治理、拓展传播手段.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环境危机出现的情况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环保组织即环保NGO日益活跃起来.借助于传媒在近年的民间环保行动中各类环保NGO发挥着积极的维护环境生态的作用.在大多数的环保行动中,环保NGO与传媒联手形成合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既是记者又是环保志愿者的"两栖人",他们是环保NGO的主力军.通过多年的行动,传媒与环保NGO共同构建着公共性,为普及环保意识,激发公众实际的公共参与行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环境危机不断加深,需要环保传播的改进和提高.环保传播以环境信息为依托,引发舆论和公共参与,助推公民社会的成长.公民社会作为"第三部门"发挥着公共参与的重要作用,但它们需要传媒带动和协调,与政府一道开展环境治理,并培育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跨越时空的传播,打破了传统社会结构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的边界,这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重构。在社会关系重构中,作为公民社会发展的要素,如公民身份、公共理性以及媒体公共空间等对促进社会有机团结、推动公民社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所有这些集中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对话与沟通中。本文从中国公民社会及其特征、公民身份与公民意识、媒体公共空间中对话与沟通何以可能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媒体公共空间中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建构公民日常对话与沟通的思想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6.
环境问题带来日益严重的风险,成为传媒与公众共同建构的议题.传媒散播与公众、环境受害者回应引发了当代公共参与运动.这种运动虽由传媒引导,但其背后却与深刻的社会转型密切相关.传媒带动的公共参与运动能够增进公益意识和实际参与,最终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中国网络传播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形成了多元的意识形式,对主流媒体锻造社会共识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建构的冲突和质疑框架只会放大中国社会的风险.因此,中国主流媒体必须在这场意见领袖的争夺战中占据主动,对网络传播中的意识形式加以正确的引导,以负责的公民视角建构公共事件的解读框架,制造社会共识,巩固社会认同.没有主流媒体就没有共识,失去认同的社会也不会大踏步前进.从凝聚社会共识的角度,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具备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雪静 《新闻世界》2013,(8):324-326
本文以媒体对NGO(非政府组织)自身发展以及对NGO与外部环境互动为维度,分析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在建构NGO社会认同、增加其合渤陛和社会影响力、促进NGO的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王少南 《青年记者》2016,(30):33-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意义重大,要发挥其理论指导和社会整合作用,从而在中国落地生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社会群体中形成高度的价值认同,而价值认同被认为是社会认同的核心.①在不同的社会建构机制中,传播媒体作为社会文化再现和表现的平台,是反映和建构社会现实、维持社会认同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环保NGO组织的成员对环境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因此在环保传播方面具有前瞻性,本文将对环保NGO组织——绿色和平中国分部围绕保卫气候的环保议题开展的2009气候中国行活动的传播技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公共广告可以看到一个国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阶段的日本,公共广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很多都是今天的中国同样具有的。日本利用公共广告这种传播力量来提升公众对公共问题的认识,并改变公众的观念和行动,从而推动有序的公民社会建立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日本公共广告机构的设立借助于朝鲜战争和美国的扶持,二战后日本的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在国家财富迅速累积的同时,国民内心却日益焦虑,自私自利、商业欺诈、环境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詹姆斯·凯瑞"仪式观"角度审视民生新闻,指出民生新闻在反映社会民生的同时,需要通过将"报道范式"升华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共享仪式",变告知为对话模式,共享地方文化记忆,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从而推动社会大众在民生报道中的参与性,完成公民对社会文化的认同建构。  相似文献   

13.
余越  李名亮 《今传媒》2012,(9):20-22
微博因其对公众表达自由的"赋权"能力,正吸引一批知识分子以微博意见领袖身份,参与到公共话语权中。但微博"共景监狱"式的开放结构,让知识分子"虚妄的公共性"更为显性。为实现自我身份和公共价值的重新认同和构建,公共知识分子应积极介入、充分利用微博空间;秉持批判与道义传统,以特殊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中观和微观政治话语的表达,彰显自身的中心话语权力;并借助微博,推动公民交往理性和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传媒促进公民参与、形成管理的公共领域,是构建我国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传媒呈现出参与公民的议题表达、参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推动政府部门和公民合作三种形式促进公民参与的实践状态。推进公民参与,我国传媒需要开展公共新闻运动、促进社区媒体建设以及建构社交媒体理性的公共领域建设。  相似文献   

15.
龙小农  陈阅 《现代传播》2013,35(7):57-61
NGO是民意的代表,是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人文外交、公共外交领域,NGO是一国建构国际影响力及话语权的重要主体,是必须重视并需要借助的巧力量。西方借助NGO在非洲既建构了自身的影响力及话语权,又有效抑制了中国软实力在非洲的提升。中国在非洲影响力及话语权不彰,原因之一即在于中国NGO在非洲缺失。中国NGO走进非洲,与西方NGO、非洲本土NGO开展竞争与合作,直接服务于非洲国计民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将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邻避情结”与新媒体政治的幻觉 郭小平:环境保护在当下中国具有较高的政治合法性与民意基础,公民基于“邻避情结”的社会抗争与新媒体驱动下的参与式传播,在表达自我的环境生存权益、监督和参与公共决策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环境公民社会与环保公共领域的浮现与生成,构成环境“善治”的前提。新媒体为公民记者赋权,促进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社会与国家的互动,拓展了民主的政治空间。新媒体构成环境善治的重要社会机制,而环境风险的“善治”强调公共参与、多元协商与理性妥协以及民主过程的开放和有效。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4,(5):30-33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公民,都面临着文化身份的危机问题,而与此同时,对文化公民身份的重新建构也是当前公民身份建构的核心拟题之一。文化公民身份建构的途径有很多,影响因子也很多,广告传播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它与文化公民身份全球化的进程,公民文化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状况,公民民主和自由的实现程度,公民共享的公共空间及公民身份的文化认同等因素都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当前有效建构文化公民身份绝对不能忽视广告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正面临巨大的社会改革和深刻的文化转型,消费文化的盛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的流行泛滥造成价值紊乱,理想失落、信仰缺失成为社会之病,传媒作为公共机构负有提升社会文化品格之重责.文化人物是社会真理、正义、良知的担当者和守护者,在消费时代有其自身价值:其文化品格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文化格调,其社会关怀意识、理性批判精神则有助于提升公民素养,在此基础上建构文化认同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吴涛 《今传媒》2011,(4):18-19
长期以来,中国的公共领域始终处于缺失状态,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环境则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念为切入视角,围绕公众舆论、媒介特点发展变化、人这三大要素来论述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下,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相关问题。着重比较分析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不同特点对公共领域建构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涛 《当代传播》2012,(2):23-26
视觉性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文化主因,社会争议建构与公共议题再现同样转向图像化表征。综观近三年中国极具影响力的6起指向环境问题的公民权利事件,以风景照片、政治漫画与新闻摄影为修辞方式的图像事件成为环境主义者轮番征用的社会动员途径。环境主义者借助图像事件这一批判性修辞策略构造了人们诠释、想象并重构生态秩序的基本途径,以此唤起通往绿色公共领域的公民行动,并最终完成对"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隐性书写和公共传播,这是视觉文化时代公共议题构造的一种极具后现代特征的公共修辞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