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治国是做为一种技术而被中外古代思想家所重视与研究。治国思想是一种治国技艺的系统总结的文化形态。儒家的“治国思想”与柏拉图的“治国思想”是不太相同的。集中表现在儒家强调“人治”,柏拉图崇尚“法治。”中国儒家在治国、君权问题的思维上,神化王权,缺少辩证,有些僵化,陷入形而上学唯心论泥坑。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治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思想为孔子所创立 ,中经孟子的发展 ,荀况集大成。孔子坚持“礼治” ,主张“宽猛并济” ;孟子倡导“仁政” ,主张“推恩于民” ;荀子“隆礼重法” ,礼法结合。他们治国思想之间的承继关系基本反映了先秦儒家治国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对秦汉以后封建正统治国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由此衍生出“仁政爱民”的治国思想,主张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教师可以把文言文中儒家治国思想的散珠碎玉串连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思考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自然、率真的人格魅力 诗人自幼受儒家的传统教育,深谙儒家“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的用世思想,但老庄思想和魏晋玄学的宅心玄远、清淡无为、旷达超然对他的影响是很深的,然而陶公的人格理想决不同于魏晋其他士人,如:嵇康的“佯狂”,  相似文献   

5.
《老子》和《四书》屡屡谈论治国方术,集中表达了儒道两家的治国思想,由于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不同,各自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意境差异较大,从而治国安邦的方略各表一枝。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仁,在政治领域体现为“仁政”。道家的理论核心是道,主张清静无为。儒道两家在国治之标准,如何治国等问题上均有歧见。无论儒家,抑或道家,其治国思想都具有中国上古时代的农业化思想的落后性,儒道治国思想的差异性又统一于共同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经世”基于“知我其天乎”的强烈信念,“致用”则是一种人主义的使命感的体现。但是在封建的官僚制度运行中,“经世致用”实际上的运作与实践经历了极为不幸的命运。本以王安石为你,剖析基与“经世”思想的困晨关系和内在逻辑,试图对儒家经世思想发展的一个有代表意义的时段作一个浅显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国“德治”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周公,他在总结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后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只辅佐那些有德之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遂成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思想并丰富了“德”的内容,成为儒家“德治”思想的创始人,“德治”思想也就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德治”经典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治国宝典。正因如此,一些人把“德治”与封建专制等同起来,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常常被认为是同“法治”根本对立的“人治”思想。人们…  相似文献   

8.
儒家自然法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自然法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固有之法律思想、儒家自然法思想的范畴为“礼”。儒家从其自然法思想出发,提出了“礼治”、“德治”、“人治”的主张,三者构成了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的自然法思想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政治法律观中,包含了一些可为当代法制建设借鉴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及其所包含和体现的“和谐”与当今社会和谐思想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的阐析,探究其对构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从中深入理解和分析我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战略的丰富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从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深厚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乌托邦社会主义”的译名试予商榷。柏拉图和莫尔均主张:知识渊博的“哲学王”、“贤人”治国,通过选举产生官员;私有制是社会弊端的根源,应予废除。莫尔对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作了传承式的发展。柏拉图和莫尔两人社会观的基本方向和品格也各有异同。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从“法自然”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动物性的自然特征;远古的社会是理想的,有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对儒家用有为政治治国的主张展开批判,提出人应该返回到无为的原始状态,本文试对道家的这一思想作简要析评。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是先秦原始儒家中的集大成,他将先秦儒家的治国思想发展得较成熟:在关于礼的认识上,他提出“隆礼”、“重法”;在民本思想上,他主张“富民“、“平政”;为了规范君臣关系,他主张“尽君道”与“守臣道”。  相似文献   

13.
“领导就是服务”是我党三代领导集体都强调的治国治党的哲学思想,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体现中国儒家“仁学”、“德治”之精华,是我党执政的归宿。章联系实际,说明只有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才能真正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4.
对柏拉图的读解 ,意味着对一种思想传统的理解。从《智者篇》切入柏拉图思想是重新定位柏拉图哲学内涵的一个策略。我们的新尝试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柏拉图的存在论是其辩证法的基础 ,这反过来改变了其存在论的方向 ;第二 ,“逻各斯”学说构成了柏拉图的思想空间 ,这一方面使得“存在”问题具有语言的尺度 ,另一方面使辩证法成了“自主的”科学 ;第三 ,传统的观点柏认为拉图重巴曼尼德而轻赫拉克利特 ,而我们则认为赫拉克利特思想构成了《智者篇》的基础。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和思考西方传统。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一生著述甚丰,其成就是多方面的,思想也比较多元.从家书切入,探析儒家传统思想,尤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人生观和以“孝悌”为本的伦理观在其身上的体现,以及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应用,有助于全面了解梁启超的儒家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依其正义观建立的“理想国”在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在正义原则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对和谐思想的历史追问为我们充分理解和谐范畴并进一步深刻领会柏拉图的和谐思想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柏拉图首次将“和谐’’思想引入治国安邦的层面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和谐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个人和谐、灵魂和谐、社会和谐。柏拉图的和谐思想对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包含有丰富的治国之道,其主题是“德治”和“仁政”,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高瞻远嘱,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德治思想,提出了以德治国思想,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的“德治”观。这是在我党实施依法治国取得重大成效的基础上,治国思想的又一重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历史上“德治”思想的产生及儒家对它的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在儒家的圣人榜中列为圣人的,除了孔子、孟子之外,都是治国平天下、擅长文治武功、德行高尚的统治者。儒家思想家们给历代统治者开列了一个需要效法的“为政以德”的榜样谱系。儒家所谓的“人治”,与其说是不要“法治”,不如说是强调“圣人之治”,即强调只有具备像儒家“圣人榜”中的统治者那样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具有治理国家的资格。正是由于儒家的德治思想直接将统治者的道德水平与国家的治理联系起来,因而后来之人尤其是今人,才意欲将儒家的德治思想与人治思想相提并论。这是德治思想被人们认同为人治思想的一个根本原因。对德治思想的诸多误解,问题的源头也正在这里。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之我见朱小蔓一、素质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素质教育的思想由来已久,它是人类教育活动中永恒的话题。从古代中国儒家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教育思想中都隐含着素质教育的思想。孔子曾明确提出教育过程中“质实”与“文饰”的统一问题,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