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阎连科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呈现了丰富多样的面貌。可归纳为三种主要形态:时间与死亡——无法抗拒的自然之死;权力与死亡——乡村权力导致的人的异化与死亡;世俗与死亡——民间道德的失落以及人的死亡。阎连科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和对世界的把握方式,对人类的终极命运给予关怀,对人的生命和存在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拷问和沉思。  相似文献   

2.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并充斥着泛斗争意识的"文革"文学中,死亡叙事体现为:追忆苦难之死既激发着人们的斗争意识,也表达了对救世的感恩;对人物死亡焦虑的叙写,不仅体现了当时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偶像崇拜的时代风尚,也导致了那段历史时期整体民族精神的滑坡;对死亡姿态的审美展示,则力图表现人物死亡的内在价值与外在形式的"完美结合"。这些共同构成了泛斗争语境中死亡政治的文学表达。  相似文献   

3.
死亡的界生形态是新时期作家追求死亡传达认识教育意义与价值功利目的的一种感性书写。总体来看,新时期作家以“死“界“生“有四个层面:迷狂在政治话语中的悲情控诉;建在启蒙祭坛止的文化反思;迷失在死亡阴影下的人性言说;力抵本真存在状态的能指叙事。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是摹写世情的杰作。在小说中,主要人物相继死于非命,但是这种死亡叙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从情感维度、写实特色和结构方式三个方面来论述《金瓶梅》中的死亡叙事,探讨死亡叙事在文本中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对文本有更深一步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屈赋死亡意境的构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关于死亡的描述,包括诗人自己的死亡(自杀)、历史人物的死亡及用隐喻手法表现的死亡,二是对于死亡超越——“梦幻神游”的描写;前者场“写境”、“无我之境”,后者场于“造境”、“有我之境”。屈赋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为“美政”而死这种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  相似文献   

6.
大河电视剧是日本最具代表意义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类型。在50年的发展历史中,大河剧形成了顺叙的时空安排、戏剧式的情节进展、保守的节奏设计这一稳定的叙事模式。大河剧的语言表达具有一种抒情性与纪实性相交、戏剧化与文学化相融的风格。同时,大河剧采用了全知全能视角和内视角的叙述视角。崇尚洁净的民族性格、惜生崇死的日本物哀、匮乏的历史资源与对历史的过度消费是促使大河剧叙事模式形成的文化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7.
性别差异中的死亡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差异中的死亡叙事 ,从表面上看 ,表现在意义附着、死亡观念和审美趣味上的差异性 ,但从根本上看 ,这种差异性仍然是由男权话语给出的规定 ,与传统的男权话语相比 ,只不过以往由男性在说 ,而今由女性自己在说。这说明女性的主体意识及其女性文学的主体意识都还只是初见端倪 ,并未形成格局。所以 ,从审美死亡 ,其实也是从审美人生的角度看 ,女性及其女性文学的主体意识都还亟待挖掘和建构。  相似文献   

8.
王淦生 《求学》2023,(4):66-68
<正>作前指导意境,是指叙事、抒情类文章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对社会与人生有深邃的领悟。叙事类文章不仅需要描绘自然景物,也需要展现社会环境、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所以,叙事类文章的“意境深远”更多的是指借助环境、事件、人物等载体寄寓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叙事类文章要达到“意境深远”,就需要在写人、  相似文献   

9.
历史与新闻在现代学科分类中属于互不相干的两门学科,历史叙事与新闻叙事似乎也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一旦新闻叙事的时效性消失便成为一种历史性叙事,严肃的新闻作品是面向历史的言说。范长江作为现代新闻叙事的一代宗师,从传统历史叙事中吸取营养,巧妙地将春秋笔法移植于新闻叙事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担当和风格技巧。其新闻叙事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道德评判、微言大义、笔削褒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抗美援朝战争就是由无数的英雄创造的战争奇迹,是一部英雄的史诗。这种激越的历史诗篇,在英雄叙事中甚至保持战争的原汁原味就能够打动人,与此相对应,抗美援朝战争英雄叙事一开始就成为鼓舞士气的一种有效手段,成为配合战争的第二战争形式。抗关援朝战争英雄叙事的代表性文本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英雄叙事边缘化文本的代表是路翎的《初雪》、《洼地上的战役》;通过文学想象的方式建构起来的文本审美世界的代表性作家是巴金和杨朔。  相似文献   

11.
铁凝山村小说的时空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凝小说的魅力何在?就其山村小说而言,一是小说的民间性,以特有的地理空间绘制了一幅拟田园诗般的山村图景;一是小说的现代性,现代时间侵入之后,现代文明带给大山的喧哗,带给山里人观念与命运的变迁,从而表现了铁凝对现代性的不间断的思考。民间性与现代性使铁凝的小说既有一种内在的审美张力,又有着浓重的历史感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小说潮流的更迭演变体现为叙事话语的历史变迁。寻根小说推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历史变革,使其由当前客观性的社会话语向虚幻的历史与文化话语发展演变。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原因、寻根小说对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对新时期小说发展演变的影响。从而认为,寻根小说在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童年视角和女性视角对苏童的两个小说系列进行分析。少年系列小说中,存在着对人的本性的探索和思考;女性系列小说中,作者引导我们审视的是一定文化下的女性生存意识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最早对"小说"这种文体进行研究的是史学家。他们在编撰史志目录时,将小说或列入子部,或收入史部。但无论是子部还是史部,均排斥虚构,要求实录。在实录精神的影响下,从东汉时期编撰的《汉书·艺文志》到清乾嘉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绝大多数目录中的小说著录均体现出浓厚的史传意识。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为题材和背景的“抗战小说”是抗战文学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部分。“抗战小说”作为历史叙事和自我想象的方式,它为20世纪中国试图寻找、建构和获取的正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本质和新的民族性。在“抗战小说”丰富的想象和多元的叙述中,也展现着不同的个人命运、家族记忆和民族国家想象。基于此,要讨论的正是1930年代以来我国“抗战小说”基本叙事模式的发展脉络及其所要揭示的复杂的历史图景和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的历史小说是文化转型与历史观念革命的产物,成为新文学小说一个重要的门类。其时历史小说理论建设抓住了"历史"与"小说"关系的关键,创作实践则以现代意识重新表现历史和历史人物,体现了古今历史小说质的区别,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广阔的艺术空间,在历史小说创作的若干重要问题上,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黄世仲享有“革命派小说大家”之誉,他的成名作历史小说《洪秀全演义》,其一,以史料记载为依据,以历史人物为“原型”,以“合情理”为基础,以“感觉力之宏大”为宗旨,具有小说的“演事”特性,其二,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史诗”型叙事文本,在叙事方式上,既继承了中国典型小说“讲史”之长,也表现了“写人”的性格发展和传奇色彩,运用了多人并进的“集束式”艺术结构,其三,在人物塑造上,采取了虚实相间,即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方法,作者“写人”有两个特点:改变传统小说的“脸谱化”倾向;写出了人物性格变化发展的轨迹,这是与许多晚清小说的最大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严歌苓对于历史叙事的关注是其小说的显著特色。作为海外作家的文化身份,严歌苓充分利用了与本土语境的距离感,达到对历史叙事的"远观"效果。这种效果,不仅使其小说看待历史更多悲悯,而且使其小说的视角新颖。严歌苓的一组"文革题材"的小说,正是通过采用"身体叙事"策略,达到了对历史深处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天命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形成了我国古代小说特有的主题、结构和形式,为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里主要从天命小说的发展历程,阐释天命小说在我国一些重要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并根据天命小说的发展历程分析天命小说对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意义和局限。  相似文献   

20.
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学现象,只有纳入文学史的视野,在艺术流变和文化语境的纵横坐标中,才能准确判断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新历史小说”放置于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流变进程中来看,一方面,文本所表现的历史故事形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们历史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故事形态变革的深层推进力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演进,是先锋作家们进行颠覆性的叙事革命中的又一次叙事展望。在历史的虚构性这一问题上,与其说是历史观念导致了作家的虚构,不如说是作家们对小说的虚构特质的认同和实践成全了虚构的历史。在意象上将虚构的历史故事纳入笔端,既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史传传统的叙事方式,也使得其与之前的叙事革命相比,故事性、可阅读性明显增强。优秀的“新历史小说”文本中传达的历史况味以及人的生存感的真实性,构成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不断寻求让小说回归小说的书写方式的一种经验沉淀。在当今的创作文坛上,我们拥有太多的理由,将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经验进行不断的审度甚至于酝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