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水稻纹枯病是南方水稻病害之首。目前以化学农药为主的防治手段普遍存在抗药性、农药残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湖南湘潭县中路铺镇凤形山属丘陵地带,四季分明,雨量丰沛,空气质量好。我们从山坡土壤中分离鉴定了四株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ZN-2、海洋芽孢杆菌ZN-3、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ZN-4、蜡样芽孢杆菌ZN-6。当地村民往往是一季水稻一季油菜轮种,可利用四株芽孢杆菌对水稻纹枯病和油菜菌  相似文献   

2.
枯草芽孢杆菌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不含内毒素,能分泌大量蛋白到胞外,其能形成芽胞,且子囊中只有一个芽胞,抗逆性强,在微生物益生制剂已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其作用机制及现今的畜禽等应用方面进行归纳,增进枯草芽孢杆菌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PCR-DGGE方法,研究添加0.25%林肯霉素及0.1%、0.2%和0.3%的半乳甘露寡糖(GMOS)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结肠微生物DNA电泳条带的数量明显多于回肠中的数量;断奶后0 d的回肠条带数量多于断奶后14 d的数量,但两者间结肠微生物种类差异不大.唾液乳酸杆菌、瘤胃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仔猪回肠共有菌;而金色葡萄球菌、唾液乳酸杆菌、瘤胃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是结肠的共有菌.由相似性分析可见,各日粮处理间电泳带谱之间相似性较低,除了对照组和0.2%GMOS组断奶仔猪回肠微生物各带谱间存在80%的相似性外,其他各组的回肠微生物各谱带间的相似性大部分在20%~50%之间.这表明饲喂不同日粮的断奶仔猪,其肠道相同微生物种群数量相同者较少,各自特有的微生物种群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3):272-273
我国首个杀蚊微生物基因组——球形芽孢杆菌C3—41菌株全基因组的测序工作日前由武汉病毒所的科研人员完成。相关成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细菌学》和《应用微生物学》杂志上。球形芽孢杆菌是专一感染各类蚊幼虫的天然病原菌,C3—41菌株是武汉病毒所筛选出来的优良杀蚊细菌,由其开发的我国首个注册微生物杀蚊剂已连续应用了20年,  相似文献   

5.
羽毛的生物降解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羽毛角蛋白是一种环境污染有机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对角蛋的进行降解为合理利用,可以使它成为丰富的饲料蛋白来源。适当的降解方法对于羽毛资源的转化有着重要作用。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地衣芽孢杆菌细胞转化羽毛的条件,得出角蛋白酶的合成和羽毛的分解指标,三因子最合适配比为:液料比20:1,反应pH 7.5,BC细胞加量0.5克,40℃下120 r/min处理72 h,其中细胞加量对羽毛分解有关键影响。粗酶液最适温度在37℃,在35℃~40℃有很好的热稳定性。不同pH下酶活变化明显,在pH 5-8范围内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微生物菌肥对蕹菜生长发育和品质作用的影响,本文以蕹菜为实验材料,研究添加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肥对蕹菜发芽率、株高、根长等指标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添加微生物菌肥对蕹菜有促进生长,提高发芽率和品质的效果。所有测定指标中,1.20 g·L~(-1)处理组的株高、根长、发芽率和叶绿素含量的测量值都出现了降低的情况,降低的原因和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7.
对乙酰氨基酚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对乙酰氨基酚片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提供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要求进行验证试验。结果:培养基稀释法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回收率均高于70%;常规法对白色念珠茵、黑曲霉的回收率均高于70%。结论:对乙酰氨基酚片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方法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笔者结合了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遗传工程微生物细胞间发生的自然遗传转化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主要是将两株不同DNA的枯草芽孢杆菌进行分别培养,认真观察其生长状态,并通过质粒检测、经选择平板筛选等数据分析得知,虽然这两株枯草芽孢杆菌的遗传基因不同,但是可以进行自然遗传转化的,实验证明,自然遗传转化是在物细胞中进行遗传基因的转移,这对于我国遗传工程微生物的使用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提高碱性蛋白酶生产效率的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娟萍  钟卫鸿 《科技通报》1996,12(4):207-210
在地衣芽孢杆菌生长到对数期后期,添加0.01%表面活性剂TX-10碱性蛋白酶产量可提高27.8%,当发酵液pH接近7.2左右时酶活接近峰值。此时应及时停止供氧,终止发酵;若继续通风培养4h时可使酶活平均下降38%左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米诺膦酸水合物片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进行方法学验证试验。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的回收率均>70%。结论:采用平皿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可有效检测米诺膦酸水合物片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坑定位试验,研究了3种施肥处理下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施肥后,稻田上层土壤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有机肥处理的土壤DNA丰富度最大,为19;无机肥处理的最小,为14。3种施肥处理的DNA序列Shannon-Weaver指数分别为:混施肥处理1.85,有机肥处理2.30和无机肥处理1.60,均匀度指数分别为:混施肥处理0.73,有机肥处理0.82和无机肥处理0.64。上层土壤中,无机肥处理和混施肥处理的微生物多样性相似系数为79%,而施用有机肥的处理与混施肥处理、无机肥处理的相似系数为62%,这表明施用有机肥能明显改变稻田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下层土壤各处理仍然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There is a large amount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produced by the mushroom industry during the canning processing each year, which could provide abundant carbon, nitrogen and inorganic salts for microbial growth.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optimize the culture conditions for Bacillus licheniformis cultured in the Agaricus bisporus industrial wastewater to produce the agricultural microbial fertilizer.ResultsIn this work, the maximal biomass of B. licheniformis could be obtained under the following culture conditions: 33.7°C, pH 7.0, 221 rpm shaking speed, 0.5% wastewater, 2 (v:v, %) inoculum dose, loading liquid of 60 mL/250 mL and a culture time of 24 h, and the average experimental value obtained was 1.35 ± 0.04 × 109 Obj/mL, which was within th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predicted model (1.29–1.38 × 109 Obj/mL), and met the national microbial fertilizers' standard in China. Furthermore, the field experi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ermentation broth of B. licheniformi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yield of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ConclusionsAgaricus bisporus industrial wastewater can be used to produce agricultural microbial fertilizer.How to cite: Huang J, Huang A, Lu L, et al. Improving the yield of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by Bacillus licheniformis cultured in Agaricus bisporus industrial wastewater. Electron J Biotechnol 2020;48. https://doi.org/10.1016/j.ejbt.2020.08.002.  相似文献   

13.
有机肥施用对中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农业生产上,尤其是稻、麦等大田作物生产上施用率却较低。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拥有肥料施用的决策权,明确稻麦轮作区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及关键影响因素对促进有机肥在大田作物的施用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江苏省稻麦轮作区4县(区)392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与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了农户在稻麦轮作农田施用有机肥的影响因素及其层次结构。结果表明: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对有机肥的了解程度、对长期大量低效施用化肥造成环境污染的认识、购买肥料时考虑对土壤无害、饲养家禽及农业部门针对农业施肥技术进行指导等因素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有正向影响,购买肥料时考虑价格和省工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有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对8个因素进行深层分析,形成了“一路径,三驱动”的层次结构,并提出了相应的有机肥推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黄泥沙田和培泥沙田两种水稻土上,证实施用化学钾肥对早、晚稻均有显著增产效果的基础上,通过钾肥分配及其循环利用试验,初步探明把有限的化学钾肥用于早稻,再把提高含钾量的稻草还田,供晚稻再利用,可取得早、晚稻平衡增产,化学钾肥的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主要粮食生产的化肥削减潜力及其碳减排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前提下,减少化肥不合理使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测土配方施肥是兼顾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科学施肥方法,本文在中国粮食作物区域大配方施肥数据的基础上,系统测算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投入的削减潜力及其碳减排效应。结果显示,满足当前粮食产量水平下,全部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化肥投入可削减814.1万t/a,占主产区三大粮食作物化肥使用量的27.6%,小麦、水稻和玉米化肥使用可分别削减36.9%、28.1%和16.7%;三大粮食作物化肥使用削减可减少碳排放1 045.9万t/a。建议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建立配方肥生产服务中心,出台配方肥使用补贴,创新补贴方式和推广模式,构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大数据平台。  相似文献   

16.
确定早稻的氮磷钾优化施肥模式,为当地的早稻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测土配方和"3414"肥料田间试验,建立肥料效应函数和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模拟寻优。  相似文献   

17.
长期施肥对农田黑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磷肥处理农田黑土基本理化性质、磷脂脂肪酸、酸(碱)性磷酸酶、微生物量碳或氮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有机肥-化肥配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总氮以及速效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进而促进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碳/有机质比值、磷酸酶活力以及各菌群磷脂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长期氮磷钾配施土壤有机质活性严重退化、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而单施磷肥或氮磷肥配施对微生物活力与结构影响较小。有机肥处理中单烯不饱和/饱和脂肪酸比值>1,远高于其他化肥处理,可用来指示有机质质量与可用性;而支链/单烯不饱和脂肪酸与单烯不饱和/饱和脂肪酸比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G+菌对养分胁迫抗性强于G-菌。磷脂脂肪酸PCA表明,有机肥与化肥处理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不同。个别脂肪酸载荷值分析表明,真菌受无机肥施用影响显著;而G+菌更易受有机肥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化肥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及走势分析(Ⅱ)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分析种植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运用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不同作物体系化肥消费水平,并核算了化肥在不同作物上的分配。最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定量研究了中国化肥消费对作物结构变化的弹性。结果表明,中国氮、磷肥消费已达到较高水平,氮、磷化肥施用面积比例分别达到87%和66%,大部分作物氮使用量超过了100kg/hm^2,磷肥超过80kg/hm^2。相对而言,钾肥施用水平略低,施肥面积比例仅43%,大部分农户很少使用钾肥。中国氮、磷肥用量较高与有机肥施用较少有关系。由于作物间施肥水平差异较大,作物群体变化对化肥消费的影响很大。随着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已经下降到63%,粮食作物化肥消费比重已经下降到46%,而经济作物(尤其是果菜)已经成为化肥消费的主体。从种植结构弹性系数来看,粮食作物面积比例大,化肥消费总量对其面积变化的弹性要大于经济作物,但不同化肥品种对不同作物面积变化的弹性有一定差异。未来粮食作物面积会保持稳定,而高耗肥的经济作物面积会继续增长,因此全国化肥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尤其是施用水平较低的钾肥需求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19.
鸭稻共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鸭稻共作起源于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鸭,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技术,许多研究表明该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为了进一步探讨鸭稻共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于2005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进行了田间试验,共设计鸭稻区、浑水区、清水区和常规区4个处理,采用平板培养法和BIOLOG技术研究了其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鸭稻共作能够增加水稻生长中后期稻田土壤可培养的微生物总数以及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与常规区相比,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在抽穗期、成熟期的差异显著,真菌数量在乳熟期、成熟期的差异显著。BIOLOG分析显示,与清水区相比,稻田放鸭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能力和整体代谢活性,显著增加水稻抽穗期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说明鸭稻共作系统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的提高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对土壤、水资源大气等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诱因之一。通过在广西天等县利用治酸型土壤调理剂对水稻施用的对比试验,水稻的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表现良好,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