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学发展是指教师在主观努力和外部支持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实教学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形成独特教学风格、实现自我价值和学生成长的过程.教学发展是高校教师生命价值的本真体现,是高校学术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路径有:教师自身应形成止于至善的人格,养成反思教学的习惯,形成合作互助的教学团队;高校要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完善教学评价标准,改革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2.
丁正亚 《职教通讯》2023,(12):67-72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开展“双师型”教师评价,有利于激发“双师型”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助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高职“双师型”教师评价还面临评价导向功利化、评价标准科学性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为此,需要转变评价理念,优化评价方法,完善评价内容,健全评价标准,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是进行生命教育现状描述和价值判断、指引生命教育发展方向、提升生命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应坚持"评判与导向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等四个原则,从评价理念、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措施等这六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高职院校教师评价改革的重要遵循,教师评价改革需要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求、教师评价改革需要促进人的劳动能力提升、教师评价改革需要推动人的社会关系进步。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教师评价改革重要且必要的价值取向,良法善治的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必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着力构建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上,将学校事业发展与个人全面发展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将分类定量评价与分层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理念上,将人文关怀精神与多元专业思维相结合;在评价单元上,将个体业绩评价与团队业绩评价相结合;在结果运用上,将落实奖励惩罚与加强沟通反馈相结合,推动教师评价从“指挥棒”向“推进器”转换,助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教师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为核心的“准聘—长聘”人事制度不断发展并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通过准聘期考核得到长聘教职的晋升评价是教师评价制度的重要一环。文章选取耶鲁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案例,尝试探究美国研究型大学准聘制教师晋升评价机制。研究发现,美国研究型大学准聘制教师晋升评价坚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采用分层分类、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实行自下而上、职责明确的评价程序,并建立了充分的反馈与申诉机制。深化我国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应树立共同治理理念、推动利益相关主体参与评价,关注学科差异、兼顾“质”“量”标准,规范评价程序、发挥基层组织评价自主权,健全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廖思伦 《家教世界》2013,(8):274-275
教师评价是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能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由评价主体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科学、客观的教师评价,对学校的管理、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当前的教师评价实践中却存在着重奖惩轻发展、评价标准不公正和官本位意识等问题,以致缺少了对教师的伦理关怀。完善教师评价制度,需要进一步增强制度的的伦理意蕴,科学认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科学设计与利用评价机制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盐城市第一小学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本着“让每一个学生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的育人思想,确立了“引领儿童价值成长,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德育内核,从“成就生命”的视角追寻学校德育的智慧价值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8.
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化,是教育从“工具价值”转向“生命本体”的重要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倡导将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这意味着语文教学需要融入“生命”意识,合理设计课程,落实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写作教学”与“生命教育”联系密切,通过语文“写作教学”来渗透“生命价值”,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应该怎么上--一种新课程价值取向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对教师素质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若用新课程价值取向审视现实的教育学教学,则会发现其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评价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育学教学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转知成识,变“知识教育”为“智慧教育”;重构教材内容,增强实践品质;转变教学方式,变“知识课堂”为“生命课堂”;转变评价方式,变“甄别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10.
我校经过一个学期的课改实践,在对学生评价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一、更新评价理念,确立评价目标 新的课程评价标准突出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可见新的评价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导向与激励。因此,我们把“促进学生发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专业发展其实质是教师生命的发展。高师教育类课程应关注师范生的生命成长,以"经验人本"作为课程的价值取向,增加教师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以生命体验作为课程实施的策略,讲求发展性课程评价,促进师范生生命的完满。  相似文献   

12.
大量课堂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背离。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需要教学范式的转换:由教师的华丽表演到学生的朴实发展。具体包括,教学价值诉求由任务取向、应对考试转向学生的差异发展、可持续发展;教学行为由教师独角戏、越俎代庖到给予学生时间、空间去动脑思维和动手实践;教学评价视角由教师的功绩位移到学生习惯、知识、思维、德行等方面的真实发展。基于此,探讨促进“学生朴实发展”教学系统的运行机制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不断进步,教师实践知识的重要性不断显现,成为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基本取向;实践知识具有学科知识深化、交际知识丰富、生活知识增扩和良好习惯养成等功能;需要构建包括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以及社区服务在内的实践课程体系,建构与完善职前教师实践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哲学素养是教师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哲学素养对教师自身生命质量、个体发展、精神世界的构建及其专业智能、专业伦理、专业信念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正确地认识哲学、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和高度的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主观条件,良好的社会和工作环境及教师教育是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客观条件。教师哲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中坚持不懈地修为涵养。  相似文献   

15.
对现行教师评价三个基本问题的批判:后现代主义视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教师评价研究的后现代取向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的教师评价常常演化成机械的、毫无意义的活动,许多教师以一种害怕、怀疑和敌意的目光看待教师评价。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评价的现代主义取向所导致的评价主客体的分离、评价的工具人假设以及量化的评价方法。借用后现代主义思想,在教师评价中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并树立人性化的评价观。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评价在促进教师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工具性”,还要超越这种狭隘的“工具性”眼光的局限,认识到评价不仅应该而且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促进教师个性的张扬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要在教师评价中注重质性评价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实践智慧根植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基于善的教育价值追求。其建构离不开教师的道德品性、自觉的实践理性和不竭的学习顿悟。在此基础上,教育实践智慧的价值在于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改变教师的生存方式和实践行为,使得教育生活更能呈现智慧的光泽。  相似文献   

17.
教师节文化是一种节庆文化、尊师文化和师德文化。教师节文化对师德建设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而又巨大的影响力,它以文化手段传递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沟通教师的思想情感、规范教师的行为,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自觉认同教师节文化中以尊师重教和崇尚师德为核心的价值观,体味到人民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和社会历史责任感。教师节文化对师德建设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打造教师节文化,必须突出教师节主题、深挖教师节内涵、创新教师节活动,把教师节文化建设渗透在日常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更好地促进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以往的教师德性研究往往是从伦理角度探求至善德性,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道德要求。“基于和谐价值追求的教师德性生活行动研究”试图超越单纯的、传统的道德范畴,从智慧创造的角度,寻找教师德性的张力,强调教师德性应关注教师的现实境遇及工作实践,引导教师在实践反思过程中涌动创造性的德性品质,用促进学生成长的智慧来展示教师对学生的爱。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关乎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应摆脱“工具化”的倾向,遵循“教学育人”“以评促教”的原则推进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建设,确立“发展性”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取向、“实践性”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支持系统和完善教师教学能力考评机制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0.
实践取向是教师教育课程应有的核心理念。实践取向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必须关注教师的专业实践和教育现实问题,必须支持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必须支持对实践的反思和教育知识的建构。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是教师专业的实践性本质的要求,是教师知识研究的新进展的要求,更是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遭遇困境之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