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学作品语言的文学性决定了文学翻译必然遵循的文艺美学方向。在文学作品的翻译活动中,陌生化和前景化要求译者始终坚持诗学的翻译观和价值取向,从而传达译文被感知而非被了解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张慧茹 《海外英语》2011,(5):185-186,191
译文文字本身或是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不能完全决定译作的"再生",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必须使译文顺应时代要求,符合主流的诗学要求。并且在主流诗学与译者个人诗学中做出协调。该文通过对张若谷上世纪三十年代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译本和孙法理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诗学方面探讨诗学的操纵对译者策略的选择,文本表达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隐喻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不少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能使译文通俗易懂,尽量使译文回归本土文化,而这恰恰使译文失去了源语的文学性.陌生化再现能使译文保留源语作品的文学性,并且能让人耳目一新,更增添读者对源语作品的好奇心,同时丰富了目的语的文法.本文试图用一些例证说明陌生化在隐喻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性极高的诗歌体裁中的风格的翻译入手,以莎士比亚Sonnet 18汉译为例,对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风格传译进行研究。通过对三个汉译本语言风格的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处理原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的关系,以及风格对译者、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连贯是文学语篇必不可少的特征,准确识别和重构连贯是文学翻译保留原作诗学价值和研究意义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译林版《简·爱》中的语篇连贯为切入点,分析译者在译文中是否能识别、重构文内有标记连贯,从而指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识别并尽可能重构原作变异连贯模式下所采用的语篇连贯手段,做到“以无标记对无标记,以有标记对有标记”,以此保留原文陌生化手法构成的有标记连贯之诗学、艺术效果,还原经典文学作品在文学性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Clive Scott教授将翻译概念引入诗学研究,以其具有开拓性和实验性的研究成果在英、法文学及文学翻译领域引起相当关注。其翻译思想集中体现在Translating the Perception of Text—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Phenomenology和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he Rediscovery of Reading两部著作中。他将文学阅读视为一种语内翻译行为,认为翻译是译者向自身和其它读者展开自我的过程,译者需要寻求新的语言资源真实地反映其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身体反映。Scott在翻译实践中积极尝试,创造出一套多模态符号用于翻译自己的阅读意识。本次访谈主要围绕Scott译论中引发关注的一些问题展开谈话,比如译文的文学性问题、翻译中的主体间性问题、阅读意识的符号转换问题等,也谈到他新出版的译论著作及其对AI科技时代文学翻译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曾霞 《宜宾学院学报》2011,11(3):107-110
文学典籍(尤其是诗歌)翻译一方面应该以"陌生化"的翻译策略再现原文本独特的诗学特征即文学性,另一方面应准确、忠实地传递原文本的文化哲学思想。因此,译者应精通英语和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在文学领域也应该有很高的造诣。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14,(2):135-138
萨迦格言英译是文学性与宗教性的高度融合。文学性是文学作品区别于语言文字的显著特点,英译也应表达其文学性。译文中译者们通过节奏、陌生化、隐喻体现了英译的文学性。节奏增强了译文的音乐美和节奏感,陌生化通过给人一种新奇感而赋予文学作品文学性,在语言层面体现在语音、语义和词语三个方面。隐喻的使用使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增强了译文的文学特质。《萨迦格言》渗透着作者坚定的佛教思想,闪烁着佛教的智慧之光。译者们在处理佛教文化负载词时使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归化减少了译语的陌生感,异化增强了原语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9.
达姆罗什认为,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椭圆折射、翻译书写与超然阅读的结果。本文追溯了王维诗歌在英美世界的世界文学地位以及椭圆折射与翻译历程。我们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王诗英译文趋于口语化,迎合了美国诗学革新的需求。而后在60—70年代,其诗歌中的道禅意蕴在美国"逆文化运动"中得到放大和挖掘,同时汉学界笺注性翻译也助推了翻译充分性的实现。当下,译者从荒野哲学和深层生态主义的角度,挖掘并阐发了王诗中的荒野宇宙观,体现了中西生态智慧的会通。这一译介历程表明,王诗自身的艺术文化精神与美国诗学和文化需求,共同对王诗的跨文化传播进行折射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创译,这使得其诗歌艺术性和文化意蕴得到不断的阐释、辐射与接受,从而成就了其世界文学性翻译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是译者为迎合译文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而对原文进行的再创作。翻译家葛浩文在翻译时考虑译文的文学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克服中西文化障碍,正确处理忠实与叛逆的关系,巧妙运用"改"和"删"等翻译方法,使得贾平凹乡土气息浓厚的原作《浮躁》在海外扩大了影响和接受的范围,延续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文论术语的翻译其实是一个文化翻译问题。本文认为,在译者前见的构成中,译者所属文化和文化立场会使其在翻译中谨守自己的文化及诗学传统;由于阐释学视角给译者前见以更多文化学上的观照,只有在译者的理解与翻译中,文论术语才会在译者与原文文本的跨文化视域融合中实现再生。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翻译离不开工具书,特别是语言类词典的帮助。对于翻译来讲,词典是有力的助手,能够帮助译者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但是,词典对于翻译的辅助作用也是有其局限性的,译者切不可完全依赖词典。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当清楚词典的有用性与局限性,善用词典而不依赖词典。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在一定的特殊的社会气候中发生的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将受到多个维度和视角的影响。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会受到社会、性别、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译本的产生。《到灯塔去》是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之作。文章通过《到灯塔去》瞿世镜和王家湘两个译本的对比来研究译者性别身份影响下,不同性别的译者对于同一作品的不同翻译策略以及导致这种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译主体性是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对学翻译中的创造性的讨论,80年代以来,中外翻译理论界对学翻译的译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在强调学翻译的译主体性的同时,必须看到译主体性有着明显的限度。  相似文献   

15.
钟营 《海外英语》2012,(6):168-170
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和意译一直是译者采取的主要翻译方式。然而这种翻译方式关注的主要是语言和文化上的翻译和转化,忽略了翻译主体间的审美感应对译文所产生的影响。该篇论文从不同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对译文的影响这个角度,选取《锦瑟》的两篇译文进行对比赏析,讨论译者对原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和翻译,分析译文中原意的缺失,以期有助于译者运用汉诗英译的审美方式,在翻译过程中更充分地发挥主体性,翻译出符合作者翻译目的的译文,在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艺术的过程中,让读者欣赏到原诗歌及其译文的意蕴和美感。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把任一文本都视为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历史、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都可视为文本。从互文性视角看冰心的原作和译作,可以发现作家兼翻译家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作品之间在文化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生活环境等各要素方面相互映射,存在很多共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流行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作为汉英翻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现代汉语流行语的生成源起能为其翻译提供宏观语境,从而确保其语义解析的准确性。现代汉语流行语的主要生成源起有三,其翻译应遵循直译,意译及音译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在语言加工双通道论观照下,研究者通过纵向实证方法探究时政文本视域下三种水平译者之块状语表征心理现实性、认知加工范式、转换策略等差异对多字格块状语英译的影响。 结果发现: 1.就低、中水平学生译者而言,六字格块状语翻译质量最低,其次是三字格块状语;2.四字格块状语的翻译质量相对较高,且组间差异也更大;3.从译者水平由低至高的路径来看,不同字格数块状语英译的加工范式呈现出分析性加工范式至整体性加工范式的连续体发展模式;4. 学生译者策略多以异化和直译/硬译为主,专家译者归化、意译策略凸显且稳定。据此,本文得到两点重要启示:学生译者的双语关联块状语表征亟待完善,翻译加工范式及策略的使用偏好有待调控和改进。  相似文献   

19.
赵子惠 《海外英语》2011,(9):243-244,247
字幕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模式,是与观众成功交际的桥梁。翻译时,也就是进行语言转换时,译者应该遵循关联翻译理论,根据关联原则,正确把握原影视作品的创作意图和相关信息,对目的语观众当下所处的认知环境做出正确的假设或期待,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观众通过银屏的字幕呈现用最小的认知努力,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建立最佳关联,提高交际效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中存在的显化现象,发现两译本在进行语用显化时对隐含文化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研究发现两译文之所以在处理隐含文化信息时表现出差异性,主要是因为译者受到了各自翻译目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使他们在语用显化方面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