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9 毫秒
1.
某大报一位副总编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一天他接到一位通讯员的来稿,在署名部位写着本报记者,但后边却空着三个格子,再写上本报通讯员×××。他解释说,这反映了我们一些编采人员作风不正。通讯员害怕他写的稿子发表不了,只好这样做,意思是谁处理我的稿子就把名字写在前边,算是“合写”。说完他叹了口气……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园地     
1984年我在江汉油田时,有位通讯员写一篇表扬稿,我认真帮他作了文字上的修改.稿子见报才发现,他未经我同意把我的名字也署上了。稿中把表扬的主人公类鹏翔错成“雷朋祥”,领导首先批评了我,我无言以对. 去年8月,河南油田技校一学生在游泳池舍身救人,我们炼油厂有位通讯员写稿表扬他我是专职新闻干事,帮他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并交代他再去找当事人核实,谁知他未去核实,还把我的名字署在前边.稿子在《中国石油报》头版发表,由于失实,立即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河南油田工会批评报社,报社派调查组来调查.我成了第一作者,又是专职干事,首先受到批评,几乎影响了单位的声誉. 署名是要对稿中事实负责任的.从此,我汲取教训,凡是我未参与采访的稿子,无法对事实负  相似文献   

3.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4.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5.
记得前些时有人在《青年记者》上撰文说,他的稿子在中央或省级新闻单位都能发出来,在本地小报却发不出来,作者批评地方报纸编辑漏发了好新闻。还有的通讯员说,你们这张小报我怎么就打不进去?对于通讯员的质疑和批评我想谈点个人的看法。为什么通讯员的来稿本地小报(其实报纸本无大小,这里只是按约定成俗的说法)不用偏偏在大报登了出来呢?一般说来,一个通讯员起初总是在本地小报上写得多些,以后越写胃口越大,越写越“牛气”,直至写到京报、沪报乃至写出国界。同一篇稿件本地小报未用,反而在较为知名的大报大刊上露面,我以为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6.
我常听到一些通讯员说,写稿子,实打实地写就行,不像作家写小说那样去描绘广阔的生活面,需要丰富的知识。其实,通讯员知识面是否宽阔,对所写稿子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什么说通讯员只有掌握多种知识,才能胜任新闻报道工作呢?这是因为:其一,通讯员采访往往要和各个方面的人打交道。只有知识广博,上那“山”会唱那“山”歌,才能同各种采访对象“谈得来”。其二,通讯员写稿不只是专写某一个  相似文献   

7.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的编辑工作和与通讯员的交往中,我发现一个问题:现在的基层通讯员普遍存在“精品意识”差的问题。至少有两点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是相当一部分通讯员的稿子写出来不愿修改,嫌麻烦,有的甚至说“稿子寄给编辑部,反正编辑要改”;二是有的通讯员写了一二十年,居然拿不出一二件像样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近来,有个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朋友问我:“为什么我写的稿子难得采用,你写的稿采用的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说:“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是把稿子拿来看一看再说。”稿子拿来后,我粗略看了一下,立意还可以,角度也比较新,就是语言不够精练,内容有些重复。我对他说:“你这篇稿子是为电台写的,电台早新闻节目只  相似文献   

10.
近闻有一位初学写稿者的稿子见报后,因情节与事实不符,别人批评他,想不到他竟振振有词地说:“我写的稿子虽然有出入,可还是知情者少,受教育者多呀!”这位初学写稿者的话,令人深思。联想到报纸上的失实稿件老是难以绝迹,不能不说与写稿者存在的这种思想认识有关. 真实是新闻的生  相似文献   

11.
报载:南京政治学院63名新闻系学员,入学前都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有56人两年来往报社送稿138次,承认写过有“水分”的报道达24%;对失实的主要原因有48人认为上级或单位定的指标太高,有12人认为是“搞篇数竞争”,也有人承认是“个人见报得彩”,即获得物质奖励,提拔晋升。地方从事报道的也有类似情况。见报被看作是“业绩”,又加之有利于评定职称和晋升,于是,送稿到报社,恳求编辑高抬贵手者大有人在。一位通讯员同我谈起他与北京6家新闻单位“挂钩”的经验。他说事前与报刊版面责任编辑联系,以讨教某方面稿子为突破口。时机一旦成熟,带上稿子前往,大体都可用。他  相似文献   

12.
先从一篇稿子谈起。今年春节前,我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位通讯员写的一篇消息,说的是某乡镇春节前买了1万册科技书给种大棚菜的农民送科技“年礼”。我粗略地算了一下,1万册书少说也得5万多元,据我了解,这个乡镇并不富裕,如果能拿出5万元给农民买科技书,确实不简单。恰巧我也想在春节前写一篇各级干部给农民送“礼”的稿子,觉得这件事可以成为自己这篇稿子的采访线索,便打电话联系采访,一连问了这个乡镇的3名干部,均告知不知此事。  相似文献   

13.
“向报道员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色”、“向报道员汇报线索急”、“解决报道员的实际问题急”——这是某师报道人员给政治部副主任王志强重视抓好报道工作总结的_:大特与,故称他为“三急”副主*。自他上任以来,经他审阅的上h篇稿件,无一篇掺有水分。大、<那说,这应归于“三急”副主任的“慢三步”。慢一步———形成事实再写稿有些报道员在写迎接节日之类的应景稿时,往往节日还差十多天,活动计划安排刚刚列出,稿子就写了出突。报道员说,安排好的活补.巴协部要搞,提前把稿子写好,邮j收辑部,这算不上失实。若是Hg邓天搞完活动…  相似文献   

14.
去年10月,山东省枣庄市某区有位通讯员,在和别人一起上厕所时,听说本地某毛纺厂的一位厂长被免职,让他到某村去参加村级整党。这位通讯员没有去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就写了《某某某能官能民,能上能下》的新闻表扬稿,寄给了枣庄市广播电台。但稿子一播出,却招来了麻烦。这位厂长不但不“领情”,反而上门质问写稿者:“是谁免了我的  相似文献   

15.
生活在基层的通讯员,每天都和群众接触,对基层的情况比较熟悉,还要不要深入采访?从我担任报纸通讯员近20年的实践来看,我的回答是:要! 熟悉基层情况,固然是通讯员写稿的一个有利条件。但如果满足于“人头熟悉,情况了解”便“信手写来”,那就很可能“笔下生花”,造成新闻失实。有一次,我采访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出租汽车公司驾驶员王诚辉热心为乘客服务的事迹,了解到许多感人的材料。我连夜写出初稿,第二天就送给王诚辉看。其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王诚辉喘着粗气,额上沁出的汗珠流淌到嘴角,咸咸的,使他认识到:当一名好司机真不容易。他一步一步地背着病人向小车  相似文献   

16.
我每写完一篇稿子,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稿子中的问题。有时经别人一指点,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的稿子中有不少漏洞。一次,自己写了一篇自我认为不错的稿子,给一位颇懂文章之道的同志看,我原以为他能称赞一番。不料他看后却指出后一层意思游离了主题,否定了文章的三分之一。我又一琢磨,的确如此,便对那层意思的观点和材料都作了修改,使主题更加明确。稿子邮走后,很快就被采用了。还有一件事,我也很有感触。我的妻子对为文之道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行。我写的稿子她从来不看。有一次,她不知怎么来了雅兴,看起了我刚写完的一篇新闻稿,看后竟挑出了三个毛病,而且言之有理,大出我之所料。有人说,下棋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写稿子又何尝不如此呢?  相似文献   

17.
闲暇时,不少业余通讯员在一起海侃,普遍的感觉是,费了好大劲写出的新闻稿,很难推销出去。有人便感慨道:“唉,现在的稿真难上呀!”稿子果真难上吗?我觉得,稿子难上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只要你的稿子质量上乘,就会由“难上”变“易上”。“三分靠采写,七分凭关系”的想法是行不通的。正如俗话所说的:“漂亮姑娘”谁不爱,稿子好那位编辑会将它拒之门外呢?根据我多年从事业余新闻采写的实践,如何提高稿件质量呢?一、动笔写稿时,不要只求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刚开始写作新闻时,我不加选择和思考,点灯熬油一气写出几篇稿子,…  相似文献   

18.
谢顾问:我是一个基层单位的报道员。每当我写了稿子请大机关的新闻干事或报社编辑审阅时,他们总是说:“你刚学写作,又是小单位的报道员,以后要多写小稿子,少写大稿子。”我实在不明白,难道在“小单位”就注定不能写“大稿子”吗?145医院小桃小姚同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小单位”和“大稿子”是指什么而言。你是“团级单位的报道员”,那你说的“小单位”指的就是基层单位,而不是大机关。这恐怕不会猜错的。但这个“大稿子”,理解可就不同了。其一,“大稿子”可以理解成事关大局,有大机关、高级领导人活动的稿子;其二…  相似文献   

19.
我刚当通讯员的时候信心挺足,干劲挺大,有闻必录,有感即写,有时候一天往邮筒里投三、四篇稿子。我总以为,写,就会有希望;多,就能够打动编辑。实践证明。我这想法是错的。上稿,要靠稿件的质量,企图以“多”“制胜”,其实是做了“无用功”。  相似文献   

20.
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常听到一些通讯员叹息“无米”下炊,也有些人抱怨说:“稿子辛辛苦苦写出来了,采用的却很少,老是被挤掉 甚至有的不从稿件本身分析原因,而是千方百计和编辑拉关系,套近乎.作为编辑,我总是想说:“请写别人挤不掉的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