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卞之琳是在格律新诗的创作和理论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的诗人。本文试图从卞之琳历年关于新诗格律的论述中总结出其新诗格律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把它放在新诗格律理论探索的历史上给予评价。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既继承了闻一多、孙大雨新诗格律方案中以音尺(闻一多称“音尺”,卞之琳称“顿”,孙大雨称“音组”)为新诗节奏单元的核心意见,同时又扬弃了闻一多格律方案中的机械论因素和孙大雨的本质主义倾向,使这一方案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声韵和节奏的内在规律。卞之琳先生对新诗格律理论的突出贡献还在于区分了汉语诗歌的哼唱型节奏和说话型节奏,并首次阐明了这一区分的语言学依据。卞之琳认为,我国古典诗歌的节奏主要是哼唱型的,新诗则主要是说话型的。这一看法实际上从理论上分别了新诗和古典诗歌两种不同的节奏模式,同时肯定了说话型节奏作为自由诗和格律新诗共同的音乐(节奏)性质,为形成统一的新诗音乐性理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鉴于部分格律体新诗作品节奏美并不强的现实,本文追溯了西方音顿体系节奏和音步体系节奏的本源,发现汉语诗歌是典型的音顿体系节奏而不是音步体系节奏,而我国新诗格律的"顿数整齐论"和"音步对称论"是受西方音步理论影响而形成的,因而导致了部分作品节奏美不强;汉语诗歌必须回归音顿体系的正轨,才能完备地实现汉语诗歌节奏美。汉语音顿体系诗歌在创作中形成了具体形式法度,可供创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3.
音韵学对诗歌的研究从未间断且历久弥新,对诗歌讲求从平仄、韵脚、节奏等多方面发现音韵格律,有力推动了诗歌的创作和鉴赏工作。新月派诗歌作为近代诗歌流派的代表,创作追求“音乐美”,形成了独特的格律特点。  相似文献   

4.
现代格律诗.也可以叫格律新诗、新格律诗或白话格律诗。现代格律诗派主要人物闻一多认为新诗的格律应做到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并指出新诗的格律就是节奏。主要是韵和顿(音尺),这些理论使新诗的创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1959年《文学评论》组织的关于新诗格律问题的讨论,主要就继承中国古典诗歌格律,节奏与平仄、押韵之间的关系,“自由格律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而讨论中对“节奏”与“格律”概念以及对格律诗、自由诗的认识,则启发我们重思当代新诗创作中的韵律问题。如果从新的理论体系出发,对节奏、韵律和格律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这次讨论中的理论成果和局限。同时,这种重探和对话,也有助于我们形成对新诗韵律不一样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出自新格律诗派主将闻一多的《诗的格律》,它是新格律诗派追求诗美和创造诗歌新格律的理论主张。《诗的格律》中强调:“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之美”准则的倡导,得到徐志摩、朱湘、陈梦家等诗人的积极响应,他们努力实践,各自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完美的诗歌,纠正了当时诗歌创作语言赤裸到近乎白话,形式自由到近乎散文的不良现象,对新诗发展作…  相似文献   

7.
在诗歌的格律和音韵的运用上,埃米莉诗歌艺术有继承传统的一面,也有其独到之处。她的诗歌多是其感情即时迸发和智慧瞬间闪烁的体现,因而内容凝练,篇幅短小,格律简洁有力,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的跳跃性。在音韵方面,埃米莉主要采用尾韵的方法,以此加强语音的重复对比,谐振共鸣,产生萦回之美,增强音乐性。  相似文献   

8.
徐志摩是新月派重要诗人,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和闻一多一起提倡新诗的格律,为我国新诗的健康成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徐志摩一生追求单纯的信仰:爱、美、自由。因此,爱、美、自由也成了他诗歌中反复咏唱的主题,这是他诗歌内容和其他诗人的区别之所在。通过结合徐志摩的具体诗歌,探讨爱、美、自由主题意象在他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徐志摩的诗歌在诗形上追求格律,融整齐和自由于一体,在诗情上用理性节制情感,融含蓄和奔放于一体。这种中和之美符合读者的审美期待,不但受到倡导新诗者的称赞,也获得了反对新诗者的认可,从而树立了新诗的典范,使新诗开始走向规范化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0.
俄语诗歌对新诗革命和百年间新诗的体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不仅影响到新诗的职能,也影响了新诗的形态,特别是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俄语诗歌使新诗更重视诗的济世功能,使新诗与古诗相比更具有现实性、严肃性,更政治化。俄语诗歌对诗的音乐性和排列美的重视,也使新诗将诗的音乐美与排列美作为诗体建设的主要内容。前苏联的诗歌观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诗,助长了新格律诗的流行。中国新诗人对俄语诗歌的形态有些“误读”,加剧了新诗诗体的自由化与格律化的对抗。  相似文献   

11.
新月诗派的格律化主张表现为对诗歌“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自觉探求,这是对于前期白话诗运动矫枉过正的反正,对于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的诗歌音乐观是在中国新诗第一个十年的理论成果上进行深化的。他批判地吸收了自由诗派、格律诗派及象征诗派在诗歌音乐性上的理论成果,博取众长,形成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充分的生理与心理学阐释、涵盖抽象情绪的动态体系是他理论的创新之处,但也有概念的混用和滞留于格律的历史局限。文章讨论朱光潜的诗歌音乐观在当代语境下的意义,既是对当今诗坛创作的反动,也为新诗音乐性的理论建设提供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诗歌历来讲求音乐性。新诗的开创期,为避免自由诗的泛滥,重新确立了格律诗的音乐性。诗歌的音乐美包含节奏、旋律和韵式三个要素,而以节奏为中心,节奏又分为内外两种。因此,诗歌的音乐性包括内在的音乐性和外在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14.
新诗究竟要在什么“基础”上发展?这里所说的“基础”,自然不是指思想内容,而是指艺术。这里所说的“艺术”,主要也不是指诗行的节奏与章法。把建设新诗艺术基础的关键放在诗行的节奏形式上,正是五十年代末关于新诗发展方向的全国性讨论的偏颇之处。建立某种或多种稳定的艺术形式是诗歌艺术发展成熟的结果,而不是前提。正如艾青所说,是诗产生格律,而不是格律产生诗。新诗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自己的艺术基础,使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5.
围绕新诗格律的问题,卞之琳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其重点是将“顿”视为诗律的核心。并从节奏角度划分诗歌的形式。卞之琳的诗歌理论显示了白话新诗在理论层面上对语言规律的探索和语言内在音乐性的寻求的成绩。但从诗歌效果史和诗歌写作实践上看,其理论又有着局限。  相似文献   

16.
西方诗歌与汉语诗歌成熟的格律诗体,普遍存在半逗律"行间音顿节奏"与轻重律或长短律"行内音步节奏"相套叠的节奏形式.汉语诗歌的节奏也是半逗律行间节奏与行内一拍子轻重节奏相套叠的形式.利用对称五范式改进林庚的半逗律诗体,并引进平仄,是探索新诗格律化运动的坦途.  相似文献   

17.
正【主持人语】作为诗歌形式要素的韵律节奏,在新诗发生期就开始了自己的建构之路。近百年来,数代诗人、学者探索新诗的韵律节奏,积累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创作成果。但是,我们又清楚地看到,新诗格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需要在继续探索中寻求答案。本栏目论文大多是谈论这些基本问题的最新  相似文献   

18.
王独清作于域外的新诗,或因含叙事的成分而表现出情节和节奏的融合,或因诗体造型的有规律排列而促成韵律的形成,几乎每首都以韵脚的复沓及声调的抑扬顿挫而具有音乐美感。诗歌音乐美是王独清创作刻意追求的目标,它不仅表现在探索新诗字句、体式方面,还表现在矫正新诗某些偏颇的努力上,其结果却出现颓废的迹象;这一定程度与他在欧洲浪游的经历有关,就是说,他能从都市生活的底层体验中提炼诗歌的语言并制造出和谐的韵律。  相似文献   

19.
格律论是现代派形式论的理论归宿。现代派引入研究了法国象征派和英美现代派的格律主张,对中国近体诗格律引入并进行研究,对形式感、形式美有独特的理解和把握。现代派提出了自己的新诗格律理论:叶公超的格律美在均衡本质论,新诗格律要具备节奏、音顿、韵律、对偶等具体内涵。在格律论上,何其芳、卞之琳、孙大雨的影响持续最久,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20.
<正>"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新月派的新诗创作主张,由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三美"的艺术主张,主要强调诗在内容和格式上都要拥有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丽,鲜明,有色彩感";"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