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意义]非遗数字化如火如荼的开展,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数字人文环境下非遗“智慧化”概念的提出,有利于非遗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方法/过程]基于数字人文技术构建非遗知识库,结合Omeka S和IIIF,以土家族非遗为例构建土家族非遗数据库。[结果/结论]非遗知识库有利于非遗的组织管理、共建共享、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利用和提升非遗文化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建立规范"非遗"项目档案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事业,是促进文化持续创新发展的源泉。规范"非遗"档案有利于科学决策,便于创建真实可靠的资源数据库,为"非遗"保护继承研究提供依据,为宣传普及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3.
徐骅 《百科知识》2023,(15):56-58
<正>当前,虽有部分高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非遗”文化重构、“非遗”文创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提升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非遗”文创产品的落地性不足,“非遗”文创设计产教融合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性不够。笔者结合温州“非遗”木活字、南山索面技艺的成功案例,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非遗”文创设计产教融合模式的最新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4.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依据文化和旅游部汇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对国内“二十四节气+”非遗进行IP价值解构,有助于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发挥学科专业群优势,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共创共建“二十四节气+”非遗学科共同体。通过打造四位一体“二十四节气+”非遗的研究体系、产品体系、运营体系和传播体系,带动全国各地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联动发展。可活态传承中华农耕文明,促进城乡协同发展,提振传统文化节日的精神内涵,集中展现国家文化和地方文化IP形象,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效应和从众效应。  相似文献   

5.
张俊平 《科教文汇》2008,(2):10-10,24
本文首先围绕高校兼职档案员的档案意识、文化专业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分析兼职档案管理队伍现状,然后从“五抓”入手,为加强高校兼职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6.
科技档案的管理是科学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林业科研实行信息化的管理不仅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林业科学研究的动态、发展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还能够为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的林业科研项目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项目完成对林科院所科技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以行业标准形式发布“科技档案数字化及数字科技档案数据管理的标准与规范”;建立起科技档案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7.
袁永军 《科技广场》2013,(1):134-136
档案本质属性,是界定什么是档案以及档案认定的根本问题,目前学界尚未形成定论.本文从哲学角度,通过本质的结构的多层次性,在档案定性为“信息”的基础上,从纯信息角度探讨档案本质第一性的问题,并在对档案信息多重因属性分析基础上推出——价值性,特别是价值多层次体系中“文化价值”是界定档案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视频是知识传播的载体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 遗视频知识基因和组织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构建非遗视频知识网络,能有效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方法/ 过程】文章首先对非遗视频知识元概念做出界定,并通过来源渠道和利用价值分析,指出了非遗视频知识元的提取 原则;然后,以资源描述框架、著录标准和资源链接为侧重点,提出了对非遗视频知识元进行系统、规范的元数据描 述方法;最后,以外部逻辑关联和内部语义关联为路径,构建了非遗视频知识元组织模型。【结果/结论】经实践,该 组织模型有助于非遗视频资源的知识组织和可视化呈现,能解决非遗视频资源个性化推送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城建档案是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其案卷质量受社会城建档案意识薄弱、法律法规过于宏观;城建档案馆职责不明;人员素质,城建档案业务“规范”和“标准”不统一,以及法律和行政手段执行不力等若干因素的影响,本文研究探讨其制约因素,能较好地搞好城建档案工作,使城建档案更好地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城市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10.
医院文书档案,是为医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科学的信息支持的重要工具,按照档案管理工作规范,管理和利用好医院文书档案是为医院管理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提供档案信息和医院决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陈哲 《现代情报》2013,33(1):129-131
文章在阐述构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管理平台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资源的归档范围和内容,探讨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思路及实施方案,并提出了平台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徐飞 《情报科学》2021,39(12):179-186
【目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行挖掘与共享利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振兴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过程】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中2003-201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从 研究现状、研究力量、研究热点以及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研究趋势。【结 果/结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研究成果的数量增长势头明显,研究主题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文 化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创新/局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表明 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频次较少,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关联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对非遗资源的分类,必须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但这种分类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充分揭示非遗资源的特性和非遗资源之间的文化关联性,以建设承德地区非遗数据库为例,引入大众标注标引资源的方式来补充专家分类的不足:用户协作建设基础标签库,使用基础标签作为推荐标签,使用时间、空间、文化场所标签作为文化空间标签,由推荐标签等形成的高频标签作为专家分类的二级类目的备选,构建基于用户协作的非遗数字资源混合分类模式。  相似文献   

14.
祝元梅 《科教文汇》2014,(28):34-35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适当地融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益探索,是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体现,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保护传承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握度处理好几对关系方面探讨如何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地运用到课程教学中。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分析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及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包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库、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博物馆、采用数字叙事记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计算机动画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旨在为推进公共图书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网上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深入了解福建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推进策略。[结果/结论]提出明确社会定位,发挥自身优势;结合馆情,合理分工;克服非遗局限性,创新工作方式;优化制度与政策;联通读者,"活化"非遗等推进公共图书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董坤 《现代情报》2015,35(2):12-17
针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组织方法的不足,提出一个基于关联数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语义化组织框架。通过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描述模型,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元及其关联关系的语义化描述,在其基础上,基于关联数据所采用的RDF模型与链接机制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元以及知识元之间关联关系的语义化整合与组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为省级政府部门的非遗政策制定、完善和实践提供一定参考,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方法/过程】利用内容分析与量化分析方法,基于“工具-主体-目标”三维分析框架,对遴选出的31省276份非遗保护政策文本予以编码,开展政策颁布时间演进脉络、颁布部门的统计,以及编码结果的单一和多维交叉分析。【结果/结论】省级非遗保护政策经历了“萌芽-成长-活跃”的发展周期,颁布主体部门协作程度较高,同时存在基本政策工具总体分布失衡,个别工具使用过溢,“政府用力过猛,多方无力参与”的非遗保护多元主体分布格局尚未改变等问题,并相对应提出了优化建议。【创新/局限】以政策工具为视角,针对省级非遗保护政策展开系统性研究;人工编码带有部分主观性,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结果误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非遗热”的兴起,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重新进入大众的视线。研究组深入研究南京市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的常见方法,调查到其存在的瓶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互联网视域下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传承路径存在不足的表征,提出在互联网视域下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九大传承路径,并将其成果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