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性矿产资源是保障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势必造成对石油的需求大大增加。而目前,由于国内石油资源储备和开发不足造成了对国外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不断加大,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风险增加,环境国际化带来的压力等众多因素,都要求我国应当加速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体系,以期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石油安全问题。本文着重对于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石油市场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莹  黄运成  罗婷 《资源科学》2007,29(1):190-195
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中国作为第二大消费国深受影响。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基本面背后活跃着各类金融资本,基金、银行、跨国石油公司等作用强大,推动石油衍生品远高于现货规模的巨额成交量,并使衍生品的定价和避险功能在国际石油市场得到广泛运用。并且石油与外汇、基金的紧密关系也表明石油市场的金融化特性必须得到正视。同时,国内石油价格市场化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定价机制出现利润转移矛盾,深受价格波动之苦的石油相关产业也迫切需要价格避险的市场和工具,石油企业“海外寻油”也需要金融支持。因此借鉴国际市场发展,构建我国石油市场的金融支持体系顺应趋势和需求。核心是建设国内多层次的石油市场,创新各类石油衍生品交易品种,提供市场交易平台。石油基金、石油外汇和石油银行的运作是石油市场发展的动力,并通过石油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程序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3.
高油价时代的国际石油地缘政治与中国石油贸易格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运成  陈志斌 《资源科学》2007,29(1):172-177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油价也一路攀高。高油价的背后,反映的是国际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以及世界石油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当前国际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是美国主导、供给方(OPEC、俄罗斯为代表的Non-OPEC、非洲)三分天下的局面。其特点是:除政治、军事手段外,各国还通过争夺石油定价权、进口多元化、石油民族主义、建立战略储备、石油期货等方式来保证石油安全。目前中国每年进口石油的数量与金额不断增加,屡创新高。2005年原油进口达到1.27×108t,对外依存度达到45%,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并且进口数量与对外依存度在未来还将进一步增加,到2030年有可能达到60%。如何保障石油安全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问题。通过对历年来进口石油的数据统计分析,作者认为要保证中国的石油战略安全,应着重处理好3方面的地缘政治关系:与俄罗斯和中亚的关系;与美国的关系;与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并从国家战略层面这一角度提出化解石油安全的具体措施。包括:①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政治优势;②构建多元化的石油供应战略格局;③建立石油战略储备;④利用石油期货等金融工具规避价格风险。  相似文献   

4.
中国石油安全困境与中国海外石油战略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燕  胡欣  高婧 《中国科技信息》2007,26(1):19-21,23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石油资源的有限性、地区分布和消费的不均匀性使得石油消费大国在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展开激烈的地缘竞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日益增加。目前中国的石油安全面临着困境,石油对外依赖性日益增强,石油进口来源和线路过于单一,石油价格剧烈波动,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石油消费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中国的石油安全。中国石油形势的现状要求中国必须关注世界石油地缘政治,制订相应的石油安全战略,以确保石油安全。  相似文献   

5.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石油进口运输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岩  王礼茂 《资源科学》2008,30(12):1784-1790
稳定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石油进口中存在的过分依赖海路、航线单一等问题是能源运输安全的薄弱环节,是威胁国内能源稳定供应的潜在隐患。本文根据1993年以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进口来源数据,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进口石油线路周边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石油地缘政治态势,并对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和中亚等重点区域运输线路的地缘政治格局及其对中国石油运输安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石油进口运输安全方面的确存在过度依赖海运和马六甲海峡航道的风险,但目前情势是可控的;作为新兴的石油消费市场,中国对既有的国际石油产销格局的影响并不必然构成冲击,可以通过协调国家关系,以良好的参与者姿态逐渐融入国际石油市场;中国未来较为理想的石油运输格局是形成东部沿海、西北、东北和西南四个能源进口方向,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海陆并重”、风险分散的进口运输格局。  相似文献   

6.
石油衍生产品及其价格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辉  刘永  钟念 《资源科学》2007,29(6):182-187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重要的战略物质。20世纪70年代末,石油价格的自由波动使风险管理成为石油企业的核心。衍生产品因其独特的优势非常适合石油价格风险的管理而被引入石油市场,使世界石油市场交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世界石油衍生品市场,包括: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石油衍生产品市场围绕着两个互补的轴线发展:大公司石油价格风险的套期保值和石油行业的金融性操作。石油远期、期货、期权、互换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特有的石油衍生产品:油价顶、裂解基差交易、裂解基差期权、跨期价差期权、体积产量支付合同等,为适应石油行业的需要而产生。石油市场的国际化以及石油市场形式的多样性,使得石油衍生品的价格风险管理具有其它实物资产价格风险管理难以比拟的优势,实际情况表明石油行业成功地运用衍生品管理了价格风险。  相似文献   

7.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安全是指外部石油资源供应安全问题。中国石油产量增幅不足,消费量剧增使得石油供求缺口日益增大,出现了石油安全问题。中国石油自给能力不足,进口单一,石油战略储备尚未成熟等因素使得中国石油安全存在很大隐患。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是保证国内石油供应,应加强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同时使石油进口多元化,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8.
石油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对中国来说,现阶段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是不可遏制的趋势,未来中国石油供应问题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诸多挑战。为此。制定全面的、面向长远的石油能源发展战略迫在眉睫。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大量的精确数据,分析了中国石油能源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各种挑战,提出并剖析了相应的石油能源未来发展战略,对保障石油的稳定供给,从而进一步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石油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石油安全的现状和石油储备体系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石油安全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邓琳  邓刚 《中国科技纵横》2010,(8):226-226,214
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石油消费量以每年5.77%的速度增加。中国在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逐年递增。一方面,我国国内石油资源储量不足,产量增加有限。另一方面,中国的石油消费和进口势头增长迅猛。在石油资源储量不足和消费量逐年递增的双重影响下,石油安全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防安全。如何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保障我国石油供给安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是关系到我国长治久安的战略性决策。  相似文献   

11.
张照志 《资源科学》2011,33(3):451-459
欧佩克(OPEC)是一个稳定的、政府间石油供应组织,其石油政策的核心是制定符合其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的石油政策。影响欧佩克石油政策的因素很多且非常复杂。本文在对欧佩克成立以来石油政策进行全面回顾的基础上,根据国际石油市场新形势和新情况,结合欧佩克石油中长期发展战略等,提出了影响欧佩克石油政策的7个主要因素:世界石油供需形势,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市场投机炒作,欧佩克成员国派别、政治体制和外交政策,石油进口国及消费国能源政策,非欧佩克对欧佩克的竞争博弈以及替代能源。这些因素并非是单一的和独立的,其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影响和推动欧佩克未来石油政策的走向。未来欧佩克以全球石油供需形势为基础,统筹考虑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市场投机炒作等因素,实施一种使油价逐步接近和达到替代能源的价格水平的比较适中的油价政策。欧佩克未来石油政策更趋理性和合理。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工况下,通过对制冷剂以及冷冻油在多联机组管路中流动的特点分析,总结出影响多联机组回油的因素,并提出保证多联机正常回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石油进口参与国际定价的现状、趋势及策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衍伟  黄运成  杨婕 《资源科学》2007,29(1):184-189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石油、铜、大豆等许多大宗原材料的大买家,也是世界大宗原材料贸易需求的强大拉动者。据统计从2003年五月份起,中国石油消费量己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据巴黎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中国的能源需求总量还将继续增加。但这种地位,丝毫没有为中国赢得石油大宗进口的国际定价话语权,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占世界石油供应总量的2%,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这一现象正威胁着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中国应以争取应有的石油进口国际定价权为根本出发点,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着重从发展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和组建价格联盟入手,实施中国获取石油定价权以及进一步建立自己的国际定价中心的策略安排。  相似文献   

14.
徐斌  祝秀琴 《科技广场》2012,(7):161-163
旧油桶重新投入使用前,必须对油桶进行清洗及干燥。本文通过对清洗原理及待洗油桶内部油垢状况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油桶的清洗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5.
The Grains containing Oil Inclusions (GOI) data in currently gas/condensate-beating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reservoir sandstones of Well Pen 5 (the Mosuowan area of central Junggar Basin, NW China) are generally greater than the empirical threshold line of 5%.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as-condensate section originally containing a palaeo-oil column. In order to assess the origin of the oil trapped in the oil inclu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free oil/gas-condensate, a detailed molecular geochemic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f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ree and inclusion oils. The paleo oil is most likely sourced from the Lower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 which generated hydrocarbons primarily during Late Triassic and the oils were later secondarily altered and dysmigrated along faults likely during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In contrast, the current reservoired oil/gas-condensat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Middle Permian Lower Wuerhe Formation, whose peak generation time last from Late Cretaceous even to the present. This paper showed that integrated oil-bearing fluid inclusion analyses have likely allowed a complex multi-phase charge history to be recognized and resolved with a high degree of confidence.  相似文献   

16.
从青岛石化输油管道爆炸污染的海滩中分离出17株石油降解菌,其中4株Z1、Z2、Z3和Z4降解能力较强,经鉴定分别属于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红平红球菌和茅孢杆菌.研究了菌株的生长特性与其降解石油能力的关系,表明菌株的降解能力与生物量之间呈相关性.数据表明溢油前四天微生物的降解率最高,经过10天的降解,有三株降解率高达76%以上,其中红平红球菌降解率最高达到79.39%.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国围绕油气资源和通道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油气地缘竞争也逐渐呈现出海陆角逐均势发展、供求关系多元化和油气合作区域化的新趋势.文章分析了中国石油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地缘政治风险.提出中国在拓展海外油气供应渠道的过程中,应把握"有限扩张"原则,在全球的能源竞争格局和区域能源竞合大势中"避风就势.联合抗衡".这些策略将有助于中国在世界油气地缘封锁中成功突围和实现油气供应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