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孙慧婕  杨培岭 《精武》2012,(21):32-32,34
针对目前体育课运动技能教学不景气的状况,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本文提出运动技能教学实然与应然两个概念,并且进一步提出应然的两个层次,即理念应然与逻辑应然。通过对运动技能教学实然与应然的分析,揭示了运动技能教学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主要差距,并提出应对这些差距的主要对策。从而为更好、更快的推进运动技能教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采用“理辩”法 ,从体育教学质量、指导思想、学校体育理论三方面 ,探讨学校体育实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旨在抛砖引玉 ,引发体育工作者拉近体育“应然”与“实然”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体育权利从应然层面到实然层面的法治化运作,是体育利益公平、公开等正当性分配的集中体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体育的法治化进程及水平.本文从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对体育权利的运作进行了理论梳理,进而对我国的运作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提出了相关完善我国公民体育权利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勇 《体育世界》2013,(6):27-28,24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了当前中国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应然与实然现状,分析了体育教育功能缺失的社会根源,提出了高校体育教育由实然转向应然的建议,旨在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全面实现体育教育功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归纳演绎法,对民俗体育功能进行分类,认为民俗体育功能主要分为两大类:应然性功能与显性功能、实然性功能与隐性功能.在此基础上采用比较研究法,对民俗体育功能特点进行研究.认为民俗体育功能特点主要分为4组关系8个特点:历史性与现代性;稳定性与动态性;复杂性与简单性;全面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从转换体育概念研究的思维方式出发,进而探讨体育概念规定的多样性以及实然之"体育"与应然之"体育"的二重化现象,为体育基本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表明,把"体育"的概念及其意义作为分析的重点有助于避开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及其困境.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标准去理解体育,必然导致"体育"概念规定的多样性."体育"概念的二重化是一种潜在的方法论模式,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中关于"体育"的概念规定,与其说是对于实然之体育的客观描述,不如说是关于应然之体育的某种理想建构.  相似文献   

7.
结构化教学是在践行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中推进教学方式变革理念的重要体现,是解决以往碎片化体育教学诸多弊端的关键路径。在阐释体育与健康课堂实施结构化教学重要价值的基础上,认为结构化教学在由理念转为实践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传统体育教学思维固化、运动技能排列逻辑失序、健康知识与德育内容体系缺失、体育教学单元周期安排欠妥、传统体育教学情境创设失真等实然挑战。提出对策:转变教学思维,提升体育教师结构化教学能力;厘清内容排列逻辑,创建结构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重设体育教学周期,构建结构化体育教学大单元;改进技能学练方式,形成结构化项目学练方式库;走出情境创设误区,创造真实复杂的有效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8.
黎族传统体育作为黎族民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在铸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中不容缺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等研究方法,从乡村振兴视域深入探析传承与发展黎族传统体育的实然价值、应然反思及可然理路。研究认为,黎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具有“健康提升、乡村建设、认同导向及经济拉动”等方面的实然价值。反思黎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实践,仍存在着“生产生活方式冲击、产业商业化程度不足、传承人有断层现象及传播方式固定单一”等方面的应然困境。为此,应厘清继承与发展可然理路,从“提升民众文化认同、筑牢传统体育平台、夯实专业人才队伍以及构建多维传播渠道”等方面助力黎族传统体育实现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全面小康社会攻坚阶段农村体育发展为研究对象,从逻辑学视角对新形势下农村体育发展的"应然"与"实然"逻辑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体育发展应然体系,旨在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攻坚阶段农村体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将体态语引入高校健美操教学领域进行探讨,通过实验对照分析体态语在教学中的功效,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应用的效果进行实然与应然的研究,结果表明:体态语是一种建设性行为,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体态语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情绪体验;增强学生自我感知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有利于学生技术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体育新课程培训是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热点。采用文献法和专家访谈法,研究体育新课程下的教师培训,以期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结果表明:体育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师培训重点应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实践性知识、教育机智、批判与反思能力;培训师资应熟知培训和教育教学理论,并具有中小学体育教学经验;培训应形成以任职学校为主阵地的,校外培训点积极参加的、开放的培训基地;培训的安排应建立在培训需求评估、培训主题的确立、培训目标的制定、培训程序的选择与设计、培训的实施、培训的评价6大系统之上。  相似文献   

12.
当今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课程理念下,到底该如何组织体育课的教学,是广大体育工作者目前非常关心、也急于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调查、文献资料、归纳推理等方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学为中心体育课教学设计模式,并对此模式的内涵、运用原则及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为在第一线的体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方案。在思想认识上,真正地将受教对象视为主体,设置科学的体育教学课程;在理论教学上,重新认识体育概念体系;在运动教学上,重新认识新时期运动教学改革的视点和目标定位;在教学的管理与评价上,重视教学的相长相补、互促互动,重视教、学双方的自觉、主动和投入,强调教方的思想、方法、责任和学方的认识、理解、应用,强调评价的内容、方法与价值、效果等。  相似文献   

14.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是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基础工程。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辩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要处理好立德指向、立德责任、立德体系、立德过程、立德功能五重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践关系。要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的价值导向;建立体育课程德育共同体,确保学生的身体素养培育与思想教育协调同步进行;突出体育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与学校德育协同效应的一致性;强化体育课程思政引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导向和进程。在“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指引下,使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和底蕴更加丰富,实践的范式和形态更加完善,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结构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加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课程建设的目的与意义,从教材与课程建设、教学条件、教学组织形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阐述该课程的发展历程。分析“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课程的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指出应继续完善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应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更好地为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和运动健身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我国学校体育贯彻、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过程中,出现的体育运动项目教材化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与运动快乐辩证关系的实质.运用“囚徒困境”理论诠释了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冲突及其化解.构建了运动项目教学的新技术理性,即运动快乐与运动技能相统一的教学内涵;自在的趣味性要素和“畅”;教学体系的多元化与软式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借用"黑箱"方法的分析思路,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及制约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源发性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教育部、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相关调查数据来看,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收效甚微。制约体育新课程改革取得预期效果的"源发性"问题有三:一是教育本身的制度性障碍;二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不周密;三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检验性差。对课程改革的制度性障碍,单靠体育本身的力量很难克服。因此,在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未来道路上,应当着力于课程方案的完善,特别是对课程的理论支持系统和课程的目标体系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对传统智力理论有重大突破,与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理念也高度吻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理论也必将成为影响我国学校体育观念更新和改革的新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我们重新审视高校体育课程和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再次对体育教学中的“主导”和“主体”进行探讨。分析了体育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体育学习中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认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辅相成,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强化教师的主导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拓展训练走进高校体育课堂,引起了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文章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目标和要求入手,分析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从拓展训练引入的实践出发,提出几个关键问题:(1)拓展训练应该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但必须加以适当改造;(2)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3)有利于大学生建立体育生活方式;(4)高校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融合体验式与传统式教学,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