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题,教学内容都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危害性,建立起关爱其他生物,爱护地球这个共同家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教材中设计了“分析与讨论”、“观察与思考”、“相关链接”、“探究实验”、“应用与实践”、“思考与练习”、“网站与书库”等板块。在教学中,只用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讲座中曾说过:语文教育要给学生留下语言,我们应改变语文教学的形态,少讲多读,把时间留给学生。如何变繁琐的分析为以明晰的主线问题开启思维,引发学生有价值的思考;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引导学生把课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里从“隋感”与“复现”的角度浅谈自己的思考与尝试。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中提出“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的教材编写建议,并指出“在化学课程中重视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是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思考,把其中渗透的基本观念外显为教学主线,以优化了的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活动,这对推进学生建构观念十分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教材(2019)经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审定后,于2019年秋季学期在北京等5个省市首先使用,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新课标”“新教材”阶段。新教材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较大的调整和变化。从栏目设置的视角来看,通过“科学史话”“科学·技术·社会”“资料卡片”和“化学与职业”等栏目的设置,拓展和深化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和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实验活动”“研究实践”等栏目的设置,提升学生化学学科实践能力;通过“思考与讨论”信息搜索“方法导引”以及“整理与提升”等栏目的设置,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学科方法和提升化学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5.
何谓尊重教材?笔者认为有三点:一是尊重教材体系和结构,如苏科版教材,将“因式分解”作为“乘法公式”的后继内容,在每册编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大多数的章节均设计了“数学活动”;二是尊重教材主要特点,如苏科版教材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  相似文献   

6.
“氨气的性质”围绕两条主线从横向与纵向同步进行:紧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以“预测NH3化学性质-实验检验性质-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活动为主线;围绕“如何以氨气为原料获得氮肥”这一情境线索展开、推进课程。在“双线”驱动下,通过“问题链”,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构建知识、感受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实现“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  相似文献   

7.
新的初中数学教材,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学好数学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但是,学生们在解联系生产  相似文献   

8.
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总复习时,“在研究整体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抓住教材的主线,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在化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和精心组织教材,使之系统化,从而起到全面系统地巩固知识,熟练掌握技能与提高各项能力的作用。”我在华东师大三附中连续担任  相似文献   

9.
胡宏伟 《教师》2010,(1):90-91
《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学习内容。“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课标教材的一大特色内容,其学习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块自主活动的探究天地,让学生去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的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凌老师执教《1亿有多大》,以探索为主线组织活动,  相似文献   

10.
问题是思维的引线.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问题驱动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将“教”与“学”衔接起来,让学生从问题中认识化学、理解化学、掌握化学.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要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从问题解决中习得化学原理.  相似文献   

1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现行教材把旧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去掉,设置了“活动与探究”和“观察与思考”两项和实验相关的内容。从而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化学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直接讲解不能让学生形成深度理解。教师可深刻思考教材中对概念的呈现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去“看”现象,使其自主探究出本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实验探究→原理探究→本质探究”的方式,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核心问题的诊断性评价标准,引导并评价学生活动,使其充满兴趣地探究概念,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活用教材     
怎样使“旧”教材顺利地过渡到“新”教材,我结合自己执教六年级的实践谈一点这方面的体会。同题材内容重组专题单元能够使庞杂的内容有一条主线,这是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的突出特点。按照这一思路去重组教材有关内容,可以让学生学到系统性的知识并熟练  相似文献   

14.
哪些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这是我们在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工作中所常常研究的问题。今根据我个人的认识和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提出一些看法。所谓化学基础知识,我认为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化学知识,其深度和广度,又是学生所能够接受的。在中学阶段,化学基础知识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 1.基本理论知识。如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原子——分子论”,高中化学教材中的“门德列夫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理论”,“电离学说理论”以及“布特列洛夫化学结构理论”等。学生掌握这些理论以后,便能够从本质上去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并且运用规律去解释自然界中和生产中所发生的许多化学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Ⅰ》教材在栏日设置上较以往教材有很大的突破:该教材“节”层次下设置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实践活动”、“实验”、“学与问”、  相似文献   

16.
陶收文 《教学随笔》2007,(12):22-22
初中数学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为学生提供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力求有效地实现《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数学与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要想将这些目标能够尽量实现,我认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放飞学生。下面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中第五节中位线第二节内容为例,谈谈我是如何把握教材,放飞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邢志远 《考试周刊》2012,(72):166-16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目标之一。作者认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刻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运用这些素材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渗透与教育:其次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遵循“体验性”这一基本原则。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去体验化学、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教版新教材较好地贯彻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在结构体系上大胆创新:设置了形式多样而又富有启迪性和可操作性的栏目,诸如“科学探究”、“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史话”、“实践活动”、“资料卡片”等,这些小栏目有机地穿插在教材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教材难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其中,“思考与交流”栏目是新教材体现新理念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如何处理好这一亮点,对化学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至关重要,是摆在我们新课程践行者面前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9.
抓住教学主线搞好《材力》教学吉林王兴华在《材料力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必需”、“够用”为限度.以强化技能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开拓创新能力,而不可过份地追求理论的高深。具体做法有两点:一是突出教学主线,系统传授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研教材,...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各种信息技术教材层出不穷。由于技术的更新,部分教材显得相对滞后或显得仓促和随意,有特色、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新型教材却不多见。笔者参与了广西科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项目已有三年多。其中有不少感受,结合平时教学也做了一些思考。“以信息为起点,以技术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素养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是这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内容用栏目的形式来组织.主要有“马上行动”、“做中学”、“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