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从女权主义角度考察新时期中国女作家的创作,最初的创作常常被视为不够格的女性文学。但女性作家在融入整个文坛合奏的过程中,的确还触及到了女性的某些特殊问题。在时代的开放态度与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触发下,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性别意识。在总体上呈现出从温柔敦厚到乖戾尖新的转变过程中,不同女性作家仍然做出了各自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2.
处于西方文化中心的英国女性解放运动与的女性解放运动有着不同的格局,这种不同的格局,使中国和英国的女性文学在女性解放运动意义上出现了差异。中国和英国女性共同的受制于男权中心文化的地位又使女性文学在差异中显示出某些方面的趋同。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现代意义上的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的流变与发展,考察和探究中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揭示中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升华,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中国女性特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诗经》和《楚辞》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和《楚辞》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分别刻画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倾向。《诗经》女性外貌形体具有实用性审美色彩,性格上具有阳刚性特征,气质上属于世俗型风格;而《楚辞》女性具有纯审美色彩的外貌形体,阴柔型性格特征和浪漫性个性气质。二者作为文学的两大源头,分别奠定了后世女性描写的不同基调。  相似文献   

5.
处于西方文化中心的英国女性解放运动与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有着不同的格局,这种不同的格局,使中国和英国的女性文学在女性解放运动意义上出现了差异。中国和英国女性共同的受制于男权中心文化的地位又使女性文学在差异中显示出某些方面的趋同。  相似文献   

6.
古代酒文化中的宋代女性文学思乡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酒文化为古代文学提供了广大的审美空间和审美对象。但是宋代女性文学沉淀于酒文化中的思乡主题却与男性主流文学不尽相同,它虽然缺乏男性文学广阔的时空境界和独立自由的抒情主体,却在有限的审美时空里抒发了古代女性历经战乱、异域飘零的情感体验,真实叙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遭遇中的思乡情怀。  相似文献   

7.
“五四”女性散文作为“五四”文学中独特的文学现象。它从女性视野出发,建构着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女性散文文本,真诚的体验、悲剧美的追求。悲剧美的追求、柔婉的风格以及独特的抒情结构与手段等,构成了它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历代中西方文学作品都曾将众多的女性形象作为特殊的审美观照对象,文章对女性形象表现物质属性的美学意义,所反映出的社会善恶观念和女性形象具有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双重含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纵观女性形象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社会地位的演变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促进女权运动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研究中西方文学女性形象对于认识中西方文化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女性文学在进行二十世纪后,基本分为五个时期,即五四时期,30至40年代时期,50至70年代时期,80年代以后的新时期以及90年代时期。本文从不同时期的不同创作手法,审美趋向,探讨女性文学的审美流向变化。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前 5 0年 ,女性文学具有“双声”和“复调”的审美特征 ,即在表现现代女性独特生命的过程中 ,体现着时代色彩和具有启蒙意义。后 5 0年女性文学从揭示男女政治平权后的性别歧视的理性审视到抒写和披露女性幽密心灵的吟唱发展为以物欲化的场景 ,表现女性灵魂无着的焦灼与后现代社会人的反叛情绪。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是崎曲的。本文从女作家的身份认定、女性生命的哲学反思、女性视角三个层面对女性文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意欲使女性文学具有更丰富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华礼乐传统文化视角,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主流思想分析什么是美及美育;详细阐述礼乐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核心思想及其蕴含相应的独特美学内涵,以及礼乐文化和美育之间暗藏深厚的内在关系;立足于美育具体实际教学探索,提出“三阶育人”的美育教学实践理念。  相似文献   

12.
从审美意识出发 ,对建筑艺术的特性、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以及中西古建筑中两种不同的艺术时空表现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的美学教育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审美想象力为目标。前者采取直观教学的手段,化抽象为审美可感的形象;后者强调教师的启发引导,即在审美对象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审美想象。为此,语文教师自身的美学素养、人格和教学基本功决定了其在教学中实现良好的美育渗透。  相似文献   

14.
浅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化无论以人为出发点还是归宿,无论从伦理角度还是从哲学、宗教、甚至审美的角度看,人文精神都是其基本特征之一,而且在高度和深度上都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有所超越.从对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儒、道、释的分析中论证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诗画文化一样 ,重写意、表现 ,创造意境 ,是一种立体的、可视的需加以体味的意境 ,是三维的中国画 ,立体化的山水诗。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的底蕴是相一致的 ,是其主体审美精神与物质材料“天人合一”的产物 ,在学理上迥然有别于西方园林。当然 ,这一美学特征是逐步形成的 ,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整个中国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的性质,追溯其根源,这是受中华“天人合一”的审美文化精神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暂从作家、作品人手探讨其在“天人合一”的文化大背景下文学话语蕴藉的文化性质。  相似文献   

17.
以中西古代建筑文化为理论基础,中西建筑为比较对象,问题意识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中西建筑的审美特征、审美尺度等美学角度的比较与研究,揭示出中西传统建筑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8.
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在绘画题材、构图、透视、笔墨、色彩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迥异的表现方法中国传统山水画尚“意”,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西方风景油画重“理”,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案为目的.可称为自然的人化西方人通过对风景油画的描绘采实现对客观世界物理形式和谐的把握,在理想的视觉形式中寄托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国人通过山水画艺术来彰显自身的心理和谐.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自然的心灵沟通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虽然都是以自然景观作为表现对象,结果却是大相径庭这种差异性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种绘画体系所接受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属于文学艺术类的人文学科,其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审美教育不仅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还是各项教育目标的中心之所在。长期以来,审美教育的缺失,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必须引起重视。实施审美教育,需要明确审美教育的目的,还有赖于审美教育途径的改进。  相似文献   

20.
中华审美文化和谐的根本精神,贯穿于中华审美文化各因素、各层次、各维度的种种具体关系之中,形成中华审美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儒、释、道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理想,是构成中华审美文化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内容;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一大特点;伦理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即美与善的结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