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基于刘儒德的研究,对山东省济南市某小学120位10~13岁的小学生进行了真实性问题的测验.结果表明:(1)被试中对真实数学问题作出真实性解答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高于02年的结论;(2)作出常规解答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0%,比2002年的48%略低;(3)高年级的被试中作出真实解答的人数比例要普遍高于低年级,与2002年一致;(4)对于不同类型的真实性问题,被试能够作出真实解答的程度不同;(5)被试在解答真实性问题的过程中,对题目有了自己更多的想法.上述变化与不变,引导我们反思新课程的得失.  相似文献   

2.
学生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是一个比较复杂但又无法回避的话题。对这个话题,我想说三点意思:一是学生虚假作文的产生往往是被逼的;二是中学生作文不应排斥文学性;三是作文的理想追求应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一.学生虚假作文的产生往往是被逼的关于中学生作文的真实性问题,常常会出现几个认识的误区:一是认为学生作文不写自身的生活,就不真实。其实,在我们看来,不管学生是否写自身的生活,只要作文中的内容能  相似文献   

3.
文艺界近年来对文艺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了较充分的讨论。但我们觉得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却探讨得不够。这个问题就是艺术真实等于本质真实吗?在不少的文章和专著中,对艺术真实经常采取这样的表述方式:艺术真实不是现象真实而是本质真实;不是生活真实而是本质真实;不是自然主义的真实而是理想的真实。或采取这样的表述方式:我们所说的真实(指文学艺术的真实性)不是生活的原样,而是艺术真实、本质真实。对艺术真实的这种表述方式也被作家、艺术家、理论家、教授们较为普遍地接受与运用。一般地说这种表述方式已成为艺术真实的一条不明文的定义。本文就此提出质疑,以求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真实性"是困扰学生写作的难题之一。根据考试大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作文的"真实性"评价,既有生活真实,又有艺术真实,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因此,高中生写作时应表现艺术真实,通过观察、构思、创作的过程,从生活真实走向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5.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好作文应自然纯真,有真实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这是作文的生命所在;而真实之上的虚构,就会使文章不失平庸,为之作文之本质。我们大力倡导真实作文,同时我们也善待虚构作文,因为作文过实则平乏,我们力戒虚伪作文,  相似文献   

6.
日记写作训练常被教师忽略或是过高估计它的作用,而日记应该是作文教学中有意且必要的补充,是课堂写作教学的课外延续,因为日记写作有利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材料的积累;有利于学生表达真实的内容,真挚的情感;有利于学生训练表达和激发写作兴趣;有利于学生彰显个性和作文创新。但日记作文时,还得对生活表象进行艺术的加工提炼,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日记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圃》2007,(3):41-42
一、作文(占总分数60%):记我所认识的一个革命干部   请注意下列各项:   (一)要在75分钟内写完这篇文章.   (二)先把这篇文章写完,再回答其他问题.   (三)作文的评分标准--   1.思想内容(占总分数30%);   2.表达方法、分段、词句结构(占总分数20%);……  相似文献   

8.
我们指导学生作文(指一般的记叙文,下面均如此)的原则是什么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多次指出,学生“作文要说真话,实话,自己的话。”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各个教师对“真实”的理解与要求就各有不同。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只有象照相机似地对生活实录才算是“真实”,如果学生稍加一点想象的文字,就不够“真实”了。就我所知,所谓“真实”,无非是两种理解:一种是社会现象中的真人真事,也有人称之为录像式的真实,不允许想象,更不允许加工和虚构。另一种是确有其人,也确有其事,但只要学生“遵照自然的程序”加以不失真实的想象和加工,所写出来的文章“为一般情况所容  相似文献   

9.
中考作文大家猜助学奖励1000元本刊从即日起,至5月15日止,举办“中考作文大家猜”活动。这个活动,由读者你(在校初中生)来当一回主考官,给自己出一道中考作文题,然后将自己的命题和文章写出来寄给我们。中考作文题,包括作文题目(题型)、作文要求等等。“作文题目”,包括多少分卷,作文占多少分;“作文要求”,包括是否出现真实姓名、地名,卷面整洁,  相似文献   

10.
真实——文章的精髓与灵魂。我们党一贯主张“实是求是”“求真务实’,胡总书记也提出要“以诚实守信为荣”。在浮夸风盛行的今天,说实在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欺上瞒下,不虚报冒领、弄虚作假,少作书面文章就显得更为重要。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对作文的评价就应该把作文的真实性作为第一标准来要求。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现行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它揭示了学生作文的规律和作文教学的规律。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要求,首先要有具体内容。学生有所闻,有所见,才能有所思,有所感,才能有作文的具体内容。有了具体内容,他们才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其次,要真实。真实和具体内容是密切联系着的。有真实的人和事,才能写得具体,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有了真实的具体内容,才谈得上表达形式,才好考虑怎样表达,让人读了印象深刻,并有所触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很注重学生表现内容的真实性和表达情感的真切性,但是不管是内容真实,还是情感真切,都要学生注重实践和现实感。笔者认为,这是对前一时期表现的作文弄虚作假的现象进行反思之后所做出的调整。有些学生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写的话本身所蕴含的真正意义,只是这样写就好像能提高作文的思想境界,就能得高分。而不管这些话该不该在这篇文章中出现。  相似文献   

13.
旅游真实性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真实性(Authenticity)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初被引入旅游动机、旅游经历(Touristexperience)研究中。真实性可以理解为游客对某些旅游目的地渴望的一种旅游体验,主要包括旅游客体的真实性与旅游主体的本真性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后现代旅游场景中的模拟真实以及旅游产品中的创造真实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旅游的真实性,认为真实性是旅游规划者、开发者、管理者必须遵从的一条基本原则,可以通过应用暂时的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间的距离、差异来实现其旅游产品的价值和独特性,创造旅游体验的本真性。  相似文献   

14.
真实性是记叙文写作的生命,它蕴含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然而,在学生的平时习作中,存在不少真实性缺乏的问题。针对问题,笔者认为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尊重生活规律,在写作中实事求是,合理表达,还原生活真实;要抓住能鲜明体现人物形象的细节,聚焦特写,精雕"慢"琢,强化细节真实;要区分主体事件和次要事件,详略结合,虚实相生,突显情感真实。  相似文献   

15.
徐海虹 《黑河教育》2013,(11):44-44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大内容中的写,我们历来强调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在现实的写作评价中,我们似乎仍然是偏向于情感以及词汇的运用,对于真实的要求总是有些忽视。在多次的大型阅卷活动中,我们听到同行对学生写作提出的要求仍然是语句要求压倒了真实要求,从而出现了相当一批学生描写的内容虽然真实细腻,但因词句欠缺而出现的低分现象,尤其是在中低年级阶段,更有因书写不够工整而被大量扣分的现象。最终我们看到的是,有着真实情感体验但在表达上欠缺的作文被淹没在字迹工整但内容虚华的作文当中。这样的现象应值得我们警惕!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强调小学阶段的写作必须立于真实的基础之上,要让学生习惯于用写作来还原自己的真实体验。  相似文献   

16.
散文创作的真实性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被定位于赋予社会性、时代感、真实生活等方面的描写,散文真实的精神向度被置换为经验向度的真实,真实性的内涵外延受到很大的限定。随着对散文本体创作的不断反思,这种走向真实的反方向的现象有所改善,面对散文创作在坚守心灵真实与汲取创作自由的寸度,仍有待我们认真思量。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真实性的要求,包括内容真实和情感真实,这两方面是密不可分的,要做到其完美结合,应指引学生从生活中发掘有价值的材料,加以积累并合理运用;通过细心观察,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真实也不拒绝合理虚构,要学会由实创虚,延伸真实,才能使学生习作真实而真情  相似文献   

18.
作文指导课要坚持“从内容入手”的教学原则,必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研究了下面一些从内容入手的作文指导课的基本模式,现分别介绍如下: 1.观察发现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观察,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认识,直接获取作文题材,直观性强,真实有趣,有利于发展学生“五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感知能力,和对“七情”(喜怒哀乐爱恨愁)等情感的体察能力,以及对“事理”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一、作文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我们在谈论艺术的起源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任何艺术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其内容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记忆幻想等。舍此,艺术便无人问津。文艺工作者往往通过提炼加工的方式在作品里反映一定时期的生活现象、本质和规律。这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真实性的要求,包括内容真实和情感真实,这两方面是密不可分的.要做到其完美结合,应指引学生从生活中发掘有价值的材料,加以积累并合理运用;通过细心观察,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真实也不拒绝合理虚构,要学会由实创虚,延伸真实,才能使学生习作真实而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