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科技风》2016,(15)
随着沿海地区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增加,导致愈发严重。针对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现象,以南京某地区为例,采用有限差分软件与地下水三维渗流与地面沉降耦合模型计算软件Processing MODFLOW,进行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预测。研究结论:过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地面沉降现象的主要人为因素。地面沉降分布范围与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基本一致,且地面沉降的降幅随时间的延续而减少。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地堑是地面沉降的三大区域,地面沉降已成为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其诱因是超量开采地下水,本文就防治策略提出了观点。  相似文献   

3.
近10多a来,我国随着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人口增长,需水量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趋紧张,特别是在黄河以北的冀鲁豫平原和广大的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工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有些地方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造成水源枯竭,农业消费投资增加、生产成本升高,经济损失重大。局部地区已产生地面沉降。若不采取相应地对策,  相似文献   

4.
《百科知识》2004,(11):38-39
我们生活的大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很少有入意识到地底下正酝酿着一场无声的危机—地面沉降面积不断扩大。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现象。作为自然灾害,地面沉降现象并不罕见,一定的地质原因能促使其发生。但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入口过度膨胀的今天,地面沉降现象已越来越频繁,沉降面积也越来越大。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其说是自然灾害,倒不如称之为人为祸患,是人类对大地贪婪索取而得到的报应。  相似文献   

5.
经过几十年的地面沉降防治研究,上海市的地面沉降得到了有效控制,这其中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介绍上海市地面沉降实践中所应用到的监测技术,在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地面沉降监测技术的应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7,(19)
地面沉降频发,已经对我国的公路交通工程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地面沉降对公路交通工程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客观分析了产生地面沉降的原因,提出了对应的措施,以提升公路交通工程对地面沉降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地面沉降对建筑给排水管道施工的危害,对防治地面沉降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论述,实现对建筑给排水管道施工中地面沉降问题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以某城市为例,分析了地下水资源开采状况,分析了地下水过量超采引发地面沉降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预测了已经形成的漏斗区是该城市未来最有可能产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建议:建立城市建设与地面沉降关系预测模型,指导城市规划和城市地面标高确定,加强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的关系研究,以采取科学、合理的地下水开采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9.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类共同影响下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物群体越来越密集,建筑荷载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分析建筑荷载对地面沉降产生影响的原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监测地面沉降,避免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基于测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介绍了PS-DInSAR技术的原理、特点,探讨了其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提出了PS-DInSAR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结果表明:PS-DInSAR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监测是行之有效地。  相似文献   

11.
煤矿开采区水、土地与煤炭资源同步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我国的资源紧张局面将进一步加剧,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煤矿开采区水、土地与煤炭资源互耗问题严重,煤炭资源的开采导致地下水污染、土地沉陷或淹没等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本文在分析资源互耗矛盾的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水、土地与煤炭的资源同步利用理念及其应用基础,同时,指出实现资源同步利用的关键在于找到各种资源利用的最优临界值。最后,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四湖流域的资源利用现状和调水工程特点,初步探讨该地区的资源同步利用的实现模式:①管道分级的输水方案;②将采煤沉陷区的地下水纳入南水北调工程的水量调蓄管理系统;③恢复南四湖流域沉陷区的土地功能。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咸水区深层地下淡水资源可恢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的目的是研究天津市咸水区深层地下淡水各含水组的补给特征及地下水资源的可恢复性,为工作区地下水资源的准确评价和科学利用提供基础,采用的技术方法包括地下水位动态监测及统测、地面沉降及分层标监测、地下水质及同位素取样分析、深层淡水资源均衡计算。研究表明:天津市咸水分布区浅部咸水具有向下伏深层淡水越流补给的水动力特征,但深层淡水矿化度并未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越流补给在天津市区第Ⅱ含水组形成了一个14C年龄较小的区域。越下层的含水组地下水开采量越小,但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越大。第Ⅱ、Ⅲ含水组开采量占总开采量的68%,引起50.2%的地面沉降量,第Ⅳ及以下含水组开采量占总开采量的28%,引起40%的地面沉降量。第Ⅱ、Ⅲ含水组开采量中越流补给量所占比例达51.3%,第Ⅳ及以下含水组开采量中越流量所占比例仅占12.5%而挤压释水量所占比例高达67.8%。由此可见,天津市咸水区第Ⅱ、Ⅲ含水组深层淡水具有一定的可恢复性,越流为主要补给项;第Ⅳ、Ⅴ含水组地下水的补给能力明显的减弱,资源可恢复性差。  相似文献   

13.
气候异常对临汾盆地地下水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业耀  白利平  王金生 《资源科学》2009,31(7):1168-1174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气候异常对临汾盆地地下水系统的影响。在介绍临汾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地下水模拟软件GMS建立了研究区潜水和中层承压水的水流模型,并根据地下水实测水位资料对模型进行了识别和验证。通过对临汾盆地近50年降水量的分析,确定将连续出现两个特殊干旱年(降水频率为95%)作为气候异常变化情形,运用建立的数值模型对气候异常条件下地下水水位的变化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异常条件下潜水水位将下降0.3~0.9m,承压水水位将下降2.5~5m。承压水目前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开采对象,异常条件下承压水水位的下降可能会使该地区地面沉降进一步加剧。研究降水量异常变化对临汾盆地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对于该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规划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重点海岸带地下水资源问题与海水入侵防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海岸带地理、地质条件的特殊性,我国重点海岸地下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近年来,围海造陆等海岸工程加快,海岸带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频发,生态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制约我国海岸带的生态建设。文章分析了我国海岸带环境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海岸带地下水需求现状和不合理开采地下水所产生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指出水资源短缺、海(咸)水入侵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将严重制约我国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科学促进地下水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实施后华北平原地下水调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实施的日益临近,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调控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针对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现状以及存在的环境问题,确定了优先考虑严重超采中心区及深层水减采等一系列地下水调控原则,结合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给出了南水北调实施后的地下水规划开采量。应用所建立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数值模型,预测了地下水调控的恢复效果,结果显示,经过10年地下水开采调整,重点控制区内的浅层地下水中心漏斗水位有不同程度回升,石家庄漏斗年均水位上升速率2.1m/a;深层地下水漏斗影响范围也有显著缩小,德州水位回升年均上升速率为(0.8-1.5)m/a。南水北调工程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沿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及地面沉降防治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沿海地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但地势低平,生态环境极其敏感和脆弱。相对海平面上升已成为21世纪我国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地面沉降是造成我国沿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的主导和决定因素。为保证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实现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规划、系统管理、优化开采、人工回灌,走生态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新疆三工河流域绿洲地下水水质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金凤  郭全军  陈曦  周可法 《资源科学》2009,31(10):1710-1716
本文以新疆三工河流域绿洲为研究区域,覆盖全流域选取了77个样点进行实地采样及地下水水质化验分析,运用GIS的地统计分析方法对水质数据进行半变异函数模型分析,揭示了干旱区绿洲地下水水质空间变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绿洲地下水矿化度、Cl-离子、HCO3-离子和硫酸盐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硝酸盐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冲洪积扇绿洲地下水化学特征以NO3--SO42--Ca-Mg型为主,矿化度通常<800mg/l,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较高,局部地区已造成了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冲积平原绿洲地下水化学特征以SO42--CL--HCO3--Ca-Na-K-Mg型为主,矿化度通常>1000mg/l,局部地区矿化度含量较高,主要以硫酸盐、氯化物为主.  相似文献   

18.
农业污水灌溉对石家庄市近郊灌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如何在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污水不仅是一个资源再生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保护环境,使区域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对石家庄市近郊具有几十年污水灌溉历史的典型灌区的地下水进行了采样分析,评价了华北平原区农业污水灌溉对区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首先,简要回顾了各国污水利用的历史和现状,比较了有关使用城市污水灌溉的利弊。然后,在对比确认污水灌溉对地下水的补给效果的基础上,基于电导率、硝酸根以及溶解氧浓度的测试结果,分析了污灌区地下水的水质变化特性。在污水灌溉区的硝态氮浓度很高,分布在35mg/l~130mg/l范围内,井深小于40m的井水的硝酸根离子浓度超标率为100%。而在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地区,硝酸根离子浓度都在35mg/l以下。此外,经过长期污灌的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已从原有的重碳酸硫酸钙(钙镁)型水演变成了重碳酸氯化钙(钙镁)型水,矿化度也比较高。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城市污水来源是连续的,而农作物需水是有季节性的。在作物非生长期,污水很容易进入地下水。这可能是造成长期利用污水灌溉的地区水化学性质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姜鲁光  杨成  封志明  刘晔 《资源科学》2021,43(8):1649-1661
大清河流域是中国人水关系最为紧张的流域之一,也是推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地域。针对未来不同发展情景,研究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可能矛盾和应对策略,对于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大清河流域水土资源定量评估为依据,以水-土-粮-人关系为纽带,研究了在惯性发展、休耕政策、农田节水3种情景下,流域水-粮关系的演变特征,提出了大清河流域水-粮权衡优化方案。研究表明:①大清河流域在当前土地利用结构下,粮食生产可实现自给略有盈余,但过多的农业生产耗水导致大清河流域地下水超采严重。②尽管已在大清河流域探索实施休耕政策,但当前局部休耕节约的水资源量远不及地下水超采量。若要实现控制地下水超采并使流域供需水平衡,需继续在白洋淀东部和南部平原扩大冬小麦休耕面积25.3万hm2,或从流域外增加引调水量7.2亿m³。③到2030年大清河流域将面临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双重压力,水资源缺口将达13.8亿m³。为缓解流域水资源压力,未来需加大跨流域调水力度;同时,继续扩大冬小麦休耕面积也是缓解流域水资源矛盾的重要政策选项。  相似文献   

20.
石家庄平原区灌溉粮田增产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石家庄平原区粮食产量和地下水开采量及埋深动态变化特征的分析,揭示了粮食产量增加对地下水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除丰水年和枯水年份外,研究区地下水埋深不随主要补给项降水量的增减而表现出明显的增减变化,而与主要排泄项开采量关系密切,表现出明显的开采特性。小麦玉米产量的增加是驱动地下水开采量和埋深变化的根本动因,1982年以前,小麦玉米产量每增加1×104t,开采地下水量将增加1400×104m3,地下水埋深增加0.0448m;从1982年开始,小麦玉米产量每增加1×104t,地下水累积超采量平均增加3000×104m3,地下水埋深增加0.0705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