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韦尔施与柏林特分别提出"超越美学"与"介入美学"的美学重构,后现代多元化的原则是他们共同的起点。韦尔施的"超越美学"从形而上出发提出美学是认识论的基础,美学是能够横贯所有领域的跨学科,创造出美学与伦理学结合的"伦理/美学"。柏林特则是回归美学形而下的"感知经验",消解美学的认识论基础,反对传统美学的普遍性,提倡欣赏者与审美物体共同作用、身体介入审美的"介入美学"。两人是后现代的两极美学重构,分别代表了德国古典美学与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在新时期的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2.
杨青  杨宗莹  许崇娜 《大学生》2014,(21):34-35
美学专业的同学说,黄文杰老师上课特别有激情,是用思想和情怀来讲课。再一打听,黄老师给本科生和研究生都上课,给本科生开设中外美学、禅宗美学、神学美学,给研究生开的课更有深度,除了宗教美学、中美专题、审美文化外,还开设包括《论语》《圣经》在内的美学专题的文本研读。黄老师的研究领域是宗教美学(佛教美学、神教美学)、比较美学和审美文化。他研究的宗教美学在学术界可谓是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这篇论文主要论述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对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美学的发展与完善的问题。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流派,李泽厚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主体性实践美学体系。李泽厚之后,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代其他的美学研究者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和完善,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4.
陈亨明 《文教资料》2006,(30):152-153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运用美学、体育美学的基础理论,从美学视角审视现代足球运动。目的在于讨论其美学价值的具体所在,丰富和发展体育美学的理论体系以加深对足球美学的认识,也力求为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美学的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美学理论研究处于从现代美学体系转向新形态美学的转型期。而当前的美学教材仍然处于现代美学体系中,其本身存在与现代美学同样的问题,给教学活动带来诸多困境。对此,美学教学活动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结合美学研究的新成果,只有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谈起美学,我们很容易想到西方美学。以前有人认为中国没有美学,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以西方的美学体系为标准看中国的美学,因为中国美学从未讲过“美的本质”“审美”“体验”“感知”之类的语言,没有一本以“美学”冠名的美学著作,就认为中国没有美学。另一方面中国美学观点因为都散在哲学、画论、文论之中,缺少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没有专门从事美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所以就不波有些人看好。再加上有的教师偏重艺术的感性,对有哲学色彩的美学不感兴趣,这些都大大妨碍了教师们对中国美学的正确认识和学习。  相似文献   

7.
回眸自王国维以来的百年汉语美学历程,神学美学的叙述在三次美学热中的缺席耐人寻味。通过对百年汉语美学历程的反思与追溯,初步揭示神学美学在汉语学界缺席多年的历史与文化困境,进一步探讨神学美学在当今汉语美学语境中生成的现实与前景,并认为神学美学将会成为汉语美学叙事的重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研究包含美学范畴、美学现象和审美理论三大部分,加强对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利于揭示中国古代美学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主要介绍了美学的理论体系概念,分析了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生命美学理论是在对实践美学进行超越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理论观点的,但是生命美学理论在对实践美学进行批判和超越的同时,却处处显示出对实践美学的误读,这让人首先不得不对生命美学理论的提出基础产生质疑。文章简单从三个方面讨论一下生命美学理论对实践美学的误读。  相似文献   

10.
认知美学从全盘否定美的本质问题入手,极力宣扬科学主义美学。科学主义美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在西方兴起的一股美学思潮,它"拒斥形而上学",反对本质主义,唯自然科学是从,否定人文科学的特殊性,否认美的本质问题。实际上,科学主义美学思潮只是西方美学发展的一个方面,并不是西方美学发展的全部,以科学主义美学否定人文科学和人本主义美学,只能走入偏执的迷途。美的本质问题是作为人文科学和边缘科学的美学必须首先确定的问题,否则美学研究必定误入歧途,认知美学就是在否认美的本质问题的歧路上进入了无出路的迷途。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人文科学问题、跨学科问题,科学主义美学是不敢问津和无能为力的,认知美学就只能在科学主义的迷途里徘徊不进,掉进了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的泥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1.
在广查清代至民国闽籍文人著述的基础上,著录了清代至民国闽人词集和词话著作的版本、序跋、卷数、词篇数以及词人活动等资料,制成闽词集编年。意在系统地反应清代至民国闽词的创作全貌,为从地域角度研究闽词者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2.
陆机在前人探寻的基础上,正确总结了诗画功能性上的差异,将绘画抬高到与《诗经》相等同的地位,为古代诗画交融扫清了观念上的障碍;他在《赋》中通过对“物”的作用的肯定与推崇,确立了它在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实际上架通了后世诗画交融的桥梁;对写景要达到“穷形尽相”境界的提出,并用“绮靡”的语言来佐助这种目的的实现,缩小了学尤其是诗画在功能性上的差异,为“诗中有画”传统的形成,首次在理论上铺平了道路,他的观点因他的实践和家世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代“题画诗”在历史思维的支配下,使文学本位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初唐的艺术真实风貌,盛唐在奋发之情支配下的水乳交融美和雅淡美;中唐的虚无关和现实美;晚唐的衰亡之音演奏的深沉意境美。  相似文献   

14.
杨建飞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3):43-45,57
对于王维的山水诗,历代许多诗论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其中苏轼的“诗中有画”,因其特别精辟允当而成为经典之论。诗境与画境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共同特征,而作为王维山水诗的考语和定评的“诗中有画”有着特定的含义。这一方面是指王维诗中用以表现山水景物线条美、构图美和色彩美的技法,即所谓的“融画入诗”;另一方面是指那些不能入画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王维的笔下也显得意趣盎然。韵味无穷。这是一种气韵,是一种画意或画风。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国运衰微、民生疾苦的悲哀时代 ,却以一腔的赤诚 ,执著生活 ,入世现实。他把忧时叹己、赠别伤悼、相思苦恋的悲情 ,寓于血泪交织的诗篇 ,描绘凄咽欲绝的情感世界 ,展示哀感顽艳的心灵图画 ,鸣响着国势衰贫和个人罹难的哀音 ,显示出震撼人心的悲美。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内容的索引图片根据原图片的感兴趣区域对原图进行索引,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索引图片由于直接缩放而造成的模糊不可辨别以及失真变形等问题。采用基于内容的索引图片能大大提高检索和浏览图片信息的质量和效率。本文研究的基于内容的索引图片自动生成算法,主要是以人脸区域作为感兴趣区域,首先采用基于肤色信息和几何信息的人脸检测算法,定位出感兴趣区域;然后按比例裁剪出已检测出的人脸区域,并使用插值缩放生成基于内容的索引图片。  相似文献   

17.
论文是对伪满洲国时期的一本中文诗歌杂志《诗季》的考述,藉此描画伪满洲国时期新诗发展的状貌,之一是探索长诗之"长"的种种可能,之二是寻求抒情小诗的诗形和诗质,形成独特的隐喻和象征秩序,之三是流寓满洲的日本诗人对离散空间中人的命运的诗歌书写。借非常时期的诗歌文本细读,触及那时文人的隐蔽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8.
古诗审美画面感的培养策略包括多种情境的创设、多向方法的感悟和多维方式的表达等三个方面。在研究中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古诗独特的语言魅力,享受解读古诗的思维乐趣,可丰富其学习方式,使其获得精神和文化的熏陶,同时,可转变教师的指导观念,加深教师的文化底蕴,使情趣化的课堂教学富含教育智慧和审美元素。  相似文献   

19.
自1907年7月秋瑾英勇就义至今,已将近百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秋瑾不断地为人们所怀念,学习,研究,有关秋瑾的研究会、研究丛书、纪念诗文、史籍传记、年表资料等,蔚为壮观。这种情形在中国近代革命者中是绝无仅有的.文章从秋瑾出众的才华、社会文化的认同以及时代需要等方面试加探究,以期能窥探此种现象之成因,并加深对秋瑾诗文、人格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ACDSee是使用最广泛的图片浏览软件之一,缩略图的功能是它的一个亮点.在VB中模拟AC—ESee的缩略图处理功能,能创建带缩略图功能的图片浏览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