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性德育课程是军校开展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自然一物质环境和精神一文化环境两种类型。对军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建立在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当下学员主体意识增强、学员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军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要求。由于隐性德育课程强调“隐”这一特征,使其开发和控制更具操作性。在隐性德育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谨遵无灌输原则、方向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充分挖掘学校各个方面内含的隐性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我国当前许多教师还停留在“技术熟练者”的角色,使得课程实施很难落到实处。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主体参与课程开发,用创造性思维设计情境并在课程实施中进行反思性教学,高职教师迫切需要从“技术熟练者”走向“反思性实践家”。教师如何实现这一角色转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意识觉醒和主动改变,还要需要学校、课程专家等给予教师各方面的助力。  相似文献   

3.
德育课程资源是德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础,教师是进行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在德育实践工作中,教师应该结合德育课程资源的特性,并且用开放的视野提炼德育课程资源,用时代的眼光挖掘德育课程资源,用差异的视角洞悉德育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4.
要提高德育课程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必须让我们的学生进入德育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全过程,而且在全过程中让学生与教师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形成"双主体"德育课程。学校德育的困惑与反思国家十分关心教育,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尤为关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然而,目前学校德育中还存在以下六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它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课程变革所遵循的一直是一种自上而下,中心——外围的集权模式,校本课程开发则是要建立一种自下而上、遍地生根的“草根”模式。因此,人们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由学校共同设计并实施的课程变革的模式”。天津中学探究式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初中实验班创办特色的重要组成,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是一个开发和研究的过程。 一、探究式校本课程开发涉及的因素 1.学校本位 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要素,从计划的制定,内容的设计到相应的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在实际的教育现场——学校中展开的。 2.以学校为主体  相似文献   

7.
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特征、目标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文化的创建活动,具有自觉性、超越性和动态生成性等特点。对于学生、教师和学校而言,校本德育课程开发具有不同的课程开发目标。落实校本德育课程开发,需要从厘定核心价值、确定开发类型和开发主体及选择开发模式等侧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扬州市邗江区黄珏学校根据自身传统特色,秉承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的建设理念,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以学校教师为课程开发主体,整合多方资源,整体构建“德育漫画”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突出五育融合的整体育人观,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在文化的引领下,从智力、情感、道德和智慧多个方面对学生施加综合的影响,帮助学生初步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构建师生幸福的校园生活,用实际行动助力教育振兴乡村。  相似文献   

9.
一、校本教研的涵义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德育为首”、“德育为先”一直是各级各类会议、文件精神的主题词,德育工作不仅是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的工作,也是整个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因此,作为学校落实和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品德课程在学校各种课程中理所当然地应处于优先考虑和保证的位置,品德课程教师自然也应该是最有学科地位的教师。这两者无论是从课程管理、师资配备和培养、课程教师评价等方面都应显示出其“为先”和“为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金琪 《中学教育》2009,(6):57-60,46
校本课程是通过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必须以学校教育哲学为指导,精心构建序列化内容,设计多渠道的渗透途径,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职业学校全校推行“双元”育人是全面落实校企合作的需要、发展公平优质职业教育的需要、合作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但目前仍存在“双元”育人机制不健全、学校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双元”合作过程随意、合作项目缺乏系统规划,双主体属性未真正体现、企业参与热情普遍不高等困境。为此,职业学校应坚持“双元”育人项目的立项原则,探索多元合作模式,从共同培育“双师”教师、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发项目课程、共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共同实施文化育人和共同评价育人质量等六个方面探索“双元”育人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王子军 《甘肃教育》2008,(15):20-20
当课程实施走向“创生取向”时,学校和教师必然要参与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借助学校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改进课程功能活动的总称。从某种意义上讲,推动教学改革,就是促成教师具有创新思维。没有任何人喜欢“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情感、灵感、知识和经验与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并且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4.
隐性德育课程是军校开展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自然—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种类型。对军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建立在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当下学员主体意识增强、学员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军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要求。由于隐性德育课程强调"隐"这一特征,使其开发和控制更具操作性。在隐性德育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谨遵无灌输原则、方向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充分挖掘学校各个方面内含的隐性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15.
蒋健 《辽宁教育》2022,(14):35-37
学校德育生态是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减”政策的实施,必然会给学校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也将会逐渐形成新的德育生态。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从整体设计、法治教育、育人形式和思政课程等方面着手,为重建学校德育生态而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突破了以课程教学和班主任负责制为主的学校德育实践框架,将教书育人的教师责任体现到了学校教育实践之中。中小学德育导师制让学校德育成为每个教师的重要职责,其本质是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成功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的参与及表现。  相似文献   

17.
一、农村初中德育课程的现状 根据笔者的调查,农村初中的德育实施途径一般有三种:由专任的思想品德教师上课讲授思想品德内容:由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由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理论上讲,这二三类属于“知识性的德育课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课程、活动性的德育课程”^[1]。这些德育实施的途径、方式都指向一种德育课程.即“显性德育课程”。这也是目前初中首要推行的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8.
2001年,受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委托,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下面简称静教院附校)对德育课程进行改革。学校至今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静教院附校紧紧把握课程改革与学校德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学生道德提升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潜心探索德育课程的“双主体”实施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贾美华  金利  黄冬芳 《中国德育》2010,(9):23-26,8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将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开始树立学科“大德育观”。“大德育”是关注每个学生整体成长过程的德育。在大德育体系中,德育目标具有整体性,德育内容具有综合性,德育实施主体具有全员性,德育影响具有全方位性,德育过程具有动态性。这些特征使得德育成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的"双证"课程及其开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证”课程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相融通的课程,是“双证”融通的载体。其表现为专业层面的“双证”课程、职业技能模块层面的“双证”课程以及单门课程的“双证”课程三种形式。“双证”课程开发的策略包括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主线的开发思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的科学有序的开发程序;以政府主导,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开发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