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案例:教《三亚落日》,在学生熟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以后,我问学生:你认为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原先想的就是顺着真有诗意这个词语来品味课文中富有诗意的句子。但是不经意的一个问题,使我顿觉思绪涌来。下面就是我上课中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2.
<正>【文本解读】《三亚落日》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主题课文,文中主要描述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具有以下特点。一、诗歌的语言在《三亚落日》的文本中,到处都有如珍珠一般闪闪发亮的句子,读来像是美的诗歌。语言的美,美在烘托出景美,渲染出境美,表达出意美。读着整个文本,仿佛沐浴着优美的文字,荡涤着心头的烦闷。二、绘画的意境在文中,一开始便是一幅细腻的图景:蓝天,白云,沙鸥,沙滩,椰树。在这宽广美丽的背景下,落日犹如妖娆的主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研究理论告诉我们 :“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美的教育 ,将是贫乏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育特点进行美的教育。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 ,就应当找准相应的契机 ,在课文蕴含情感的关键处着意点拨学生心灵的琴弦 ,诱发他们的情感以引起共鸣 ,从而爱作者之所爱 ,恨作者之所恨。一、选择与众不同处作为切入点在教学《三亚落日》一课时 ,我是这样切入课文的 :“同学们 ,中国历代文人撰写赞美日出的文章多如繁星 ,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 ,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般的手法 ,描…  相似文献   

4.
魏蓉开 《新疆教育》2012,(20):155-155
我认为,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感悟“语言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求学生领悟并掌握“语言形式”,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好在哪里?”小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凭借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积累丰富、规范的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5.
《落日的幻觉》是人教社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编在第20课。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人们一定会认为其中写的是虚幻的景象;但当读罢文章,才知道文中所描写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客观景物。  相似文献   

6.
<正>主持人:《三亚落日》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美丽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丽风光的赞美。今天,围绕阅读教学中的"语文知识"教学的话题,凌星华和李竞老师用他们精彩而富有个性的课堂诠释了自己的理解。今天我们仅以凌星华老师的《三亚落日》  相似文献   

7.
张蕾 《江西教育》2004,(20):30-31
教材概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三年级语文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围绕“美丽”“诱人”,按春夏秋冬顺序来写,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热爱之情。文章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语言生动,用词准确,是进行单元训练重点“用词准确”的一篇典型文章。  相似文献   

8.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课文第一部分为自然月色,是古今望月诗的自然底色;第二部分为人文月色,是中国月文化的雄厚根基;第三部分为人性本色,是热爱自然的人性美、和谐温馨的人情美的有机结合,是望月诗篇的全新境界。【点评:有人说:“月圆是诗,月缺是梦”,那是因为几千年来有太多的人把月亮作为自己情感寄托的对象。毫无疑…  相似文献   

9.
一、基本认识 语言文字训练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例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凭借。“自读感悟——赏读积累——迁移运用”教学模式就是围绕学习语言而展开,努力将课文语言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尝试。 二、操作方法 本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如下: 1.自读感悟。 学生自己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语言,感受文章的情感。这一环节学生需读二至三遍课文。第一遍读后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第二遍读  相似文献   

10.
【文本解读】《三亚落日》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主题课文,文中主要描述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具有以下特点。一、诗歌的语言 在《三亚落日》的文本中,到处都有如珍珠一般闪闪发亮的句子,读来像是美的诗歌。语言的美,美在烘托出景美,渲染出境美,表达出意美。读着整个文本,仿佛沐浴着优美的文字,荡涤着心头的烦闷。二、绘画的意境 在文中,一开始便是一幅细腻的图景:蓝天,白云,沙鸥,沙滩,椰树。在这宽广美丽的背景下,落日犹如妖娆的主角,点亮了这个世界的美,又如可爱的孩童,唤醒了这世间的活泼和灵动。在作者文质兼美的描摹下,我们会突然明白,原来美就在每一个平凡的生活瞬间,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一颗美的心灵,感受美丽,发现美丽,领悟美丽。三、诗情的真挚 在细腻的描写中,因为诗情的真挚,文中的落日有了人的灵动。太阳落下,在作者真情的眼睛里,是一点点落下的,仿佛孩童那样,最后又似跳水员,“轻快敏捷地弹跳,再以一个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下了水”。这平常的落日,在作者的内心里,竟然也可以如“日出一般精彩而又美妙绝伦,绝不逊色与任何美景”。在那颗能够感悟美的心灵中,日落充满活力,如万物一般具有勃勃生机,以至于人们“不敢眨眼,生怕错过那盏红灯笼,生怕那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文本中的描写都带着真情,带着作者独有的思绪,充满了生动的感悟和活泼的思维。  相似文献   

11.
赵莉 《学周刊C版》2010,(9):114-114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选编了4篇课文。教学要落实“让学生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这一目标。这篇课文是叙事写人的文章,通过记叙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迷恋昆虫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到执着痴迷是法布尔成功的秘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主题联读法     
主题联读 ,是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 ,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的若干篇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为“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背景资料 ,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主题联读法”是一种研究的方法 ,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 ,是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研读课文 ,有一种特别的乐趣。如课文《有的人》 ,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现在我们以“纪念鲁迅”为主题 ,从《有的人》生发开去 ,找到有关文章进行阅读。材料一 :今天天色不早 ,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 ,…  相似文献   

13.
<落日的幻觉>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看到题目,我们一定会认为其中写的是虚幻的景象:但当我们读罢文章,才知道文中所描写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客观景物.  相似文献   

14.
《风筝》是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的欢乐和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表现了孩子们对幸福的憧憬。文章语言朴实,处处蕴含着真情。  相似文献   

15.
抓住“景”体会“情”──《花潮》教学建议安徽方立年《花潮》(6年制第8册)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李广田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昆明市圆通公园观看海棠花的盛况,热情地歌颂了似海的春光,如花的盛世。这篇课文主要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1.写景具体...  相似文献   

16.
再次,分析文章采用的相同的写作手法。在两篇文章中,郁达夫和高建群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郁达夫在描写“江南雪景图”时,按照时间顺序引用古人诗句,给人一种天地间一片莹白的惊喜。高建群在描绘第三次落日时,实写当时的火烧云,用火烧云的“灿烂”“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来虚写当时的落日,  相似文献   

17.
语文第8册第1、2组共安排了8篇课文、两个《基础训练》和一篇读写例话。8篇课文中,有的侧重于描写景物,寄寓作者的情怀;有的侧重于表现人物,展示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国石》是一篇讲读课文,写了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和战士们精心保管“中国石”,作者以此来抒发边防战士热爱祖国的情怀。《旅行家树》是一篇阅读课文,是借物抒情的好文章。作者借“旅行家树”在不同环境中的具体事例来赞美其为人类造福的崇高品质。写人的文章,作者围绕一件件具体事例,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来赞扬热心助人、默  相似文献   

18.
一、亲近文本,探寻学法先“读”《白鹅》这篇课文是丰子恺先生《缘缘堂随笔》中少有的一篇写动物的优美散文。课文为节选内容,整篇课文语言幽默、诙谐,  相似文献   

19.
一、说教学策略教材简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童年时,他的父亲和母亲对他写的第一首诗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影响了他的人生和文学创作。文章渗透出浓浓的亲情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逐渐认识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都饱含着深沉的爱。目标确定1.认知目标:(1)学会7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析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悟作者对父母的评价的深刻理解;(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段…  相似文献   

20.
一、亲近文本,探寻学法 先“读” 《白鹅》这篇课文是丰子恺先生《缘缘堂随笔》中少有的一篇写动物的优美散文。课文为节选内容,整篇课文语言幽默、诙谐,明贬实褒,作者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只高傲、有趣、可爱的白鹅。我用心诵读课文,直到把全文的729个字读熟,甚至会背了才罢手;继而我又找来《缘缘堂随笔》里的其他文章来读;我又把一本名为《丰子恺——位有菩萨心肠的现实主义者》的小书读完。想通过自己的“读”,对丰先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对先生的语言特色也有所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