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1927年3月陈鹤琴、陶行知、张宗麟等发起组织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陈鹤琴主编的《幼稚教育》创刊号出版,发表了《我们的主张》(十五条)一文。《幼稚教育》第一卷一、二期。同月陶行知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内有第二院(幼稚师范院),请陈鹤琴任院长。孙铭勋、戴自俺:《晓庄幼稚教育》,儿童书局民国23年版。夏南京市成立特别市后,始创办幼稚园,均附设在各市立小学内。《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民国23年版,页478。11月在陶行知领导下张宗麟、王荆璞、徐世璧、孙铭勋、戴自俺等先后在南京郊区创办了燕子矶、晓庄、和平门、迈皋桥…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先生是中国乡村幼稚教育的开创者。1927年11月在南京燕子矶麓、大江之滨,出现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这是陶先生为实现他的“生活教育”的主张而创设的。在陶先生的领导下,晓庄幼稚园、蟠桃学园等也成立了。1926年陶先生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提出了用科学的方法去实验、建设一个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乡村幼稚园的  相似文献   

3.
孙铭勋(1905——1961),贵州平坝人,出身农民家庭,贵阳师范学校毕业,1928年正式入晓庄学校。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民主思想的教育和影响下,孙铭勋成为最坚决的“生活教育”理想的坚持者之一。他先后参加晓庄纽稚园、迈皋桥幼稚园、新安幼稚园、上海劳工幼儿团、重庆育才学校的创建,参加《生活教育》杂志的编辑工作,曾在社会大学任教。[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李莹 《生活教育》2011,(1):33-39
孙铭勋(1905—1961)是我国现代幼教事业的拓荒者。他1923年考入贵阳师范学校,1928年到南京晓庄师范拜师求学,深受陶行知教育思想影响,毕业后在陶行知先生领导下创办南京迈皋桥幼稚园(1930年)、江苏淮安新安幼稚园(1933年)、上海劳工幼儿团(1934年),践行乡村幼稚教育实践之路,并于1935年入党。以后又先后在南宁幼稚师范、贵州平坝中学、重庆育才学校当教员和做校长。  相似文献   

5.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与陶行知是一生的同志与挚友。他随同陶行知创建了晓庄师范,并以晓庄师范作为自己办学的榜样和砥砺,受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标,晚年多次来到晓庄,鼓励晓庄的师生铭记陶行知,继承陶行知的事业。  相似文献   

6.
孙铭勋跟随陶行知从事生活教育运动屡试屡验、屡屡创造而又屡遭厄运,长达三十四年。孙铭勋是中国幼稚园最早的男性园丁。最初他入晓庄学习,同时从事幼稚教育。后随陶行知创办山海工学团,又赴南宁,继续从事幼稚师范教育。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特别是幼稚教育理论,他的理论已经成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正>陶行知(1891~1946年)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都很关注职业教育。1918年,他著文《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提出自己的职业教育观,认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这既是他乡村教育实验的起步,也是从实践中贯彻生利主义职业教育的开始。晓庄师范学校由陶行知自任校长,初始学校仅设两院,第一院是乡村小学师范院,赵叔愚任院长;第二院为乡村幼稚师范院,陈鹤琴任院长。附设燕子矶、尧化门和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三年多即遭查封,但它所培养的两百多名学生却将晓庄的薪火传遍了祖国大地,从而也将生活教育的种子播撒到广袤的中华大地。在晓庄学校被查封前,晓庄的师生即在南京、淮安创办了数所乡村小学和乡村幼稚园,也协助浙江同仁创办了湘湖乡村师范;学校被查封后,晓庄师生的身影即活跃在近如苏浙沪皖鲁豫冀赣、远如陕甘黔闽粤桂渝港甚至台湾和泰国……他们在这些地方或办学,或从事其他教育活动,用他们的生命续写着从晓庄开始的乡村教育诗篇。这既是晓庄历史的延续,也是生活教育试验的延续。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濬,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家境清寒,天资聪颖。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学习,因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改名知行。1914年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5年师从杜威、孟禄等学习教育学。1917年学成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和教育系主任等职。1922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后与人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3年,辞去东南大学教育科和教育系主任职务,为推进平民教育到各地奔走。他还曾任《新教育》、《新教育评论》杂志的主编。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郊外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因认识到当时国内幼稚园存在的“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提出要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并于1927年11月在陈鹤琴、  相似文献   

10.
台湾现行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乃于1987年修订,范围包含健康、游戏、音乐、工作、语、常识(自然、社会、数的概念)六大领域,法规中强调幼稚园应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伦理教育来实施幼儿教育,并以活动课程型态做统整性的实施,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完整的知识和经验。但鉴于现行课程标准已不合时宜,台湾教育当局于2002年开始着手进行新课程纲要的修订。  相似文献   

11.
从课程标准谈幼教课程 一、现行课程标准之利弊 台湾现行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乃于1987年修订,范围包含健康、游戏、音乐、工作、语文、常识(自然、社会、数的概念)六大领域,法规中强调幼稚园应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伦理教育来实施幼儿教育,并以活动课程型态做统整性的实施,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完整的知识和经验.但鉴于现行课程标准已不合时宜,台湾教育当局于2002年开始着手进行新课程纲要的修订.  相似文献   

12.
我对于幼稚教育是个门外汉,不配谈什么。各位既要我说话,我只有一件事向各位报告。此次我的老先生克伯屈先生来参观各国的教育,当然也来参观中国的教育;参观中国的教育,当然也来参观我们晓庄的教育。他对于我们中国的幼稚园有一个批评,我们晓庄自然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13.
《生活教育》2013,(8):1-1
张宗麟先生是晓庄学校的生活指导老师。一天,张宗麟先生约戴自俺一起去广西桂林师范工作。戴自俺在晓庄追随张先生学习幼儿教育,现在能跟老师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工作,立即欣然同意。  相似文献   

14.
<正>办学热情——陶行知与他的新安学校1929年6月6日,陶行知委派他的三个学生李友梅(中共地下党员)、蓝九盛、吴仁辅到苏北淮安创办晓庄师范苏北特约实验学校——新安学校(即现在的淮安市新安小学),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当时新安学校的建制分小学、初中和幼稚园,是我国较早的幼、小、中相衔接的实验学校。办学宗旨是实践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培养对象是当地的农民子女和孤儿,以及党的干部子女。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师道》2002,(1)
陶行知(1891年一1946年),原名文溶,历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安徽歙县人。他毕生致力r人民教育事业,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先生抱定教育救国的思想,决心要“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中国教育探获生路”。.他先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后提倡乡村教育运动和普及教育运动,先后创办了晓庄学校和山海T学凼,并提出r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丰要思想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等。陶先生一生不断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他把人的教育概括为“下教万教,教人求真;r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我国现代教育史卜,陶行知足最具影响…  相似文献   

16.
魏燕 《班主任》2003,(11):10-10
陶行知先生(1891-1946)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和大众诗人,安徽歙县人。他一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在教育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1927年3月,为了推行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改革理论,他在南京城郊和平门外的一个名叫“小庄”的村子里创建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著名学校——晓庄师范。开学之初,学校没有校舍,陶行知带领师生们共同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的一生就是创造的一生。在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生中,无时无处不在进行创造性劳动。在试验乡村教育时期创办的晓庄学校,应当是陶行知一生中最珍爱的“母机”式创造。我之所以在多年的学陶、师陶过程中形成这样一个观点,是基于两个方面。从理性层面而论,晓庄应当是陶夫子一生中破天荒的伟大实践,是他的第一个伟大创造。这个伟大实践,不仅对他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8.
汪达之(1903-1980)是陶行知先生的学生。他早年求学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直接受到陶先生的教诲。1930年以后,他担任陶先生创办的江苏淮安县新安小学校长。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陶先生的赞助下,他带领新安旅行团到各地宣传抗日救国主张,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1944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先后出任苏皖边区政府教育厅督学,华中、华东干部子弟学校校长。解放后,他担任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首任校长,负责筹划复校工作。后来任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专员、广东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等职。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培养了大批人才,被誉为“人民教育家”。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说过:"晓庄是一部永不完稿的诗集。"1927年陶行知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同时,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晓庄附小)。自那时候起,晓庄的实干、创新、拼搏的精神就铭刻在一代代晓庄附小人的脑海里,弥漫在晓庄附小的每个角落,传播在晓庄附小的历史时空中。80年来,晓庄附小一直走在"坚守晓庄文化、传承行知精神"的大路上,做真教育,培育真善美的现代公民。陶沙积淀,融入行知血液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不是学习音乐专业的,也没有从事过专职的音乐教学活动。但在他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却十分重视大众歌曲的社会作用,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是大众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九一六年,抱有教育救国思想的陶行知回国后,便致力于改造旧教育,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教育的活动,先后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主张。他赞同蔡元培提出的注重“美育”的意见,在一九二七年创办晓庄师范的时候,就明确规定了五项培养目标:健康的休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并把音乐列为正式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