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兴趣—基础—参与—发展将是每个一线教师面临而又回避不了的问题,它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教学,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我们又该如何加强作文的真实性,兼顾作文的文学性?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人都不可忽视也绝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校教育带来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提供极大的方便。与此同时,网络信息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一些青少年网络成瘾,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受色隋网站等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然而,网络又是无法回避的,无论你是否喜欢,它都注定要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不让学生上网,  相似文献   

4.
对国外教育评价模式的价值取向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评价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评价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它是任何一个教育评价研究者都无法回避的.但教育评价中的价值取向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们基于对价值的认识,并在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说明文很有实用价值,接触新技术需要它,介绍新产品还需要它。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说明文将陪伴学生的一生。他们一辈子都要常读常用。然而。近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说明文越来越不受重视.教材中占的篇幅少——甚至连个“名分”都没了.考试又不太考,故师生都很轻视甚至漠视。这样一来.学生虽然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说明文.但到了高中却仍没有学好,仍写不好,甚至连读好都做不到.这也的确是一个让人无法回避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哲学基本问题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理论,由于它只是从特定的历史的角度看待世界,所以在它之前、之后和之外都存在着与它旨趣迥异并且不能由它涵概的基本的哲学思路,当代哲学不能回避对人的生存境遇及其终极关怀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又必须超越以教条主义、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哲学基本问题的形而上学。我们必须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哲学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独步”与“孤旅”,这两个词均是从谢克强的诗中选择出来的,“独步”或者“孤旅”多少都有一点寂寞中偏执地坚持的意味,——对于诗人而言,无疑一个人必须在其内心的真实里永恒地面对它,它是一个沉思默想的灵魂对这个世界无法回避的焦虑。——但在诗人谢克强的《独步》中,——这在很多人内心都曾体验的,——我要谈的是一个诗人的个性:与思想走在一起的对生命的低语、执拗和不悔。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贷危机源于新自由主义的盛行,它的爆发对我国的金融业和实体经济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消除危机直接影响的关键是提升投资者信心,保持金融市场稳定,由政府组建平准基金迅速入市;消除危机间接影响的关键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故事到故事的寓意,介绍了美国作家欧.亨利鲜为人知的一部短篇小说《命运之路》,旨在通过小说的赏析求索在实现人生梦想的路上会有多少意想不到,又有多少种可能。故事的主人公在经历了三种道路的选择后,都无法回避地走向命运的凋零,其故事似乎在表明命运其实是宿命,或宿命的命运,但回望每种道路,主人公无疑都与命运的转机擦肩而过。作者用主人公的故事唤起人们对亘古不变的哲学问题的思考:人生有多少事情尽在人们手中掌握,人生又有多少事情可以扭转?人生有多少梦想可以追求,又有多少梦想可以实现?故事也在诉说爱情在人生中的无奈,可以说是爱情的脆弱,也可以说是人性的不可回避;如果人性不可回避,人性是不是可以放纵?  相似文献   

10.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一个是日常生活的世界。用古人的话来说,每天起床就会遇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问题。其实,大部分人一生的时间大多消耗在谋生的劳动中。这个世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另一个是安顿灵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会提问:为什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价值的公式     
价值投资的理念早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究竟什么是价值,却总是没有定论。价值似乎是一面魔镜,每个人从里面看到的东西都不同;价值更像是一件漂亮的衣服,每个人都穿上它以便伪装自己;声称自己是价值投资者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如果你问他一个简单的问题,某只股票的价值究竟是多少,他一定会哑口无言。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家挑战资本市场基本理念的公司:从1998年以来,它共计圈钱15亿元,但近10年来没有过一丝分红,而它仍然在向投资者讲述着一个又一个高资本回报的故事。与它在实业上的不擅长形成对照的是,它在兴趣基本  相似文献   

13.
语文与真实     
当今社会里,谈“真实”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落伍的话题。虚幻的网络世界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迷恋,作家们纷纷以虚构来回避现实,以真实为本质的新闻时不时爆出虚假的消息,至于社会上的虚假浮夸、伪劣假货更是充斥于各个领域……然而,真实又确是社会文化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部分。记得有哲人说过“:你可以欺骗一些人于永久,你也可以欺骗所有人于一时,但你不可能欺骗所有人于永久。”真实是永远都无法虚构、无法遮蔽的,真实对于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和理解的关系,对于人们建立对社会的信任和依赖,对于增强人们探索科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甚至对于我们人类…  相似文献   

14.
人的个体生命通过"人生"而被"演绎出来",这种"演绎"又显现和凝聚为种种"人生境界"。这里,生命的诞生与毁灭,获得与放弃都从不同视域的维度和向度中诠释着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诞生与毁灭,获得与放弃又通过具体的途径而呈现出来,升华为人的某种"情怀"。这正是每个人所必然持有和显现的"生命的样式"。它构成"生命的容颜"。我们每个人都走在人生的边缘,既有人生的渴望,也有人生的困惑,更有在人生与命运的纠缠中难以回避与言说的有关"人之为何"的反思与追问。  相似文献   

15.
现行教材回避了语文术语,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难度,但语法、修辞几乎每篇课文中都有,如何既回避语文术语,又感受言语方法,这是阅读教学必须正视的问题。对于语文术语的回避,不少教师显得进退维谷:一味回避,遮遮掩掩,教学则显得不伦不类;公开直白,直接告诉,学生又觉得懵懵懂懂。实际上,在小语教学中,对语文术语的科学处理,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谈  相似文献   

16.
面对磨难     
每一个骄傲自负又屡经沧桑的年轻人,都无一例外地选择沉默。是无言的抗议也好,是懦弱的回避也罢,都在用沉默筑一道心墙,不是为了别的,在那样颓废的心境下,他们的世界里无法再留住任何的事物和情绪了。一个人心中的世界可以无限宽广,可绝望,就是刹那间关了门。  相似文献   

17.
《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并开始实施以后,业内人士发现对于民办教育的营利问题法律中没有明确。但是民办学校的营利是一种客观存在,否则在逻辑上就无法解释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我们提倡教育的公益性,但法律对于营利问题的回避无法遏制举办者办学的寻利动机,举办者完全可以通过投资取得学校的实际控制权而在营利和分配上进行暗箱操作,实际上反而不利于政府的监管。笔者认为,《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立法基点与公众对于民办学校的价值期待是一致的,都在于三点:一是保障教育的公益性,二是保障受教育者的权益,三是保障投资者的权益。从这三点来看…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河北省的中考文综试卷,可以用三组词来概括:继承与创新、平易与思考、知识与能力. 就试卷形式来说,它继承了前几年的试卷类型和试题类型,让学生看到试卷感到熟悉和有自信,但是它同时也处处显示出了创新的意识.比如第28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是2009年的一大热点,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要从这出题,但是出题人却是从食品安全法人手,既没有回避这一热点问题,又稍出乎人们的预测;再如第30题"网上留言"一问.从网络生活中的"发贴"入题,既让学生感到新鲜,又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正确认识网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个体对当前或预感到的挫折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情绪状态,包括自尊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与愧疚感等交织而成的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常会有焦虑的体验,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焦虑的影响。世界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卡米拉·安德生认为,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建立在回避焦虑的基础上。他说:“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一个人作出的每一项选择,一个人给予的每一种反应,一个人行为的每一项目和细节,都是打算在它出现时应付它。”虽然卡米拉·安德生的话未免失之偏颇,但是他却提醒了我们,使我们注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万物、人类社会的发展无不如此。中国已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既竞争又合作,如何融入社会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课题。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