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案例 一、创设情境,引入角 (多媒体演示:五星红旗) 师:五星红旗上面有什么?为什么叫五角星? (多媒体演示:闪烁五角星中的角并放大显示) 师:这些图形都是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你愿意和它交朋友吗?(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新世纪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认识角。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出示一个钟面。师:请同学们观察钟面的时针和分针之间形成的图形,这是什么图形你们知道吗?生:我认为这个图形可能叫角。(有3名学生这样回答)师:这几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角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图形。教师板书课题:认识角【评析】这一环节是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钟面自然地导入新课,既创造了意境,又了解了学生对角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教学角的初步认识1.出示多媒体课件(书中情境图)。师:同学们能不能在这些画面中也找出哪些地方存在角?生1:斑马线上有角。生2:房子…  相似文献   

3.
笔者听了几节使用旧教材的研讨课,觉得新理念并不凸显,不禁深思:面对新理念,手执旧教材,如何让旧教材也亮起新风采呢?下面,以几个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见解。案例一“: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课始,教师用课件出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半圆、圆等图形。师:哪些图形有尖尖的角?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尖尖的角。(教师拿起三角板,用手比划一下,说这就是“角”)师:请你拿出三角板,指一指角在哪里?(学生各自拿起三角板,有的手指向顶点,有的手指向边)教师把三角板按在黑板上,沿着三角板的边画出一个角。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角。思考:学生…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 )第三册第 5 6~ 5 8页。[教学过程 ]一、引入师 :老师一进来 ,就看到许多小朋友都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 ,谁知道少先队员的标志是什么 ?(红领巾 )师 :小朋友一定还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 (板书“角”)师 :(出示红领巾 )在这块红领巾上有几个角 ?指一指。(生答 )。师 :那么角是什么样的图形 ?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怎样画一个角呢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多媒体分层出示 :1 .角 ?  2 .组成  3 .画法。二、新授1 .认识实物中的角。分别出示实物三角板、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相似文献   

5.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生:喜欢。师:好!今天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片。(课件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歌响起……学生情不自禁地跟随唱起来)师: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这部动画片的名字?生(争先恐后地):《西游记》。师:对!《西游记》中有一座美丽的山,你知道吗?生(纷纷答):花果山。师:对。想一想,在花果山上会有什么呢?生:小猴子、桃子……(课件出示信息窗1画面,学生表现出惊叹的样子。)师:啊,花果山真美呀!小明和几位同学去花果山游玩,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他们走进花果山看一看。板书课题“走进花果山”[评:教师根据小…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学课堂离不开情境创设,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引导。如何进行情境创设呢?下面从两个课堂情境谈起。【镜头1】师:(课件出示情境图)3月12日是什么节日?生:植树节。师:你知道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在植树。师:看情境图,说出自己发  相似文献   

7.
一、在生活情境中“找”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中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传统数学教育的片面性造成了一种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错觉。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 ,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例如陶莉老师在《认识人民币》导入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多媒体显示小朋友在超市购物、付帐画面)师 :小朋友在干什么呢?生 :买东西。师 :8元、13元、1元5角这些表示什么呀?生 :货物的价钱。师 :这些货物用什么来买呢?生 :用钱来买。师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生 :不知…  相似文献   

8.
(一)初步感知“角”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个布袋子,里面有5个图形(屏幕出示)里面有一个这个图形(指着中间的圆),是什么形?生:圆形。师:谁能不用眼睛看,用手模出圆?学生活动,纷纷摸出了圆。师:有没有小窍门呀?生1:圆摸在手上很滑。生2:其他的图形戳手,圆不戳手。生3:圆没有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3~45页。【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师:这些图片中都出现了什么图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行四边形。二、认识特征1.大胆猜想。师:(出示活动框架)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生:长方形。师:长方形有什么特征?生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生2:长方形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师:(拉成平行四边形)现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 ̄39页例1 ̄例2。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做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在生活中找角,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地就热闹起来了,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师:老爷爷修剪树木的剪刀张开的图形叫做角,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到这样的角吗?学生汇报找到的角。师:真多啊,角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38~39页。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复习旧知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手拿纸巾盒)你们知道老师手中的盒子是什么形状的吗?生:长方体。师:(手举正方体的盒子)这个盒子又是什么形状呢?生:正方体。师:(再举起圆柱体的盒子)这个盒子又是什么形状的呢?生:圆柱体。二、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建构新知1郾摸一摸,让学生体验平面图形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位好朋友(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彩色纸板),你能…  相似文献   

12.
一、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实录师:今天,老师特意准备了一些五角星,谁上课表现得积极,老师就会奖给他!(学生听了兴趣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多少颗五角星呢?可以怎样列算式?  相似文献   

13.
片断一:亲切谈话引入1.这节课,我们将用到一种主要的学习工具(三角板),认识吗?2.它的形状是什么图形?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吗?它有几个角呢?(分别请学生指出边和角。)3.这三个角中,哪个是直角?三角板上的直角我们可以用来干什么?4.你们除了认识三角形之外,还知道哪些图形?(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片断二:明确探索方向师:老师想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长方形(正方形)是什么样子的。生1:长方形是长的。师:可见长方形的边有长、短之分。生2:长方形有4个直角。(其余学生赞同。)师:谁来说说正方形?生3:正方形是方的。师:这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有没…  相似文献   

14.
一、创设多种方法复现生字 ,激发识字兴趣师 :在儿歌里标出小动物们的名称 ,读给同桌听听。不会的 ,同桌之间互相帮助。(生标词语 ,自读词语。)师 :(出示CAI课件 ,出现一幅情境图 ,图上有蜻蜓、蝴蝶、蚯蚓、蝌蚪、蜘蛛等小动物 ,并相应出现带拼音的词语。)谁想来读一读这些小动物的名字呢?(生读)师 :(点击课件 ,去掉拼音上的词语。)去掉了拼音 ,还认识吗?(生读)师 :(点击课件 ,再去掉情境图 ,只出现不带拼音的词语。)小动物们不见了 ,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师 :同学们在小组里读读这些词语 ,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 ,请同学来帮忙。(生读)师 :现…  相似文献   

15.
胡存宏 《江西教育》2007,(12):41-4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2册总复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个示意图上有哪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呢? 生:生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一一将这些图形贴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16.
教材内容《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十课《池塘里的小蝌蚪》。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教学准备课件《池塘里的小蝌蚪》。学习目标(1)学会选取、使用绘图工具;学会图形的移动与复制;(2)培养保护青蛙和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师:老师第一次到你们学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你们学校周围都是田野。你们去过田野吗?田野里有什么?生:经常去田野玩,田野里有很多庄稼。(积极、兴奋回答)师:老师家的附近也有田野,还有一个美丽的小池塘呢,那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家伙。(课件出示池塘和青蛙)我和它们还是好…  相似文献   

17.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教学片段一】师:海面上有时候会怎样?生:海面上有时候波涛澎湃。师:海面上波涛澎湃时,海底怎样?生:(读课文句子)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师:这句话告诉我们海底有什么特点?生:宁静的特点。师:很对。(板书:宁静)【教学片段二】师:(课件出示海面静止的画面)浩瀚的大海有时会“发脾气”。大海“发脾气”时,海面上是什么样的情景?生:海面掀起高高的浪,一会儿上去,一会儿下来,发出可怕的声音“轰!”生:刮起狂风,下起暴雨,大浪有十几层楼那么高。(下面有学生忍不住发出惊叹)师:(课件出示海浪汹涌澎湃的情景)你会用哪个词说这情景?生1:波涛汹涌。生2:波涛澎湃。生3:巨浪滔天。生4:惊涛骇浪。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波涛澎湃)这些词都是讲——生:波浪很大。师:海面上波涛澎湃,这时,深深的海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去海底瞧一瞧好吗?(课件创设情境:画面由狂暴的海面逐渐转到黑暗的海底)师:我们现在置身海底了,你有什么发现?生1:海底没有一点波浪。生2:好黑呀,有点儿可怕。生3:静悄悄的。师:海面波涛澎湃,海底却一点波浪都没有,静悄悄的,句中哪个词描写了这种情景。生:(...  相似文献   

18.
教学片断:师:除了看书、现场采集,收集信息的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上网查找,现在我们就一起到网上去查找一下。瞧!开开和欣欣正在“蓝猫对话室”对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显示:欣欣,今天我认识了角,你知道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吗)生1:我知道(1)、(4)是角,(2)、(3)、(5)不是角。生2:我认为(1)、(4)、(5)是角,(2)、(3)不是角。生3:我也认为(5)是角,因为它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师:那你们同意谁的意见呢?想一想。生4:我不同意后面两个同学的意见,虽然(5)看上去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但上面那条边不是笔直的,而是弯的,所以(5)不是角。…  相似文献   

19.
鲍瑞燕 《学子》2013,(2):62-63
一、猜想新知处着眼迁移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设计可供学生反思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有旧知、搜索存储经验,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内容、类似情境、类似方法,从而借助迁移展开对新知的猜想,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一课的开始,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建立角的表象,过程如下:1.谈话,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角(黑板上板书"角"),看到这个角,你想到了什么?生1:人民币有角,桌子也有角。  相似文献   

20.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星期天,有两位同学要到你家去做客。现在家里有8个苹果,4个梨,2根香蕉和一个西瓜(实物展示或多媒体演示)。你如何合理地用这些水果去招待他们呢?生:每人4个苹果、2个梨、1根香蕉和半个西瓜。师:你们都是把它们怎么分的?生:平均分。师:“半边西瓜”还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生:不能)可以怎样表示?生:12。(师写12,生齐读。)师:谁知道12是什么数?(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1.认识12。师:请大家从小组长那里选一张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把它折成两份,并在折痕处画上横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