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城》在塑造鲍小姐的形象时延续的是传统男权文化既消费女性欲望又鄙视女性欲望的思路。在塑造苏文纨、孙柔嘉等形象时,隐含作者又放任笔下的人物,对主动追求爱情的女性提出种种不公平的指控,并运用作者和叙述者的权威剥夺这些女性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围城》的男性偏见由于与作品的现代主义思想交织在一起,尤其富有遮蔽性。  相似文献   

2.
《围城》描写了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悲剧,而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婚姻是一座“围城”,更主要的还在于主人公方鸿渐和孙柔嘉本身的性格弱点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流贯于这对恋人悲欢离合始终而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性的悲凉,具体表现在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阻拒性以及人情的冷漠。  相似文献   

3.
婚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出发分析孙柔嘉的人物形象,指出其存在的缺点乃是最普遍人性的反映,从一个完全人的角度来考察孙柔嘉,在批判她命运的同时加入一些同情和理解,从而说明女性知识分子婚姻苦难的根源除了自身性格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统在其中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柔嘉浅论     
胡丹 《考试周刊》2014,(8):20-21
<正>一座城,一张网。外面的人想闯进去一探究竟,里面的人想冲出来摆脱束缚。每个人都在兜兜转转。孙柔嘉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知识女性,没有唐晓芙那样清水出芙蓉的容貌,没有苏文纨那样优越的家世背景,但她显示出的复杂性格却令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一、孙柔嘉是个典型的传统知识女性。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她具有先进的独立思想。孙的家庭虽不是大富大贵,可是托亲戚朋友找一个安稳的工作还是没问题的。然而,  相似文献   

5.
《围城》中几个女性的婚恋、家庭观念,尽管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其最终归宿却惊人的一致,即对于男权社会的自觉依附。文章从《围城》中苏文纨、鲍小姐、唐晓芙以及孙柔嘉等几位女性的社会地位及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着眼,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6.
关于<围城>中的女性形象,历来是按照叙述者的思路,把鲍小姐、孙柔嘉等人物界定为猎捕男人的可笑可鄙的角色,而读者研究者也往往顺从了作者的思路,对她们嗤之以鼻,却很少能够发现作品中潜在的男权意识.本文将以<围城>中对两个女性人物的描写为例来浅析围城中渗透出来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7.
《围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女性形象和文人形象的画谱。它集中而深刻地刻划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从而反映了深广的社会文化内容。作者在描写女性形象时全无雷同之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形态性格,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这三个在主人公方鸿渐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各有其特征。但是作者并不是仅仅从人写人。他写出了每个人性格形成的根源,并把形成每个人特征的文化挖掘了出来。作者以婚姻态度为出发点,对每个女性进行了阐释,这些新女性虽然形式上似乎是新的,但本质上还是摆脱不了传统男婚女嫁的观念,还是充当了传统婚姻的一分子。不过,作者着墨不多的唐晓芙身上还是体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通过两个女子郝思嘉与孙柔嘉分别追求甘扶澜和方鸿渐,并终成眷属及不幸福的结局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她们的果敢与无奈,揭示其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低下,引发人们对妇女生活与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加强性格,鲜明地表现性格是钱钟书刻画孙柔嘉的着力用笔之处,本文从二重性格论的角度分析研究孙柔嘉的复杂性格,探寻其复杂性格的组合因素及其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现代女剧作家及其悲剧剧本来看,女性是悲剧性别,现代女性悲剧往往以作为家庭叛逆的女主人公死亡或出走为结局,演绎着由生活而学的悲剧。现代女性戏剧中的“家”,既没有使女性们成为独立意义上的人,也没有让她们摆脱被男性伤害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谷崎润一郎作品中的多数女主人公是具有肉体魅惑力的女子,她们能够使男性为之跪倒,成为“痴人”,甘为奴隶。然而,那些看似因为“美”而成为“强者”的女性们又由于具有施虐倾向被不少的中国文学评论者判定为“恶女”。但是,事实上,谷崎润一郎笔下的女性既非真美,又非真恶,更非真强,她们实际上是男性世界的创造物,而那些看似匍匐于女性脚下的男性们才是真正的王者,换言之,谷崎润一郎并非真正的“女性崇拜”者,其作品中反映的实际上是男性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方鸿渐     
在《围城》的开篇处,作者钱钟书在介绍方鸿渐的身世行状时对这位小说主人公下了这样一个评语:“他是个无用之人”。后来在第五章,方鸿渐一行五人赴湘西任教职,由于正值抗战时期,内地交通及生活条件又较落后,他们一路颠踬困顿,吃尽苦头,就在旅途即将结束,目的地抬头可见之时,方鸿渐问好朋友赵辛楣:“你经过这次旅行,对我的感想怎么样?觉得我讨厌不讨厌?”赵辛楣的回答是:“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方鸿渐对此的反应是“苦笑”,“闷闷不乐,不懂为什么说话坦白算是美德”。可见,他私下里也承认这样的评价虽不中听,却很中肯。到小说将要煞尾时,方鸿渐与妻子孙柔嘉为职业事大吵了一通,又得知仆人李妈已打电话请柔嘉姑母来给柔嘉助阵,便要躲出去,气得柔嘉大骂“Coward(懦夫)!Coward!Coward!”这三处评语分别从叙述者、朋友、妻子及当事者本人四个角度给了方鸿渐一个共同的结论:“无用”(懦夫正是无用者的典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不象男评论家们所认为的,“女性已经夺取了文化领导权”,实际上,中国的女性写作仍然没有摆脱写作的边缘状态,但一直在不屈不挠地进行着拒绝边缘的写作,她们进行“躯体写作”、“女人腔写作”、“发现新词”,在建构女性的话语空间上作出卓绝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女性哥特式批评以哥特式文本中的性政治为批评对象,批判了男权话语与权利体系下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对女性地位的边缘化及对女性的压迫与埋没,从而瓦解了哥特式中的符号意义。从女性哥特式批评的视角解读金庸武侠文本中女性奇侠的宿命,可以发现“江湖”是男性侠客的江湖,女性侠客们始终无法走出菲勒斯中心的巨大阴影,女侠们被边缘化、被贬至为一个“他者”的地位,甚至难逃被封禁的命运。女性奇侠的宿命背后昭示的是性政治及话语与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众多关于女作家创作的命名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充弃传统意义上对“女性文学”的简单理解,并尝试对“女作家的创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女性文学”四个命名做新的解释。认为这四个命名既是共同存在的同时也是递进发展的,而其中又以“女性文学”作为女作家创作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16.
探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她关注女性,同情她们的命运,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处于一个“大而破”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反映了男权制下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的命运和金钱欲下深度扭曲的人性。探视张爱玲笔下女性“苍凉”而又现实的人生,可看出张爱玲洞察和描写女性生存状态的非凡能力和高超技巧。这与她的家庭状况、生活环境和个人经验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7.
女性写作研究在20世纪末的中国成为人文科学领域的一大热点。而八九十年代,作为女性意识在文学中最为蓬勃的一个时间界定,女性写作话语空间无论在纵向的挖掘还是横向的拓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效,但是我们又隐隐约约可以窥视出女性写作话语的一股暗流,即从“开放”到“负开放”的姿态演变。  相似文献   

18.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名著,它集中而深刻地刻画了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形象,从而反映了深广的社会文化内涵。《围城》在塑造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等女性形象时,潜意识里隐含着作者对笔下主动追求爱情的女性所提出的种种不公平的指责,流露出以作者为代表的男性对女性的曲解和偏见。并且,作家运用作品中叙述者的绝对权威,无形中剥夺了这些女性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孙柔嘉是赵辛媚报馆同事前辈的女儿,大学刚毕业,年青有志,不愿留在上海。她通过辛媚谋得三闾大学外国语文系助教之职,开始了艰苦、漫长而又充满火药味的人生。在赴三闾大学的途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天真幼稚、充满好奇心的小姑娘:  相似文献   

20.
作为符号的女性——论“样板戏”中革命女性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样板戏中塑造了许多革命女性形象,但她们并没有多少女性特征,而是作为阶级政治的符号、男性界定的符号而存在。她们的阶级、政治身份远远大于她们的性别身份。而且在这些女性身上显现出的多是男性特征。而男性革命们不可能真正接受女性,因为“菲勒斯“中心话语影响深入骨髓。马恩的妇女观对革命的形象有一定的影响,但又被扭曲了。在样板戏中虽然想给人一种妇女翻身作主人的印象,但却将妇女置于阶级、政治的话语之下,让她们无法发出作为女性的独立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