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音乐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得以有效实施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各高等师范院校培养音乐师资提供了依据。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同学、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为理念。如何让音乐新课程标准在音乐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施,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宋丰华 《科教文汇》2008,(36):119-119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一书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本文针对如何教“活”小学数学课堂的问题,以《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3.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音乐不同于文学作品,需运用多媒体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欣赏课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欣赏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对音乐有灵敏的感知能力。音乐欣赏教学可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抒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欣赏教学扩大学生视野、积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4.
音乐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生生之间不可能全面均衡,在和谐式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和谐发展。音乐课本身就是提供给学生表现自我的大舞台,应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使他们的音乐的表现力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5.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审美情趣,音乐文化也是如此,注重"乐本体"的"天人合一",与注重"音本体"的"主体-客体"分开,在审美观念、表现形式上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本文从文化语境出发,从音乐聆听审美差异入手,对聆听特性进行剖析,力图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起到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在音乐聆听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的净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科教文汇》2008,(21):157-157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一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审美教学认为,关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因此,普通音乐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音乐教学的改革思考,应以“情”和“美”的视角锲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相似文献   

7.
在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器乐,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审美的情趣、能力;器乐教学还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能促进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发展,能提高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发挥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发展,以及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近年来,许多中小学将器乐引进课堂,一改中小学传统、陈旧的而落后的音乐课程模式,它对推进音乐教学改革,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义伟 《今日科苑》2009,(16):272-272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音乐若离开了情感的体现与抒发,也就不是音乐了。因此,音乐教学应突出情感体验,并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性。使学生更好的感受美、体验和表现美,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缺少音乐美感,缺少情感魅力是当前音乐教学实际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所以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音乐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从而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感受音乐之美,并用艺术的形式,通过音乐来表现生活中的美。因此,小学音乐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的教学理念,应该侧重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从小学音乐教育以音乐的审美教育为出发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周健 《科学中国人》2014,(8S):246-246
节奏作为音乐的灵魂、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原动力,因此在音乐里节奏是至关重要的。在音乐课节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即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  相似文献   

11.
陈艳飞 《科教文汇》2012,(31):142-142,144
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小学音乐教材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健康的歌曲,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教会学生正确地发声,让学生会体验美、创造美;通过“音乐想象”,培养审美能力;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的实施给音乐课堂形式带来了"百花齐放",使得音乐课堂是那么的"热闹",学生各种感官的共同"谐作",让听者感觉老师在"秀"、学生在"演",呈现一片的"喧哗与骚动"。这样的课堂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音乐教学的主旨是审美,我们的"乐"(音乐)要"乐"(快乐),我们要"律动"引领的"心动",我们应该好好审视当下课堂的"喧哗与骚动"。  相似文献   

13.
屈忠文 《科技风》2011,(15):227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高中音乐教学却无法走出单一枯燥的模式,欣赏作为一种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如何整合教材,还给学生一个饱满鲜活的课堂,并且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指日可待!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真正能听得懂音乐的人,做音乐的"主人",努力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实效性,不让音乐鉴赏课曲高和寡!  相似文献   

14.
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确音乐教学大纲统一教材是音乐学科进行教学的基础;良好的音乐教育体系是音乐教育有序发展的前提;均衡较高的师资水平是全民音乐素质的保障。三者构成完整的音乐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音乐审美。如何将审美渗透到音乐教学体系,推动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使众多学者深入研究探索的一门课题,也将是音乐教育的发展、研究的真正所在,也是我国音乐院校极力推进完善的内容,也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的学前音乐电子琴课程中,新的理念与新的方法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的重点不只局限于乐曲演奏,在音乐语言、音乐心里、音乐感受、音乐审美等更多的方面都得到了不断的拓展和延伸,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实际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和即兴表现,是完成器乐课教学目的与任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大学音乐教育之中,音乐欣赏课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如何带动学生去欣赏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首要条件。在大学音乐教育之中,欣赏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不断采取审美的模式去欣赏音乐,在欣赏的过程之中加强自身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的提升,一方面也能够不断加强教育的效果,并且对于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因此,教会学生音乐欣赏,就能够使得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得到情操的陶冶,能够让他们用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带动自身审美素养的进步,使得学生能够真正重视音乐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在大学音乐教育之中,音乐欣赏课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如何带动学生去欣赏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首要条件.在大学音乐教育之中,欣赏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不断采取审美的模式去欣赏音乐,在欣赏的过程之中加强自身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的提升,一方面也能够不断加强教育的效果,并且对于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因此,教会学生音乐欣赏,就能够使得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得到情操的陶冶,能够让他们用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带动自身审美素养的进步,使得学生能够真正重视音乐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高峡 《今日科苑》2007,(24):274
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这种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起点。音乐审美能力是人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也是进行音乐审美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音乐的审美能力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决不是短期上几节音乐课就能够立杆见影的。只有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按部就班地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并不断加强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才能够取得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自然、愉悦、美好的学习情境。只有让学生产生自主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参与到歌唱学习中来,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效的,我们的音乐教学才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
现在对于教师精心准备的一堂音乐课,却引不起学生的一丝共鸣,这不能不让音乐教育工作者认真的思考。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力求深化教育改革,在音乐教学目标上,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其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理解民族音乐,理解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