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正如纳撒尼尔·霍桑的大部分小说一样 ,《好男儿布朗》这部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晦暗、神秘的意象。本文对这种神秘、晦暗的意象进行了双重解读:一方面 ,这体现了霍桑深受清教思想和超验主义哲学影响的矛盾思想 ;另一方面 ,这也反映了霍桑的创作倾向与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霍桑著名的短篇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所出现的人物、景物环境等各种形象,并揭示了这些形象后面所隐藏的深刻寓意。霍桑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的形象充分揭示了小说主题“罪恶乃人类天性”。这也是霍桑小说创作的重复主题。  相似文献   

3.
恐怖的心理历程——简评《年轻的古德曼·布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桑是心理罗曼史的小说大师,他是一位高明的心理学家。我们可以通过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和心理人格理论来解读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的主人公布朗的故事在心理学上隐晦的意义与作者霍桑从宗教层面上去探讨的人的内心世界的隐秘之“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本文简要讲述了《红字》的主要情节,并剖析小说所赞扬的海丝特·白兰的“真善”,所批判的狄姆斯台尔和罗杰·齐林沃斯的“伪恶”。  相似文献   

5.
在霍桑生活和写作的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早已打破了殖民主义的旧秩序,随着政治、经济方面的发展,美国的民族文化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在美国历史上形成了第一次文学艺术上的高峰。在霍桑之前,美国文学中短篇小说是为数不多的。爱伦·坡在一篇文章中说:“社会使小说能够成为一种形式。”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为构思的传奇性,主题思想的寓意性,表现手法象征性,艺术风格的储蓄性。《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是霍桑的最好短篇,它描写早年的新英格兰,讲述主人公古德曼·布朗出席在半夜举行的魔鬼聚会,发现在座的不仅有镇上所有德高望重的人,甚至还有…  相似文献   

6.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于1804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的一个世家。这个家族曾经显赫一时,在当地有悠久的历史。1692年塞勒姆处理驱巫案的法官之一约翰·霍桑就属于这个古老的家族。霍桑的父亲是塞勒姆镇的一位船长,地位显要。但霍桑年仅四岁时,父亲就因黄热病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对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作品《红字》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诠释 ,揭示了海丝特·白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自身性格的弱点 ,并透过文本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剖析了霍桑寄寓其中的人生隐秘、道德渊薮及浪漫主义的悯世情怀  相似文献   

8.
霍桑《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在侮辱与个海中挣扎,一方面以自己的罪行为荣,永不低头。《红字》揭示了霍染对海丝特·白兰所犯罪行持模糊态度,同时也反映了霍桑矛盾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9.
霍桑是象征主义小说家的代表,在他的小说如《红字》、《教长的黑面纱》中,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表达作者隐含的思想。基于此,通过分析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的三个主要象征符号——人名、粉红缎带和魔鬼的手杖,来展现作者所要揭示的人类原罪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0.
评霍桑笔下布朗的性格和塑造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19世纪美国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创作对现代西方“意识流”的小说和科学幻想小说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在美国文学中同时也在世界文学中居有很高的地位。其作品深刻、细腻、统一、和谐,如同优美的散文诗;同时  相似文献   

11.
文明是劳动的积累和积累的劳动,是人类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人们开创新的历史的既得力量。人类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创造,社会个体的价值寓于个体自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造。历史的实现方式在于人们对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创造。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取决于其是否融入创造历史的群众运动中去。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造是人类历史走向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与发展的社会基因。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创造积淀成历史的现实与现实的历史,人类历史的演进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造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内容分析法和语料库手段研究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编写特点。以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理论和加工层次理论为基础,结合二语习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了美国和德国两套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结果显示: 由于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以及目标群体的英语水平不同,两套教材在语言点所占比重以及词汇和语法的处理方式上均有差异。尽管如此,它们都提倡要将词汇与语法的学习融入有意义的语言交流中,在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及练习方式上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情感和认知因素,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试析大清律中例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律例合编的法典编纂形式和“有例不用律”的明确规定,使得清例的法律地位大大提高、律的法律地位大为降低。律例合编一度协调了律例矛盾,例对于律的补充、修改、废止作用也曾适应了统治的需要。但是,由于例多为一人一事而设,为贪官污吏徇私枉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导致吏治腐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4.
意境美是舞蹈中的灵魂和精髓,也是舞蹈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舞蹈作品中的意境应该是描绘生活景象和表达思想感情而形成的统一融合的艺术境界,它在舞蹈作品中表现为寄托着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创作思想,"情"与"景"、"意"与"境"的完美统一使精神内涵将外在的动作与内心情感结合起来,构建了舞蹈作品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5.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运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校教职工、学生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整体的办学效益和教学水平,对于高校各项工作的联系运转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中专跨越式大发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从内容、职能到地位、作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此前提和北景下,只有改革目前科层制度的管理方式,充分塑造核心价值观,才能不断为高校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改革动力和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涵、特征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从个体和社会两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能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对话与理解,以实现观念和规范的生成、迁移、内化与外化,从而不断实现境界提升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平等性、情感性、理解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心理调适功能、潜力开发功能和人格塑造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有传承发展功能、疏导协调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7.
辩论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展开于主体间以消除争议、谋求共识为目的的言语交往行为,辩论或论辩在近年来逐渐进入了逻辑学的研究领域。本文立足当前的辩论实践与相关研究成果,从非形式逻辑的角度对辩论的实质、结构与规则作了初步的分析,既考察了辩论与论证的关系、辩论的形式及其理想化模式,又分析了辩论的静态构成与动态展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真诚、礼貌、可理解和问答对等为主要内容的辩论规则。  相似文献   

18.
人既是教育管理的主体 ,又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人在教育管理中的这种特殊的双重地位 ,决定了人的主体性问题和主客体关系问题成为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充分认识人的主体性 ,把握和处理好教育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实践与认识关系、依存与制约关系及对立与统一关系 ,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与效能 ,使教育管理更好地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9.
在引进现代先进的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时,只注重物质设备、管理形式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而忽视管理者思想观念和素质的现代化,不仅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而且会葬送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因此,在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过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必须更新管理者的观念,重新定位,转变角色,树立现代管理和服务意识,极大地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从领导上和组织上保证党的事业的健康发展,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运行.本文针对我国传统行政管理存在的弊端和干部队伍存在的现实问题,根据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市场法则,从角色、产品、服务三个方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行政管理和服务意识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劳动以对象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诞生为前提,以内在的精神活动即思想为前提,劳动是外在化和客观化了的思想。思想本身就是劳动,是决定其他劳动的劳动,人是一种思想着的动物。哲学是思想的最高的、最彻底的和最纯粹的形态,思想规定了人的特殊存在方式,而哲学则规定了思想的存在方式。哲学活动的目标是要超越一切确定性、有限性而走向终极,追溯终极原因和认定终极意义,这决定了劳动的范围和劳动的目的。哲学还要反思自身和自我批判,其所具有的内在否定性,人因而能够突破种种限制而超越既定世界,不断创造出崭新的未来和理想天地。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最高"解释",这种解释塑造了改造世界的主体——人,奠定了人的内在世界,人内在的观念内涵决定了人外在地对世界的改造。文化世界是根据观念建立起来的,因观念的变化而提升和变化,哲学便是改变观念的活动,是改变个体心灵的活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哲学的力量是本源性的力量,人的日常行为和日常所思由其所派生。人的力量和意志来自于内在的思想,来自于内在的哲学认识和哲学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