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同学不同老     
有一天,一个中年妇女来找我的同事。同事是那种永远年轻的人——长得小,思维方式也是发育未全的,从头到脚一派卡哇伊。以为那女人是同事的妈,我端水倒茶帮她张罗了一阵。后来,她们相携着离开时,同事转身跟我们告别:“我们去参加同学会,请了三天假,周一见。”  相似文献   

2.
认识旺忘望已半年有余,这期间我始终关注着他一幅幅新作的诞生。敢为人先、勇于突破,旺忘望始终如一地向自己已有的成就挑战着。谦逊的表情、和蔼的语调是对生活的宽容,可那长至腰际的黑发呢?是他在设计之路上苦苦探索、奋然前行的决心吗?他感到如NIRVANA般生存与理想“分裂”的痛苦吗?我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他对作品的“生存状态”是完全理解的,不然这一幅幅新作的背后那种令人“触动”的感觉又是什么呢?《SOHO现代城》这是一组系列广告。用很酷,很另类的头像作主图形分别传达“SOHO”的三个理念,空…  相似文献   

3.
朱兴建 《青年记者》2012,(16):30-31
我是一个有藏区情结的人.也许有人会问,藏区情结是什么,那就是每当你看到那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湖,尽管你还伴随着急促的呼吸,却想立刻把胸怀敞开,把这一切美好都"贪婪"地"据为已有"的那种冲动.对我来说,两年零十个月里25次进藏、川藏线跑了5趟,是我引以为豪的经历……然而,并不是每次进藏区都那么轻松.  相似文献   

4.
别人的生活     
“像约瑟夫一样生活”.在经过南京市中心时.我被眼前的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吓住了.这是一幢名叫“约瑟夫公寓”的地产项目.除去它是一个英文名字.我不知道约瑟夫是谁又代表什么.广告上的画面提醒我.那是那种欧洲电影里一样的生活.在一个降着小雨的下午.我在唐山碰到了“贝弗利山庄”.广告板上.那个珠光宝气的女士正在喝一杯咖啡:我北京家的对面是“哈佛馆”.在每天上班路上.我看到接连不断的“澳洲女人”别墅.格林小镇.或是东方银座……  相似文献   

5.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11,(9):59-59
<正>厉害的蚊子小男生甲:"我哥哥昨天被一只蚊子叮着,整只手都肿起来了!"小男生乙:"那有什么稀奇呢!我的叔叔上个月被那种很毒的虎头蜂叮着,整只脚都肿了起来!"小男生丙:"我姑姑以前不知道是被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6.
王希 《传媒》2014,(14)
正我觉得作为我们这一代的电视人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们有幸见证了最热闹的时代、电视媒体竞争最激烈的时代。今天,电视面临着很多来自于行业和媒体内部以及外部的重重压力,不再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最强势媒体。但是,我们处在媒体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机会,没有谁可以一直领先,也没有谁总是失败。如果对电视行业有什么永恒追求的话,那就是品牌创新。只要你时刻努力,只要你时刻准备好品牌创新的脚步,你  相似文献   

7.
每个叫得上名堂的节日我都会打个电话回家,不是良心发现给爹妈请安,实在是流着口水满心的向往,每每头一句话就直奔主题:你们又在吃什么了呀?!而且越是到了年节的时候,这种冒牌的寒暄就越发频繁起来。就此我要感谢我爹妈这么些年来对我在饮食上的悉心栽培:温暖了我耶幼小的脾胃,同时也杜绝了我那忘本的心——唯有美食不相忘。  相似文献   

8.
大师心声     
回避隐私里齐玛克国王问菲力彼代斯:“我的财产里,你要我给你什么?”菲力彼代斯明智地回答:“随便你给什么,只要不是你的秘密。”我知道,假如人家用我们而又不告诉我们事情的底细,或向我们隐瞒事情的内在意义,我们每个人都会愤愤不平。至于我呢,我倒高兴人家不告诉我,不要我插手他的事。我不愿我知道的事超越和限制我的言谈。如果我必须被人当作欺骗的工具,那么至少不要危及我的良心。我不愿当那种热心、忠诚得可以为主人出卖别人的奴才。谁要是对自己不忠实.谁就可以对主人不忠实。  相似文献   

9.
近来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缘于偶尔听到一儿童用稚嫩的声音问道: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当时不觉心里一颤,方意识到:寻根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它萌芽于儿童,悖发于中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从黄口小儿到一国之君,个中的困惑,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久久解不开的心结。苏格拉底曾为探寻人的本质而痛苦了一生。我们虽不必为此痛苦一生,但也不能稀里糊涂,弄不清自己的祖根来源,不知自己的血脉传承。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但它起源于什么时候?族谱上最早的祖先是谁?并非人人都明白…  相似文献   

10.
冰心走了,她走过了漫漫的百年之旅,苦苦地寻觅她那朝思暮想的精神家园。人们认识自身是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关心人类灵魂的哲人苏格拉底发出的“认识你自己”这一著名的醒世命题两千年后,莎士比亚依然排遣不开对人的认识迷们,他借李尔王之日呼喊着:“谁能告诉我:我是谁?”又过了五百年,法国的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不朽之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个命题正是现代主义文艺的心境象征,也贯穿着人类对自身本质的种种认识的思考。冰心是五四以来“自觉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先行者,但她却惊呼“我也不知道我是怎样…  相似文献   

11.
伟人对我的影响当时我不懂,一些政治术语我真不懂,我不懂政治。可是我们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我们常去中南海,见到的都是最高级别的国家领导人物,谁跟你讲几句你都是受教育啊。我们不是事先通报的,我不知道今天晚上唱什么戏?到了时候,才告诉你唱什么戏,那都要跨好多行当的,你就得唱,还不能唱错。多亏了小时候学到肚子里,戏宽啊,什么都会!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需要与中央台策划人员电话沟通,了解近期的选题方向,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个情况,我问,"你们要什么?"他们反问,"你们有什么?"是的,我们有什么呢?我们能提供什么,这是一个应该由我来回答的问题。谁拥有高质量的新闻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策划人员的注意,取得主动权。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新  相似文献   

13.
桂花开了     
晚秋的一天上午,刚踏进机关大院的门,一阵幽幽的香气袭来,是那种沉郁、高雅的、沁透心脾的味道,不禁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站在院子中央定定神儿,做深呼吸.呵,满院都是花香!我突然大声喊道:"桂花开了"!我三步并作两步奔向那几棵桂树.它们开了,它们真的开了,顿时,激动的泪水濡湿了双眼--它们足足让我等了三年!  相似文献   

14.
随笔     
打死我也不再说 以前,我是见什么说什么,从不藏着掖着,属于那种发现别人脸上有雀斑,就赶紧如实相告的人,因此,不但得罪了不少人,还给人留下了狗拿耗子的印象。渐渐地,我知道了“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的道理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深悟之后,俺也就跟着看开了,干嘛折腾自己呀,干脆就随大流得了。因此,我一改过去“硬邦”态度,见谁都一副谦虚的笑容,赶紧附和着人家说好好好,是是是,大有向“徐善人”急速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到商场、菜市买东西,还是到邮局,难免碰到一些服务人员生硬的面孔,吃几句冷冰冰的话语.而在电视屏幕上,我们又几乎天天都能看到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那一张张笑容可掬的面孔,于是有的观众就会这样评价:如果这些人都像在电视上这样就好罗!这是对这些服务人员的抱怨,还是对电视记者的讽刺?而有的记者也会这样为自己辩解:我去拍摄时,这些服务人员态度本来就不错,我并没有故意拍假新闻呀!谁知道这些人里面有谁平时态度不好而在我们镜头前面没有表现出来呢?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矛盾呢?我们说,是由于摄…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周围,原来曾很少有人对综艺娱乐栏目产生兴趣的.偶然聊起,常常会有点不屑一顾.但你要认真地问起有谁好好地看过几期综艺栏目,回答好像又是不约而同:没看过或从来不看.似乎是谁要看过这类电视节目便玷污了自己的尊容.诚恳地说,起先我也经历过这种状态.后来完全是因为我的孩子以小皇帝的身份掌控着电视机遥控器,痴迷地醉心于安徽电视台卫星频道的<超级大赢家>,迫使我不得不被动地接受,抑或也是不知不觉地痴迷,不知不觉地醉心其中,甚至忘平所以.  相似文献   

17.
一次,一位熟人跑来告诉我一则突发性社会新闻,说得活灵活现十分诱人。这对于新闻记者,真是求之不得,更何况来人说刚好有家企业有车去那儿办事,顺便。我一路感激地来到新闻事件发生地,一问才知并非像那熟人所说,那事件根本没有什么采写价值,而这位熟人却利用那辆车办了私事。后来,司机师傅的一句话揭开了谜底:“要不是张记者采访用车,我才不来呢!”此刻,我体会到那种被人利用的感觉,很不是滋味。像这种微型“托儿”陷阱,倒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怕的是那些足以对他人、对单位甚至对社会构成危害的“托儿”陷阱。比如有人想做成…  相似文献   

18.
积极传播与电视节目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本身是一种传播,是大众传播.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分别是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获得什么效果),其中,获得什么效果联系着传播的目的.传播到底有什么目的?这个问题在电视从业者看来并不构成问题,然而越是基本的传播诉求,越是在我们的传播实践中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19.
传人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小时候听了这首歌,才知道自己是雕梁画栋的地方盘踞着的那动物的传人.至于他的真身,谁也不曾见过.听说叶公是见过一面的,吓了个半死. 蛇年到了,一些考据派的民俗专家说,我们应该是蛇的传人才对,因为造人的女娲娘娘就是人首蛇身的样子.前一阵子还有另一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专家说过,中华民族其实是羊的传人,论据是什么记不真切了.看来在有些人眼里,我们到底是谁的传人,这是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观周刊》2006,(40):40-40
多年来保持着那么一份音乐的爱好,没有什么功利的欲望,没有什么音乐人的追求,只有一种对音乐的天然喜爱,让张甜在业余时间里,关上门、坐下来,面对墙壁,就能让心沉静下来,沉入那如丝般滑润的声波里。岁月的沉淀,无须爆发,只需要用音乐款款道来。如水的月光,轻诉《再别康桥》,漫天的枫叶,飘落《爱的箴言》,就是从那一刻起,我重新审视起面前这个年轻的女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