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共产国际自成立以后,其对华政策是由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最高领导人决定的,并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推进中国革命与东方革命,以便打击帝国主义后方,摧毁其殖民体系,从而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要同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北京政府,甚至地方军阀保持外交和经济关系,从而保留沙俄在中国遗留的部分特权,继续攫取利益。共产国际与俄共(布)最初选择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吴佩孚为合作对象,后又极力促使吴佩孚与孙中山组成亲俄政府,还曾瞩目于南方的实力派陈炯明。几经波折之后,才把关注的重心转向实力和地位不断上升的孙中山,从而确定了中国革命的联合对象。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生产得到的苏俄(联)援助可说既迟又少。原因-是苏俄(联)为解决中东铁路和蒙古问题急于先同北京政府建立邦交;二是孙中山联合张作霖反对吴佩孚,刚好与苏俄(联)联吴反张的策略相左;三是俄共(布)、共产国际和中共内部对援孙有不同意见。此外,土耳其民族运动的阴影使俄共(布)对援孙心存犹疑。文章进而指出,俄共(布)在实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援助时,既体现出追求本国利益与“世界革命”理想的矛盾,也反映出  相似文献   

3.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外部原因之一就是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俄共(布)和共产国际之所以大力帮助中国共产党建立,是因为列宁的"世界革命"思想在西方没有获得预期效果,于是列宁将实现"世界革命"思想的重点由欧洲转向了东方。在东方,中国的情况完全符合列宁的条件,因此得到了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大力帮助。  相似文献   

4.
建党初期,中共的统战工作明显地印上了共产国际的印记。苏俄在十分革命后的对华政策中,在协助中共建党的同时,积极寻求同中国其他势力建立关系,首先是孙中山,而后是吴佩孚,最后又是孙中山。这种政策的变化必须对中共与吴佩孚的关系产生影响,并最终导致中共与吴佩孚关系的彻底破裂。  相似文献   

5.
苏俄和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苏俄和共产国际为摆脱孤立的局面,在中国实施其东方战略,采取的方针是北联吴佩孚,南联陈炯明。其初衷破灭后,在联合对象上才进行转向,加速了联合孙中山的步伐。这段历史是苏俄和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实质关系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直皖战争后,吴佩孚虽远避豫西,但却又让北京政府不得不仰其鼻息,大到国策小至人事安排,无不频繁请教于他。这当然就引起了处心积虑操纵中国的苏联人的注意,中国共产党人曾奉“远方”(中共对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的隐秘代称)之命与吴佩孚联络——李大钊就曾充任过使。  相似文献   

7.
1919年3月建立。1943年6月解散的共产国际是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它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各国工人阶级;印广大劳动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帮助中国成立共产党组织。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来华的俄共(布)党员小组成员维经斯基(中国名吴廷康)等到达中国,先后在北京和上海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了解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情况,介绍俄国革命和共产国际的情况,对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筹建给予了具体帮助。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可尔斯基到达上海,提出了召开中共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1921年7月,中共一大于上海召开,马林和尼可尔斯基出席大会。中共二大根据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革命理论,从而帮助和指导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苏俄老布尔什维克米哈依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长期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1923年应孙中山先生的邀请,由共产国际、俄共(布)中央派来中国。在中国工作了整整四年。为帮助国民党改组,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作出了极大贡献”,“成绩卓著”。本文就这个问题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先后三次赴苏,代表中国共产党处理与联共(布)、共产国际之间的关系。周恩来以其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毅力较好地处理中国革命特殊时期,中共党与苏联、共产国际之间的关系,为党和国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三民主义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思想遗产。在孙中山时代,这个思想理论彰显了不断发展的特点。其内涵的深化和丰富,革命方面的更加激进,在中国国民党改组阶段尤为突出,所呈现出的新面貌,与辛亥革命时期大不相同。三民主义的这个发展,富含孙中山本人的理论创造,共产国际的帮助亦有重要作用。共产国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季诺维也夫的讲话、共产国际的决议和鲍罗廷的工作中。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对三民主义的解释,并对自己理论探索的成果继续予以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俄面对内忧外患的处境,采取了积极的对华外交政策。苏俄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个由联合吴佩孚到联合孙中山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使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成为加强苏俄同孙中山联盟的决定环节。经过多方努力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建立,然而由于苏俄对中国革命的实情不了解,过分重视国民党而轻视共产党,因而注定了国共合作破裂的结局。通过分析苏俄对华政策的转变,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12.
共产国际在中国国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之际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指导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另一方面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并实际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然而它在向中国输出民主革命的同时,也暴露出以苏俄利益为中心的“大国沙主义”倾向,并为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农村党群关系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在民主革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密切联系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把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保护好,自觉接受农民群众监督等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党群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苏共执政后,仍然沿用革命时期的"职业革命家集团"体制,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个人专断盛行;监督机制弱化,权力失去制约;干部队伍近亲繁殖,德才不佳。这导致苏共精英集团思想僵化,不愿改革创新,缺乏引领社会发展的创新理论;丧失信仰,精神懈怠,能力弱化;生活奢侈,腐败盛行,脱离群众,失去先进性。正是苏共精英即"职业革命家集团"向既得利益集团的退化,最终导致了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15.
周新华 《天中学刊》2001,16(4):79-8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领导中国革命上,先后犯了三次大的“左倾”错误,且一次比一次严重。这些“左倾”错误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上的“左倾”指导思想有密切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国际此时期在指导中国革命上的“左倾”错误,其真正发端不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形成的,而是在大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共产国际对当时国民党的性质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从共产国际在大革命时期的一系列“左倾”错误特点上也可以看出,共产国际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左倾”错误与它在大革命时的“左倾”错误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6.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国共合作的中国大革命(1924—1927年)举起了反帝反封的旗帜,共铸了大革命的辉煌。然而,自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之日起,中共就没能掌握领导权,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势力却不断扩大、进而扫除共产党仅有的部分权力,最终导致了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作著认为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正是共产国际直接干预国共合作,执行倾斜政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建党九十年来,根据执政主体不同,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政权关系的历史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北洋政府时期的反叛与革命,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对抗、合作与替代,新中国成立后的执掌国家政权。回顾这一发展历程,可以得出的重要启示是:中国共产党有资格有能力担当领导国家政权这一重任是准确把握党与国家政权关系的重要前提,而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是完善党的领导和促进国家政权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八七会议”后的陈独秀,心态复杂。他有冤屈和蕴怒,不与中共新的临时中央合作。蛰居上海,写了许多文笔犀利的杂文,揭露国民党和帝国主义。同时又向中共中央上书,对党内瞿秋白的左右派暴动路线提出忠告,后来的事实证明陈的忠告是有远见的。陈拒绝参加“六大”,但对有关中国革命的策略和方针仍高度关注。在中东路事件上与中央宣传策略发生争论,并在检讨大革命失败与当前路线方针等重大问题上与党中央意见相左,导致与中共最后的分手。  相似文献   

19.
当前,俄共正处在困境之中,这是由于它面对的斗争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自己在工作中又有明显的失误所致。俄共要摆脱困境,一方面有赖于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俄共必须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解决好建设21世纪的俄罗斯共产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注重借助俄国革命的历史、理论和文本等方面的资源,获取中国革命的路径参照、理论指导和方法启示。1938年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出版"不期而遇"。前者强调要将研究马、恩、列、斯的理论作为"时代任务",借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最终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后者提供了马列主义基础知识的"百科全书"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经验的"百年总结",恰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相互契合。基于四个方面的革命需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掀起了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中心材料"的学习运动,为中国革命及其要素的系统建构创设了重要前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