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大好形势,教育方面带有战略意义的改革举措。从我国多年的教育实践来说,教育“转轨”作为高层次的宏观决策,是有洞察力和必要性的。客观地、慎重地认真分析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适当的热血沸腾与忧患深思还是需要的。在这新旧交替时期,如何来搞?一方面国家教委明文规定要推行素质教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进行了分析论证。从长远利益考虑是利莫大也。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也是够强的,此已形成共识。教育界同仁也一致赞同,并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两块银元》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银元”是本文的主线,小小的两块银元却折射出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关心群众、严守纪律的品质,同时也反映军民鱼水之情。因此教学的切入点也落在了“银元”上。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有一句名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字虽为自然数,但它一旦与汉字巧妙搭配,便产生了深刻的美学内涵,如一帆风顺,双喜临门、三阳开泰、四通八达、五世其昌、六根清净、七情六欲、八面玲珑、九霄云外、十全十美。中国是一个诗歌王国,也是一个数字大国。数字与诗歌尤其是与唐诗有着不解之缘,数字是构成唐诗气质体魄的文化基因;唐诗也沾染着中国数文化的意蕴与精神,留下了许多不乏数字美的佳句,是数文化的诗,也是诗的数字化。据统计,一部薄薄的《唐诗三百首》,嵌入数字的诗歌就有130首,更不必说《全唐诗》了。数字本身既没有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经诗人妙笔点化,却能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无穷的妙趣。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琅琅的读书声,老张慢悠悠地进来了。老张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其实也就三十五六岁,只是因为他平时总是笑嘻嘻的,和蔼风趣,所以大家在背地里给他取了不少很形象的绰号,“老张”是其中一个。放下书,老张半低着头、似笑非笑地压着声音说:“很不幸,我也‘中奖’了。”“啊?”我不由轻声呼道。中奖了还不幸,鬼才相信。老张笑着抬起了头,左手捂着左眼,有点惶恐有点无奈———哦,原来老张也得了红眼病!有些同学好像挺兴奋、挺好奇,有人开始窃窃私语起来。但老张马上就开始上课了。开场白很简单,没有发挥,也没有给同学开小差的…  相似文献   

5.
"连"字句中"都"与"也"的语义差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数理语言学角度对“连”字句进行语义解读,发现“连”字句激活了层级性预设或说“格”代数,并运用模型论和“格”代数哈斯图进行了直观展示,也由此将“都”和“也”分化为表示横向总括、类比的“都1”、“也1”以及在层级性哈斯图中表示纵向总括、类比的“都2”和“也2”。从“连”字句出发,本通过对“都”与“也”的句法对立分析入手得出二的语义认知对立:“都”在“格”代数哈斯图中强调上限或下限(即端点);与“都”相对,“也”不凸显端点,而强调哈斯图中段的对比。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从数理语言学的角度看,“连”字句的本质是将层级预设中两个以上的论元映射到唯一的一个值上,形成了一个补集为空集的特征函数。“都”与“也”的语义认知对立不只是在“连”字句中,在让步复句、比较句等其他句式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这方面的研究为包括“连”字句在内的涉及“都”与“也”语义认知对立的各句型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拐杖,对于盲人或腿有残疾的患者来说是不可或缺之物。但是作为正常人也要拄着这样一副拐杖,就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了。然而,我们教师队伍中却不乏其人。教师用的“拐杖”分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的,就是别人现成的教案、教参之类的东西。无形的,就是有形背后透露出来的惰性、依赖性和盲从性。初上讲台,难免会拄着“拐杖”走一段路。但有些工作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师仍然对“拐杖”情有独钟,甚至奉为至宝,这就可怕了,也是可悲的。拄着“拐杖”注定了是残疾者的形象,几十年,那不就等于终身残疾了?究其原因,其一,是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书画同源”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为古代学者所关注。在当代美学界中,对这个命题也作了很多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的方面。以“书画同源”之“源”为切入点,认为“书画同源”不仅指中国书画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用笔技巧、共同的思维方式,更重要是书、画有着共同的艺术意境的追求和共同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8.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就历史课教学而言,常听学生说,历史太乏味了,人物多、地点多、时间多,事件也多,事件背景复杂,太难学了。面对这样的学情,我认为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种失策。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把课讲活,关键在于教学方法要“巧”。  相似文献   

9.
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加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近十年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快,优化了中等教育结构,基本满足了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尤其是职业高中,存在“进也难,出也难”的问题。“进”是指招收新生难,“出”是指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升学难。为此,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构筑职业高中的“绿色通道”,做到新生源源不断,毕业出去畅通无阻。一、清除“障碍”是构筑“绿色通道”的前期工程与筑路一样,欲建路,先要清除障碍。职…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年以来,“下浮”一词频频见于报端,以至许多汇集新词新语的字典辞书竞相收录,最近发行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也增收了这个新词,释义为“(价格、利率、工资等)向下浮动”。《现代汉语词典》的增收,标志着不仅是使用,而且研究也正式承认了它的新词地位。如果单纯从“下浮”一词中的“浮”字来看,它的基本意义当是“在水面漂浮”,既可表示静态的“停留在液体表面”,又可表示动态的“自液体的内部上升到液体的表面”。在意义上与“浮”字相对的是“下沉”的“沉”。  相似文献   

11.
中唐是中国书法的一大转折,此期“经世致用”的书法思想取代了六朝的贵族风度和盛唐宗教性的狂热而主宰中唐书坛,这一书法思想的根源是儒家入世的功利主义。其表现主要在:对篆,隶,楷等实用书体的推重,以实用的态度崇尚笔法,书诀,强调师承,苦功,在审美理想上追求古拙,含蓄,尤其是肥劲之美。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唐书风的形成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唐律”是指唐代诗人贾岛、姚合等人的诗歌创作所形成的风尚。南宋后期四灵、江湖诗人致力于追踪这种诗风。刘克庄对“唐律”的特点和它的优缺点,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对这一问题的阐论,构成了他的“唐律”观,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3.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维、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14.
“启”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唐代受到“文章盛世”的影响,不仅在作品的数量方面超越了前人,而且内容涉及的范围也很广阔,已与魏晋之时这一文体的用途有很多不同。通过对《文苑英华》等文献资料的考察,论述了唐启的分类,分析了唐启在唐代历史中的大致面貌,通过援引一些唐启的代表文本,归纳了它具有的文学特征和社会功能。唐代以后,“启”类文体的创作呈衰退趋势,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应归结于历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唐贞元时期,社会风气、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情感表达、行为方式都远离了传统而呈现出“荡”的特征,在士人的思想和创作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引导、促成了元和诗风的大变,即“怪”的风格特征的形成。贞元之“荡”可以称之为元和诗风大变的前导,贞元时期是诗歌从盛唐走向中唐的关节点,在唐代诗史流变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代以前,我国诗歌的抒情手法经历了由直诉情怀、情景拼合、情景契合到情景交融的演进过程。由于近体诗体裁的制约,唐人创造了融情入景的抒情手法,使抒情诗创作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整体的"不平则鸣说"对中唐文学与风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平则鸣"与"发愤"、"穷苦之言易好"等言论构成了具有完整形态的文学理论,是韩愈探讨文学自身艺术特质的核心.柳宗元、刘禹锡也多类似言论."不平则鸣说"是中唐一面理论大旗,对盛唐形成的文学、理论范式是一种反动,导致了审美风格的大转关.  相似文献   

18.
“第三条道路”是布莱尔领导的英国“新工党”的社会哲学,其主要思想是培育一个全纳的、积极的公民社会,实现权利与责任的平衡;主张政府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建立起社会投资型国家;鼓励创新和国际间合作,不断提高英国的国际竞争力。布莱尔政府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对新世纪英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再一次改革,并规划出英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19.
韩愈以其奇险的诗风成为唐代诗坛第二次新变的代表之一."奇"语和"丑"语的大量运用,一方面形成了韩诗奇崛瑰怪的诗风,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新路;另一方面,过于追求奇险,流于文字游戏,又降低了中国古典诗歌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杜甫是唐代伟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被后人所传诵。在诗学理论上,他提倡“健笔凌云”的诗风,主张“清词丽句”,并以此和为个人诗歌创作的艺术借鉴标准,构筑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