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小说《棋王》蕴含的文化意蕴除了以往被解析出来的儒道精神外,在潜层次上体现出了一种世俗似的豪侠精神。这可能被解说成为道家文化中道侠文化的渗透。但却又与道家文化的无为精神有一定的区别。作者对世俗侠客形象的塑造是与作者本身的知青经历和右派身份分不开的。另外,与阿城对世俗文化的一贯推崇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简·爱》是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有显著地位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简·爱成长之路,塑造了一个独立自强、不畏权贵、不向世俗低头的有反抗精神的人物角色。文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本身经历的写照,可以从简·爱的经历与作者的真实经历对照中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引言】在传统文化中,道家的出世与儒家的入世往往并称共论。所谓出世,指看破红尘,远离世俗,消极避世;所谓入世,指投身于社会,建功立业。而在传统的观念中,入世向来被看  相似文献   

4.
以往学界大都认为“隐”为先秦道家老庄思想特色,并仅仅从出世的人生态度上来理解道家的“隐”.其实,只要深入先秦道家的思想,把握老庄思想真谛,就可以发现“隐”并非道家思想特色.先秦道家的“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现实、对政治的干预,是对腐恶政治的独特反抗,实现人的自然本真.“隐”,实为道家对人生处世的“独见独晓”,它具有超越世俗的情怀,独立自由的精神,重人轻物的价值追求,表现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道文化对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西游记》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过无数人的加工改造,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儒道文化的印痕。吴承恩是一个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并对道家文化也有一定的研究,由此我们也认为在他的人物身上肯定也熔铸了作者的儒道思想。现从猪八戒的为我与唐僧的利他、猪八戒的阴柔与孙悟空的阳刚、猪八戒的精神逍遥与沙僧的道德自律来分析儒道文化。  相似文献   

6.
《出关》的人物和情节设置可以视作鲁迅对道家文化态度的隐喻。鲁迅把道家文化置于中国儒道互补文化的大背景中 ,认为它的精神品格是“无特操”。鲁迅对道家文化的批判 ,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有其先锋意义。  相似文献   

7.
渔父形象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是隐逸思想或者说道家处世哲学的具象化。长期以来,在偏重挖掘圣贤光辉思想的影响下,渔父形象往往作为屈原人格的对照,被当作反面人物来看待。其实,屈原与渔父对生存的选择,不是美与丑的对立,而是对世俗人生的超越,他们各自彰显了不同的人格魅力,渔父与屈原是与世俗相对立的两个美的化身。生存还是毁灭,屈原与渔父对生存的选择,给我们更多的是两种唯美指向。  相似文献   

8.
道家的"自然"及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的“自然”包含有丰腴的理性内蕴:关注动物生存权利的物道主义;尊重人的自由的人道主义;充满反抗精神的批判现实主义;崇尚“法天贵真”的审美理念;脱离世俗的超现实主义;知足常乐、安之若命的宿命论等。认真解读这份珍贵的文化遗存,将为我们提供多方面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9.
从隐逸文化解读陶渊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逸文化有道家和儒家两个源头.魏晋玄学张扬体任自然,超乎世俗,希企隐逸,使隐逸文化空前繁荣.隐逸文化哺育了陶渊明,陶渊明代表了隐逸文化的辉煌.陶渊明描写田园生活、表现隐逸情趣的诗文,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桃花源记》的写作题材与汉末以来士大夫避乱隐居的事迹有关,更蕴含着作者本人隐居躬耕生活的经验和人生况味,是他借助想象希冀改变社会现实的不朽艺术杰作,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奇葩.  相似文献   

10.
李仲凡 《安康学院学报》2000,12(3):41-44,96
《出关》的人物和情节设置可以视作鲁迅对道家文化态度的隐喻。鲁迅把道家文化置于中国儒道互补文化的大背景中,认为它的精神品格是“无特操”。鲁迅对道家文化的批判,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有其先锋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陆游养气说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同时,又借鉴了道家养气观念,在承继前人基础上有新的创获,由对道德品行的要求扩展到文学批评尤其是诗学批评领域,由文“以气为主”拓展为诗“以气为主”,由治心养气的诗学主张延伸出“悲健”的美学风格,突破了传统养气论的诗文界限,在中国诗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徽宗政和年间在福州雕版的《万寿道藏》,是当时最大的一部《道藏》,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部雕版的《道藏》。其规模之大、校定之详、刊刻之精、刻成之速,不仅在当时,即便在后来的历次《道藏》修造中也是罕见的。而其雕版的直接主持者黄裳,对这部《道藏》的成功雕版可以说是功不可没。黄裳本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也是他圆满完成监雕这部《道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以家乡湘西的败土人情作为他一生创作的“源头活水”。他受儒家道家平等思想的熏染,抱着对生命的虔诚信仰,建构起了一个具有平等生命形式的湘西世界。在这个浸润着“平等”文学理念的艺术世界里,人与自然平等相通,人与人平等和睦,人与动物平等对话,呈现出一种平等祥和,充溢着人情美、人性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对《庄子》杂篇进行分析,将杂篇十篇分成四类。其中只有《庚桑楚》篇表现老子的政治思想;《寓言》篇阐述庄子的文章特色;《徐无鬼》、《则阳》、《外物》、《列御寇》四篇系杂凑成篇,内容庞杂,其中只有批判仁义、反对战争等内容与道家思想一致,大多与道家无涉;《让王》、《盗跖》、《说剑》、《渔父》更与道家毫不相干,其中夹有一些内容貌似道家概念,实质上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刘荒田“闲话”式杂感具备两个特征,一是“置身其中”的草根性,二是浓浓的闲适意趣。写“俗”、入“俗”、品“俗”的“世俗书写”,植根现实土壤深处而深刻剖示人情世态,处处见大雅,在人腥气、土腥气与烟火气之中,氤氲着书卷气。  相似文献   

16.
“坐忘”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道教修行观,它在道学系统中扮演着较为独特的角色.最早对“坐忘”思想做出论述的是庄子,他通过数语简言对何谓“坐忘”作了简明而深刻的阐述,展示了个人达到“坐忘”后的修为境地.后来,道教的修道人士对这一思想多有发展、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了一套系统而深刻的修习法则.唐代高道司马承祯是其中的翘楚,他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将这一思想具体化,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修行体系,从其《坐忘论》出发来探讨道教“坐忘”思想,并从何为“坐忘”、如何修习来达到“坐忘”等方面的阐发,进而明晰“坐忘”理念在道教修行中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卧游",表明宗炳要以欣赏山水画的艺术美代替欣赏自然山水,因为在山水美的欣赏中,可以实行对"道"的观照,"卧游"同样能满足人们对山水的渴望。宗炳既是中国山水画的实践者,又同时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建设者,他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他把孔子的"仁者乐山"与道家的"游心物外"融为一体,作为欣赏自然美与创作山水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文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重新摆上文艺学议事日程。作为分支学科的文艺社会学再度获得学术界的青睐,并引发广泛的讨论。以实践性见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为重构当代文艺社会学科学体系提供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19.
王蒙在新时期之初的意识流小说属于“伤痕文学”,但他的意识流小说与“伤痕文学”的主流存在一定的距离,没有一般性地展示苦难和表达忠诚,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世俗化理解。王蒙的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精神意向在90年代的“人文精神论争”中得到了体现,他所肯定的世俗化潮流具有对一元化意识形态的消解意义,但却忽视了世俗化可能具有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濂的传奇《玉簪记》在晚明时期十分盛行,至今也在舞台搬演脱胎于《玉簪记》的《琴挑》《秋江》等戏曲。故事经历了笔记体小说《古今女史》、杂剧《张于湖误宿女真观》和小说《张于湖传》,张于湖的地位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在《玉簪记》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形象特征,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