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硬件、软件、网络、内容等多元利益主体将其产业链条向手机相关领域延展的同时,手机阅读存在的“三低”——“低龄、低俗、低质”现象,却也给手机阅读产业良性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现象,笔者尝试对手机阅读的定义与行业边界进行界定,并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手机阅读的发展脉络,结合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对手机阅读“三低”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对于手机媒介文化的研究远远逊色于日新月异的手机媒体发展。通过对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发现,手机媒介文化研究是多学科交叉性的研究,虽然普遍受到人文社会学科的关注,但仍处于不成规模不成体系的初级阶段。未来手机文化的研究可以利用跨学科研究、影响研究、现象与阐释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围绕着手机媒体的独特性,以手机传播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为审视对象,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全面的角度来解读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新千年以来,有两大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一个是网络,另一个就是手机.起初作为个人通信工具走进人们视野的手机,随着其自身通信功能的相对弱化和媒体功能的逐步增强,开始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手机成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手机已不仅仅是一种媒体现象,而且更表现为一种经济现象、生活态度和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4.
李蓉  金妹 《今传媒》2012,(1):39-40
手机红段子是近几年一个新兴的文化现象,本文试从红段子产生的背景入手,通过分析手机红段子的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来看手机红段子传播的平民化,并对手机红段子所表现出的主流文化与平民文化的交融做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李蓉  金妹 《报刊之友》2012,(1):39-40
手机红段子是近几年一个新兴的文化现象,本文试从红段子产生的背景入手,通过分析手机红段子的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来看手机红段子传播的平民化,并对手机红段子所表现出的主流文化与平民文化的交融做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论手机文化及其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文化是指以移动通信技术为物质技术基础,以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和跨媒介融合为产业依托,以手机媒介为信息传播、社会交往、文化创造与交流的工具,以信息服务和文化内容创造、生产、传播和消费为主要内容,随着手机的普及应用而形成的一种流动的大众媒介文化生活样式.在构成上,手机文化是由手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层面联结融合所构成的文化形态.综合地认识和把握手机文化现象,有利于推动手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手机这种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大学生中已有了相当高的普及率。近几年,手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起了媒体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手机依赖便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基于南阳师范学院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数据描述当前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以具体调查数据为依托,通过加权的相关计算力求全面、客观地展示南阳师范学院学生手机依赖状况。  相似文献   

8.
日本手机漫画发展启示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手机漫画业非常发达,受到各国出版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从概念入手,用实例介绍了日本手机漫画的制作;同时,从技术发展、媒介融合以及全球阅读趋势的改变等角度,介绍了日本手机漫画兴盛的原因.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考察分析,指出我国手机出版业务的发展需要技术与内容并重,并且要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9.
胡国栋 《新闻窗》2011,(2):59-61
一、作为媒体的手机及其传播 随着手机带给社会的革命性变化日益显著,从各种角度出发的对手机的关注与研究也日益增多。其中,作为具有媒体属性的手机,其在发展初级阶段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尚在探索之中,一些初露端倪的现象如冰山一角,尚难有明确结论。然而,正因为其较强的探索性.才使这种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并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宫佳奇  任玮 《新闻世界》2009,(10):141-142
手机在大学生中已有相当高的普及率。近几年,手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起了媒体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手机依赖即是其中一种。本文以对兰州市四所高校(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的抽样调查数据为依托,力求全面、客观地展示兰州市高校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状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圣红 《传媒》2016,(12):93-96
近年来,随着手机媒体的高速发展,手机为人们的社交提供了便捷服务.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手机媒体社交功能虽带来了便利,但人们的社交仍然存在“情感交流贫乏”“更感孤独”等现象.本文通过聚焦手机媒体各发展阶段对社交的促进与限制、对媒体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实例研究,提出“建立回归本源需求的社交模式、建构手机媒体科学发展机制”的建议,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交流需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数字广播技术的日益成熟,手机电视迅速走进人们的生活,新闻传播学界对这一新兴传播现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手机等移动便携终端可以使人类从固定地点接收和固定设备接收电视信息的依赖和羁绊中解放出来,实现即时的、移动的、互动的、流动的收视。本文从全球手机电视业务实现方式、发展现状、影响手机电视发展的关键因素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通过翔实准确的数据和丰富的信息,阐述中国手机电视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我国手机电视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手机电视良性发展的条件是:广播电视技术与移动网络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互联网日常使用行为的问卷调查报告为基础,了解和分析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特点与问题。除获取咨询外,大学生使用电脑互联网倾向于"娱乐消遣",使用手机移动互联网倾向于"交流沟通";聊天与交流、看网络视频、搜索资讯、购物、玩游戏是大学生日常上网的主要行为;网络成瘾现象广泛存在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中,男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现象尤其严重;上课时间用手机上网进行休闲娱乐现象普遍,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威胁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行为;美剧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备受欢迎;大学生的新闻接触行为呈现出政治冷漠状态。在呈现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态的基础上,本文为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建议与意见。  相似文献   

14.
手机出版产业现状及运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3G商用和电信重组背景下,手机出版作为目前新兴的一种数字出版形式,在形成规模、形成产业链的过程中,出版模式、产业特征、行业竞争、技术演进及运营模式等对其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笔者在此探讨手机出版这一现象,研究手机出版产业链形成及运营模式的问题,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相信手机出版将会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出版市场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显现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电子媒介手机已经拥有了巨大的用户群,其中包含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手机媒介正迎合了儿童心理上的媒介需求。根据技术决定论者麦克卢汉的观点,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它影响了我们的理解和思维的习惯,笔者认为儿童使用手机的同时,手机也不断在改变着儿童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结合手机的媒介特征和儿童的心理需求,讨论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手机媒介是如何被儿童所利用,又是如何影响着、异化着儿童的。以期这一现象得到传播界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6.
江心培 《新闻世界》2014,(11):118-120
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会影响到人类的社会化进程,例如随着数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日益深入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随之衍生而来的诸如手机沉迷,手机病态使用等问题也在多方面干扰着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进程。为有效纠正青少年手机沉迷这一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其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系统分析,才能联合多方之力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7.
智能手机进入人们日常生活后,由于拍摄功能越来越完善,使每个人都有成为摄影师的可能.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又为手机传播和阅读图片及视频带来了更多方便.因此,手机摄影已经成为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新景观.本文认为,手机摄影应用比较多的领域,除了记录现实生活、传播新闻资讯外,从事艺术创作也成了新现象.  相似文献   

18.
基于角色理论对微信朋友圈的应用功能进行分析:朋友圈“晒客”的角色认知和自我呈现、朋友圈点赞与评论转发的角色认同和角色互动、微商的角色期待和角色扮演以及微信点名游戏、谣言参与者的角色压力和角色规范等,扩展了“手机人”现象的研究视角,进一步证实“手机人”的社会存在,总结出“手机人”的角色特征,为“手机人”的角色学习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并通过微信虚拟社交的剖析映射社会角色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谢洲 《新闻世界》2012,(8):260-261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迈进了消费主义时代。与此同时,西方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不断向中国蔓延,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消费文化,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近年来苹果手机在中国掀起热潮引发的文化现象。本文将主要从消费文化的视角,对苹果手机在中国,尤其是在青年间风靡的现象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马燕 《新闻知识》2015,(2):47-49
伴随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考查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行为范式,及其对手机阅读影响的自我认知,发现其有着程度不一的"媒介依赖",其社交模式、思维方式、言语规范均受到影响,这种现象是一个"涵化"的过程。从技术方面看,则符合技术传播"创新扩散"的理论解释。为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手机阅读习惯,高校应着重挖掘和建设图书馆馆藏资源,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图书馆AP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